從「糧食的故事」看厲行節儉

日報界 發佈 2020-10-28T01:22:55+00:00

據悉,該展覽以糧食為主題,集科普知識、勞動互動為一體,通過繪本、雕塑、農耕生活等互動體驗方式,展現出糧食完整的生命過程,並希望通過此次展覽增強人們對節約糧食、杜絕浪費的觀念。

  任麗珊

  10月20日,市民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參觀「糧食的故事」展覽,回憶兒時農耕生活。據悉,該展覽以糧食為主題,集科普知識、勞動互動為一體,通過繪本、雕塑、農耕生活等互動體驗方式,展現出糧食完整的生命過程,並希望通過此次展覽增強人們對節約糧食、杜絕浪費的觀念。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的節糧古詩可謂膾炙人口。可是一顆種子到豐收進倉,要經過多少道工序,付出多少汗水,這些恐怕沒有人精心算過帳。市民去三峽博物館參觀「糧食故事」回憶農耕生活,能幫助大家更好感知「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義,從而才能更好明白,浪費糧食實在太不應該。

  飲水要思源,吃飯當節儉。餐桌上香噴噴的大米飯,白胖胖的大饅頭,這些都是每個農民辛辛苦苦用汗水澆灌得來。雖然如今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的農業已經走向機械化。但是,即便是科學種田,即便是我國糧食產量取得了多年豐收,但是節約糧食的美德依然不能丟。可是,生活中浪費糧食的行為還時有發生,要杜絕浪費糧食的行為,需要「糧食故事」這些涵養市民節約的好載體。讓市民參觀「糧食故事」展,或許通過其他接地氣的渠道引領市民節約,愛惜糧食的觀念才會加深加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教育市民愛惜糧食,培養杜絕浪費的觀念,除了參觀學習,還要增強勞動的體驗,多去山區田間與農民同勞動,感受莊稼到糧食歸倉的不易,才能讓節糧的種子在心中茁壯。糧食是我們的生命之源,是國家穩定人民幸福的基礎,是我們每天工作、學習的動力之源。俗話說的好: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所以,要改掉浪費糧食的壞習慣,要珍愛糧食,節約糧食,就是學會體驗農民的不易,才能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倡導「光碟行動」。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節約糧食,人人有責。我們不僅在今年疫情嚴重的時候倡導節糧,不鋪張浪費,更要利用各種載體培養珍惜糧食的節約意識,這樣才能督促大家平日裡就要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吃多少點多少,將節約當成文明用餐的好習慣我們不僅在今年疫情嚴重的時候倡導節糧,不鋪張浪費,更要利用各種載體培養珍惜糧食的節約意識,這樣才能督促大家平日裡就要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吃多少點多少,將節約當成文明用餐的好習慣,自覺將節約當成美德和品質,徹底杜絕各種浪費現象。(任麗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