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茅海跨海通道預計2024年通車 珠西發展迎來新「風口」

搜狐焦點中山站 發佈 2020-06-09T15:31:45+00:00

每一次對大江大河的跨越,都帶來產業帶、城市群、生活圈的新契機。6月6日,粵港澳大灣區再次迎來重要時刻:在江門台山市,由廣東省交通集團承建的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打下第一根鋼管樁,比原計劃提前半年開工。此時,距離港珠澳大橋開通,僅過去1年零8個月。

每一次對大江大河的跨越,都帶來產業帶、城市群、生活圈的新契機。

6月6日,粵港澳大灣區再次迎來重要時刻:在江門台山市,由廣東省交通集團承建的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打下第一根鋼管樁,比原計劃提前半年開工。

此時,距離港珠澳大橋開通,僅過去1年零8個月。

該項目起於珠海高欄港區,東連港珠澳大橋,止於台山市斗山鎮,全長約31公里,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100公里,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屆時,香港到江門的車程只需1個小時。

如果說港珠澳大橋是第一條連接粵港澳三地的紐帶,那麼黃茅海大橋將「承東啟西」,成為打通珠西交通格局的一個突破口,與港珠澳大橋、西部沿海高速共同構成「香港—珠海—江門—粵西」大通道,將珠江口的核心影響力向珠江西岸延伸,推動珠西發展步入新的台階,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更加均衡。

加快串聯▶▷

珠江兩岸要素流動更順暢

圖為黃茅海海域,保利長大黃茅海跨海通道T2先行標正在施工。南方日報記者 石磊 攝

交通基礎設施的一大作用,就是克服空間距離的阻礙,在更大區域內實現產業鏈融合發展。珠江口兩岸,正在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引擎和創新中心。但對比來看,東西兩岸的發展仍有差異。

「縱觀整個珠江口經濟發展格局,目前的判斷仍是東岸強於西岸。但珠江西岸擁有更加廣闊且相對低價的土地空間。」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金山認為,要發揮這一優勢,就需要有整個珠江西岸產業鏈的協同合作。

記者了解到,相比珠江東岸,目前江門乃至粵西地區仍有巨大開發空間。其中,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是廣東省最大的省級新區,規劃面積約3240平方公里,約相當於珠海和中山的面積總和。然而,受黃茅海兩岸交通不暢等因素制約,產業難以向西拓展。

這樣的局限也間接體現在產業規模上。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梁立農認為,與珠江東岸相比,珠江西岸無論是從經濟總量、人口規模,還是從產業層次、產業結構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以經濟總量為例,深圳、東莞兩市2018年經濟總量為3.2萬億元,而珠海、中山、江門三市2018年GDP為9400億元。

「這種巨大的差距會產生明顯的級差梯度,並將加快產業發展從珠江東岸向珠江西岸傳導、轉移,從而產生珠江東西兩岸的經濟互動與人員來往,形成大量的交通需求。」梁立農說,在此背景下,黃茅海跨海通道的建設就顯得尤為及時。它將使珠中江一體化形成更加高效的閉環,珠江東西岸各地區之間經濟要素的流動更加順暢,為珠西發展帶來新的「風口」。

「橋頭經濟」就是大橋拉動經濟增長最直接有力的證明。虎門大橋造就了虎門鎮的崛起,南沙大橋帶動沙田鎮騰飛……如今,台山市也站在了這個風口上,多個重點項目建設在此集聚。

根據《廣東省2020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這裡將落地超千億級的產業項目,如廣海灣作業區5萬噸級通用碼頭工程、「下川島國際度假島」國家5A級濱海度假旅遊休閒項目、台山市巨高工具機年產鑄件4萬噸項目等,為珠江西岸帶來巨大想像空間。

可以預見,依託便捷的交通串聯,未來香港、澳門至珠海橫琴新區、高欄港經濟區、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將為廣東南部沿海經濟帶乃至海南自由貿易港注入更多活力,加速構建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

向西輻射▶▷

大灣區交通網絡布局新趨勢

從規劃地圖上看,黃茅海大橋像是一座「縮小版」的港珠澳大橋:同樣位於喇叭狀出海口處、同樣是一座大橋跨越海面、同樣是大幅縮短兩岸的交通距離。從珠江口整個「跨海大作戰」來看,本次黃茅海跨海通道的建設顯得尤為特殊。

如果說虎門大橋、南沙大橋和建設中的深中通道解決的是東西兩岸交通不暢的難題,那麼矗立在珠江西岸的黃茅海大橋則使得整個珠江口的交通網絡更加立體,更具延展性。

在梁立農看來,相比珠江東岸,珠江西岸的交通網絡具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水網密集,不僅加大了道路建設成本,同時也阻隔了交通,一定程度遲滯了區域經濟發展;二是珠江西岸的高速路網密度明顯低於東岸。

根據統計,2018年深莞惠都市圈高速公路密度為9.7公里/百平方公里,西岸珠中江都市圈為6.1公里/百平方公里,僅為東岸的63%左右。因此,加快珠江西岸高快速路網建設,對增強灣區協同、促進珠西發展非常必要,也十分迫切。

同時,記者觀察廣東省的交通網絡可以看出,黃茅海跨海通道與既有的西部沿海高速、瀋海高速和規劃建設中的斗恩高速、開春高速、陽春至信宜高速公路相接後,將構築起粵港澳大灣區南部沿海與粵西、廣西及大西南等地區聯繫的快速通道。向西輻射,正在成為大灣區交通網絡布局的一大趨勢。

近日,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印發《廣東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20-2035年)》,特別提及了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將新增13條路線,除廣州、深圳新增10條對外輻射通道之外,規劃還新增了香海高速西延線、中山西環南延線、珠海機場高速北延線3條路線。

若在地圖上將上述路線與黃茅海跨海通道放在一起,視野將豁然開朗:一個以珠江口為核心,呈扇形向西輻射的高速公路網絡呼之欲出。在鐵路建設方面,廣州至湛江鐵路、深茂鐵路深圳至江門段也將於2024年建成。屆時,珠江兩岸貫通粵西的快速通道將進一步打開。

梁立農認為,這些項目建成後,珠江西岸的高速公路格局將大為改觀,珠西發展將進入「臨深臨港」的新時代。

如今,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從香港到珠海、澳門只要40分鐘左右的車程;2024年,深中通道和黃茅海大橋開通後,深圳至中山車程只需30分鐘,香港到江門的車程只需1個小時,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的輻射範圍正在進一步擴大。可以預見,交通基礎設施帶來的互聯互通,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和整個廣東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來源:南方網

想了解更權威、更專業的中山房產資訊,來「焦點房產中山站」~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