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戲劇的魅力在於它既源自於生活,又是一種創造

聞是教育 發佈 2020-08-22T17:45:26+00:00

兒童從5歲以後,逐漸的進入社會性的敏感期,他們嘗試著開始去認識和理解社會的屬性,這種發展一直持續到十八歲。


兒童從5歲以後,逐漸的進入社會性的敏感期,他們嘗試著開始去認識和理解社會的屬性,這種發展一直持續到十八歲。


扮演一個社會角色,對兒童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戲劇課上,老師讓孩子們用一個片段呈現緊急狀況的處理 。老師提到的角色和情景是:有一個小朋友賴床,上學要遲到了。這樣的場景平時在生活中雖然很常見,但是對於孩子來講,如何去處理就是個比較有挑戰的事情。這就好像是讓孩子們換了一個角色,不是去當生活中的孩子,而是去做生活中的媽媽。四個孩子組成了一個組,一個角色是媽媽,一個是爸爸,一個是不起床的孩子,一個是賴床孩子的姐姐。四個孩子商量了一會兒之後,開始在課堂上呈現他們的演繹。第一幕是早上媽媽去叫孩子們起床,媽媽的語氣很溫柔:「寶貝們,起床了!」這時,姐姐很順從地起來了,妹妹翻了身,接著睡,沒有起床的意思。媽媽出去做其他的事情了。第二次媽媽又進來叫妹妹起床,這時的語氣已經開始著急了:「快點、快點,要遲到了」,接著是第三次媽媽叫妹妹起床,可是妹妹還不起,媽媽一把抱起睡在床上的妹妹,走出去。第二幕開始了,媽媽抱著還沒有清醒的妹妹,打開車門,把妹妹放在已經在車裡等候的姐姐旁邊,同時說了一句:你照顧妹妹!然後爸爸漠然地開動汽車,媽媽在路上不停地打電話處理著工作……


孩子們的表演都特別的真實,我們看著、笑著、同時也思考著,這就是孩子們自己的日常生活,他們把生活中的經驗用在對角色的認識和學習上,扮演媽媽的這個孩子,顯然非常熟悉媽媽的日常生活,並且觀察得非常仔細,打電話的內容、有些焦躁不安的神情,都表現得惟妙惟肖;坐在旁邊的爸爸完全沒有表情,似乎孩子們的一切事情都與自己無關,儼然一副局外人的姿態。這些都不需要老師去教,生活本身就是他們的老師。


看完她們的表演,老師提問:「在這個故事裡,你們覺得緊急情況的處理是怎麼樣?」孩子回答:「早上要遲到了,就是緊急的事情,處理妹妹不起床的方法就是不商量,抱起來就走。」老師問:「你覺得這樣處理會傷害到妹妹嗎?」孩子回答:「不會的,因為只是著急,媽媽又沒有生氣。」孩子們的認識是清晰、準確的。


孩子們對社會角色的理解和認識,是從生活中所有接觸到的人物那裡習得的,這就是我們提到的榜樣的力量。教育戲劇的課堂只是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他們展現出來,這就是戲劇藝術的魅力,它源自生活,同時又是一種創造!我們借著戲劇這樣一個藝術形式,將孩子們對世界的體驗用某一種方式表現出來,這樣的表現能夠幫助孩子們更好地、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活、理解人、理解所有的人際關係。


兒童的成長是個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的所有經歷對於他們都是至關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孩子們在這節課上,用這樣的一個場景,不單是一次表演,更是一次學習,一種實踐,一次有益的體驗和經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