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格王朝簡史:西藏第一座天主教堂的建立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發佈 2020-08-23T23:16:54+00:00

上一篇《 》的里講到,古格國王扎西扎巴德越來越不能忍受格魯派教權的強勢,開始謀求一種可以替代的宗教信仰。


上一篇《古格王朝簡史:天主教士的「魔咒」 》的里講到,古格國王扎西扎巴德越來越不能忍受格魯派教權的強勢,開始謀求一種可以替代的宗教信仰。

就在此時,印度果阿教區的天主教士安東尼奧·德·安奪,不畏艱險翻越喜馬拉雅山的皚皚白雪,來到古格傳教。

兩人見面後一頓神聊,扎西扎巴德似乎找到了夢寐以求的替代品。

在國王的允許下,安奪德教士開始了群眾基礎的調查,經過短短25天的調研,他便做出了可以挑戰巨人的判斷。雖然,他也在信中承認,「古格寺院的尊巴(即出家人)人數有五、六千人之多」。

作為一個堅定的宗教傳播者,安多德的信心似乎可以理解。既然民眾可以接受佛教,那沒道理不接受另一個「更好」的宗教系統。

而作為一國之主,扎西扎巴德對天主教的認可,則輕率的令人驚訝。

改變信仰這種國之大事,來個傳教士聊聊,就能隨便決定,治理國家也未必太簡單了吧?!

安多德回到印度向領導匯報前,對扎西扎巴德提出了幾個條件:

1、國王要加入天主教;

2、天主教要得到傳教的權利;

3、請國王劃撥土地來營建教堂;

4、傳教士不參與任何商業行為,即便是國王有意願,也不得命令傳教士協助採購外國物品;

5、國王不得聽信穆斯林的謠言,因為他們是異教徒。

對安多德的要求,除了第一條,扎西扎巴德沒有明確表態,其餘幾條均滿口答應,還專門發下了召諭。

這篇召諭被記載在安多德的信函中,其中有一句特別值得注意,「我們視他為我們的大喇嘛,並給予他向我們傳布和教導教義的充分權利,任何人不得對他干擾搗亂。」④

這意味著,來到古格未滿一月的安多德,輕易便獲得相當於「大喇嘛」的崇高地位,並在國王權利的背書下,有了傳教、建教堂的權利。

安多德在信中還描述,離開古格前他向國王贈送了聖物,當七個十字架被捧到扎西扎巴德面前時,「國王摘下帽子,接受了我贈給他的一個十字架,並把十字架舉到頭上,以最大的恭敬為十字架串上金鍊,掛在脖子上。王后、王子、國舅、王孫都照著國王的樣子,接收了十字架」。

我相信,安多德得意洋洋寫下這些話語時,可能他根本沒想到,扎西扎巴德的做法,對古格王國和國王本人將意味著什麼。

次年,當安多德再次來到古格,扎西扎巴德兌現了此前的承諾,將城中的一塊土地,交給傳教士來修建教堂。

這個地塊在安多德的描述中,「是城中最好的一塊土地,既靠近王宮,又禦寒,幾乎從早晚都能曬到太陽」。

需要注意一點,古格王城建於一座孤聳的山體上,王宮于山下河谷落差高達百米。

因此,王城內部幾乎沒有平曠的場地可用,扎西扎巴德為清空教堂所用地塊,不但遷移了民居,修改了道路,甚至連老太后〔國王的奶奶)的住宅,也占用了一部分。而為了能讓用地更為寬敞,國王還拆了自己的兩間房舍。

1626年(明,天啟六年)4月12日,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

這天在西方教統中是復活節,而在西藏歷史上是第一座天主教堂的奠基日。

國王蒞臨了安多德主持的奠基儀式,在他的描述中一切都顯得相當隆重和正式,「復活節那天,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從國王的王宮出發。國王一個人抱著奠基石,奠基石的中央有一個很漂亮的鍍金十字架,十字架鑲滿了各種寶石,儘管實際上價值並不高,但看起來非常珍貴。奠基石的其他部分均用銀絲進行了裝飾。

我們來到工地後,把奠墓石放在祭壇上,以儘可能的宏偉和莊嚴儀式進行了祭奠。在奠基石落土之前,國王朝地上扔撒了許多黃金。

那天,有20個人裝扮成窮人,他們穿上了大家參與製作的百家衣。這時,我們為教堂命名為「聖母的希望」,以此寄予我們的偉大的希望,並以聖母的名義懇請我主,儘快給這裡的人們帶來我們神聖的信仰。」⑤

整個教堂的修建,果阿教區沒有出過一分錢的費用,雖然按道理該有相應的撥款資助。

對此,安多德得意洋洋的向教區匯報了國王的慷慨。

他寫道:國王派人從很遠的地方木料(古格地區沒有樹木),王太后派人送來了磚塊、石料。一座位於城外寺廟的喇嘛,送來了大量磚頭,……磚是他們自己燒制的,搬運時也不請工人,而是他們自己用肩扛過來」。

至於用工則被城中居民義務承擔,「許多人都自發地來到教堂工地幫工,有的擔水,有的運土,還有的做其他活計,……沒有一家達官貴人不把自己的兒子、女兒派來為教堂勞動。來這裡勞動的人,有的連續20天、30天,也有的連續干兩個月」。

工人的費用也不勞安多德操心,全部由國王承擔,他甚至還為某些突擊任務設置了獎勵,「教堂邊有一座小土丘,如果坍塌可能會造成一些小損失,國王就叫人把它挖掉,15個礦工承擔了工作。完成後,國王拿出大量的黃金、琥珀和珊瑚作為獎勵。

除此之外,吃飯問題也由扎西扎巴德包了,「他在教堂施工的整個過程中,每天都要給工人們送二、三次食物,並經常為工人們舉行豐盛的宴會」。

工地上的工人唱著歡樂的歌謠,動作整齊的勞作,這場面將安多德感動得一塌糊塗,雖然他聽不懂在唱什麼,但對他來說,這就是聖母降下的福音。

其實,樂於助人和寬容是西藏人民固有的傳統,淳樸的人民和普通喇嘛顯然並不畏懼天主教和傳教士,真正會感到畏懼的,是那些在宗教中得到了利益的人。

教堂工程進行得非常順利,國王對於教堂修建的幫助可謂傾盡全力。

期間,王國內連續發生了三次叛亂,已經開始有大臣告誡扎西扎巴德,擅自改變王室信仰會導致嚴重的後果,但執拗的國王一心要扶持天主教來撼動格魯派這棵大樹。

一個成熟的領袖,絕不能在一棵歪脖樹上弔死,任何事情都要有備選方案。

但性格偏執的扎西扎巴德,卻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天主教的身上。當時的情形,用一句藏族諺語來形容,「為了治病,狗油也算藥呀!」

「聖母的希望」建成時,確實成了古格王都的標誌性建築。

巨大的包銅十字架矗立在高高的山頂上,阿里炫目的陽光將它照耀得熠熠生輝。

仰望心中的聖地,安多德激動得熱淚盈眶,他難掩心中喜悅的寫道:「十字架安放得如此之高,似乎它正準備獲得整個王國。」

一切發展得如此順利,甚至讓安多德產生了虛幻的幸福感,但準備獲得王國的十字架基礎牢固嗎?!


參考書目:

①③④⑤、《早期傳教士進藏活動史》_伍昆明;

②、試論古格時期藏傳佛教諸教派在阿里地區的弘傳與紛爭_黃博;

⑥、傳教士與古格王國的覆滅_喻天舒;

⑦、《古格王朝》_霍尊;


詳解歷史細節,釐清來龍去脈,視角不同的中國歷史!

歡迎關注「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