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通鑑講故事」說話篇 賀若敦刺子舌為戒

回到魏晉南北朝 發佈 2020-08-23T22:44:51+00:00

公元565年,他看見同期的將領都做上了大將軍,自己功勞不小,反而沒有得到,心裡很不平衡,發起了牢騷。

北周大將賀若敦有個缺點,就是恃才負氣。公元565年,他看見同期的將領都做上了大將軍,自己功勞不小,反而沒有得到,心裡很不平衡,發起了牢騷。偏偏他的主子宇文護也是個驕傲的人,一怒之下,逼他自殺。臨死之前,賀若敦對兒子賀若弼說:「我原本立志要平定江南,現在沒機會了,你一定能繼承我的志向。我因為口舌的原因而死,你也要引以為戒!」說罷,他竟用錐子將兒子的舌頭刺破,弄得鮮血淋淋。

後來,賀若弼果真忠實地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幫助隋文帝楊堅滅亡南方的陳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在慎言的問題上,他卻忘記了父親的警戒,重複了家庭悲劇。

滅陳之後,他把自己先前有關平陳的建議彙編成冊,冠以《御授平陳七策》的名字,送給楊堅看。把自己的主意說成是皇帝授意,從表面上看還是蠻謙虛。其實,楊堅在平陳之前,曾發動大臣們建言獻計,許多人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有些建議對後來戰局的實際影響比他的要大得多。此舉顯然有沽名釣譽的意思。所以楊堅說:「你想為我揚名,我不求名。你應該自載作為家傳。」潑了他一盆冷水。

碰了釘子,他並未認真反省,還是堅持認為平陳之役自己的功勞最大,所以沒有做上宰相卻以宰相自居(他曾多次提出過這一要求)。後來大將楊素拜相,他仍然是將軍,更加不平衡,怨言不斷,連大將軍之職也被罷免了。這樣一來,他的牢騷更大了,君臣關係惡化。楊堅把他抓起來,質問道:「我用高熲、楊素為宰相,你經常口出狂言,說『這兩個人只能吃乾飯』,這是什麼意思呢?」他回答:「高熲,是我的老熟人;楊素,是我的舅子。我了解他們的情況,才敢這樣說。」

他蔑視高熲,純屬狂妄自大。高熲是一代名相,隋朝典章制度多出其手,一身關乎隋朝的興衰。對這樣一個自命不凡、出言不遜的人,大臣們都認為可以處死。楊堅對他說:「你現在還可以自求活理。」他回答:「我依仗您的威靈,僅僅帶八千軍馬渡過長江,就活捉了陳後主陳叔寶(實際上陳叔寶是被韓擒虎抓住的,賀若弼為此還差點與韓擒虎兵刃相見),希望憑藉這一功勞存活。」楊堅說:「我已經格外重賞了你的這一功勞,何必再說!」此時他也說不出自己還有什麼別的功勞,只得堅持說:「我以前已經蒙受格外重賞,現在還希望以此格外求活。」這已經是強詞奪理了。考慮到他確實有功,楊堅最後只是將他除名。一年後,又恢復了他的爵位,但不再安排具體職務了。

由於說話不謹慎惹出這麼大的麻煩,按理應該想起父親當年的教誨,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八年之後,他再次被捕,楊堅責備他:「嫉妒之心太猛,自是、非人之心太猛,無上之心太猛!」但還是放了他一馬。

有一次,太子楊廣要他評價一下楊素、韓擒虎、史萬歲三位隋朝名將。他說:「楊素是猛將,不是謀將;韓擒虎是斗將,不是領將;史萬歲是騎將,不是大將。」楊廣追問:「那麼誰能稱得上大將呢?」他說:「需由您來選擇!」意思是非他莫屬。

後來,他因為議論朝政被楊廣殺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