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解密:強勁阿里雲的底層邏輯

t媒體 發佈 2020-08-24T12:43:53+00:00

沒有例外,阿里又交了一份超預期的成績單。 儘管今年疫情影響了經濟恢復,但阿里基本都恢復甚至超越疫前水平。 根據財報顯示,其2021財年第一季度營收1537.5億元,同比增長34%;凈利潤為394.7億元,市場預期為190.

沒有例外,阿里又交了一份超預期的成績單。

儘管今年疫情影響了經濟恢復,但阿里基本都恢復甚至超越疫前水平。

根據財報顯示,其2021財年第一季度營收1537.5億元,同比增長34%;凈利潤為394.7億元,市場預期為190.88億元;在消費者方面,阿里的用戶數依然在保持著高速增長,一個季度的時間在中國零售市場年度活躍消費者增加了1600萬,同比增長10%,零售市場移動月活躍用戶則增長2800萬,同比增長15.8%。

此外,雲業務營收123.45億元,同比增速高達59%,今年上半年累計營收已經超過245億元。根據IDC數據顯示,阿里雲是中國最大公共雲服務商,且連續四個季度實現市場份額增長,份額高達42.4%。而六天前,阿里剛剛被納入恒生指數。

一邊是資本市場對阿里的認可與消費者的信任與肯定,另一邊是阿里雲增長所帶來的技術能力凸顯。

流水的財報,加速的阿里雲。過去20年人們對阿里的印象也從運營為本,轉移到了技術為本,在電商之外,阿里雲成為集團中堅力量之一,支撐起整個集團的計算洪峰。雖然還未盈利,但其虧損已從前年同季度的10%,收窄到現在的3%。

數字經濟時代縮影下,阿里雲變成一個難以複製的超速標本。它的快速增長不止表現在財報中的數字,還融合進了時代發展潮流,改變了傳統企業的商業底座,以及對風口的創造。

一、掀開財報一角

財報中阿里雲的表現,只是近些年其增長的冰山一角。

外界把做阿里雲的那群人看作為「瘋子」,這群人帶著阿里雲早在2015年的時候,就開始了高速增長。

2015年第二季度,阿里雲實現了106%的增長速度,遠超國際雲計算巨頭亞馬遜的81%,成為全球增速最快的雲服務商。當時紐約時報撰文說,中國本土市場即將爆發,未來三到四年內,中國將誕生一家或者更多足以挑戰亞馬遜微軟、IBM和Google的雲計算巨頭。

也正是在這一年,在計算界的奧運會Sort Benchmark中,阿里雲打破計算100TB數據排序之前的23分鐘世界記錄,只用7分鐘就搞定。

到今天,阿里雲變成了紐約時報筆下的中國雲計算巨頭,不僅增長最快,並奪得多個領域桂冠。

根據Gartner發布的最新全球企業級網絡市場份額報告顯示,阿里雲的負載均衡SLB、NAT網關等雲網絡產品增速最高達89.7%,遠超亞馬遜、Citrix等,位居全球第一。

在全球市場中,阿里雲市場份額也從2018年的7.7%上升至2019年的9.1%,位列全球第三。在亞太市場上,阿里雲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從2018年的26.1%上升至2019年的28.2%,接近亞馬遜微軟總和。



可能消費者對阿里雲最直觀的感觸,是在每一年它都能承受住國民狂歡節雙十一中,自己帶來的數字洪流。

從2009年的0.5億元,到2016年交易額超1207億元,支付峰值達到12萬筆/秒,再到去年阿里雲又一次扛住新峰值54.4萬筆/秒、單日數據處理量達到970PB的瘋狂流量。

但截至目前,阿里雲其實已在多個行業、技術等細分領域斬獲市場第一。

金融行業,阿里雲覆蓋60%保險企業、50%證券公司以及數百家銀行客戶,其中包括六大國有銀行、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全國一半以上的城商行,以及近一半的省級農信聯社。不僅位居中國金融雲市場第一,還是支撐金融行業創新的數字新基建。

工業雲市場上,IDC報告顯示,阿里雲是2019年中國工業雲基礎市場以及平台解決方案市場第一。而Frost&Sullivan發布的《中國新零售行業研究報告》中,在中國零售行業市場,阿里雲占50%的市場份額,是第二名的3倍多。

另外,阿里雲是中國數字政府大數據市場唯一一家份額超過10%的雲計算企業;其自研雲原生數據倉庫AnalyticDB以1489萬性能指標刷新世界紀錄,比第二名提升近30%;在自動駕駛權威數據集SemanticKITTI上,達摩院則憑藉全新算法在「單幀3D點雲語義分割」排行榜獲得第一。

市場增長表現對應到一級市場,就是第三方對阿里雲估值短時間內地不斷上升。

5月份,摩根史坦利將阿里雲估值上調至770億美元,約合5400億元,而這一估值是百度的2倍多,在中國上市的網際網路公司中排名第四。

僅兩個月後,高盛又在最新評估中上調阿里雲估值至930億美金,高盛認為阿里雲將持續保持高速增長,保守估計FY2022營收達834億元。

二、持續增長的背後秘密

進擊背後,是大環境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數字經濟。

1992年全球全球網際網路每天大約只有100GB的流量;2017年,這個數字飆升至每秒45000GB;到2022年,全球網際網路的數據流量預計將達到每秒150700GB。

數據流量的激增不單單只是反映了網際網路使用人數的增加,還凸顯出包括區塊鏈、人工智慧、物聯網、自動化、機器人和雲計算等前沿技術的應用。

快速發展下,2017年,「數字經濟」關鍵詞第一次被納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去年達沃斯論壇,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張勇與施瓦布的對話成為400多場會議中最重要、最受關注的現場之一,對話的消息在達沃斯論壇官網上預熱了三天。

世界經濟看中國,中國經濟看消費,人們對那場對話的關注主要是在於對中國數字經濟的好奇。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讓人們現在不需要錢包,只需要帶部手機就能出門,且購物、叫外賣、喝咖啡、買電影票等日常生活消費場景和服務統統都可以搞定。

今年上半年疫情,又催生了「雲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線上辦公、線上會議、線上娛樂以及線上教育等領域的爆髮式增長。

就像汽車增多倒逼馬路拓寬,疫情倒逼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進程。根據數據分析公司GlobalData的最新研究,疫情期間,超過80%的企業高管表示,網絡安全和雲計算是幫助他們的企業度過這場危機的關鍵。

龐大的雲業務需求又倒逼雲服務提供商持續擴容。比如疫情期間釘釘為了應對在線辦公與線上教育的雙重流量高峰,3月份連續在阿里雲擴容10萬多台雲伺服器。

除了疫情帶來的加速,國家從頂層架構方面提出的新基建戰略,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我國「新基建」範圍,雲計算不可或缺,當天資本市場中,眾多「雲計算概念股」企業股價直接應聲上漲。

新基建中所提出的「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雲計算的發展奠定了基調,以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為導向,以數字化、智能化作支撐,而雲計算正是數字化的核心。

根據Gartner預測,今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2253億美元,預計2023年達到3597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17%。

此前傳統企業「上雲」比例低,而新基建的提出則讓「上雲」變成了剛需,疫情又讓傳統企業「上雲」加速,隨著新基建的進一步推進,雲計算行業又將進入一個躍升階段。

三、造風者和它的「武器」

外部環境之外,阿里雲快速增長背後,也有其強大的競爭優勢。

從最初到現在,阿里雲一直是造風者。

百度、騰訊、阿里三者中,阿里最早布局雲計算,2010年那場著名的中國IT領袖峰會上,別人認為雲計算是新瓶裝舊酒或者概念太超前,但是阿里雲出現了並開始技術長征,一路坎坷建成飛天系統。這是中國人獨立自研的雲計算作業系統,201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而過去十年,中國網際網路在To C的黃金時代掘利,去年企業服務變成關鍵詞,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說:「現在中國網際網路到了下半場,開始進入企業服務的紅利了。」

阿里雲誕生於阿里經濟體,在「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使命下天生具有To B的基因。

從第一個客戶阿里小貸,為廣大中小企業主提供不超過100萬人名幣貸款的企業業務,到為大型企業和政府客戶提供雲計算服務,比如雲上貴州、12306等等,阿里雲To B服務能力隨著實踐不斷在變大、變強。

以浙江省為例,如今群眾去政府部門辦事「最多跑一次」,就是基於阿里雲的雲中台戰略和ET大腦,打通各個省廳部門、地市政府之間的數據孤島,形成數據中台,提高服務效率。

兩個月前,中國聯通也選擇與阿里雲合作,重構核心IT架構,成為全球首個IT大規模雲化重構的運營商;而上個月,恆安集團與阿里雲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基於阿里雲的數位技術,並整合阿里巴巴集團在新零售、營銷,支付、供應鏈等方面的優勢,打造數據中台,開闢快消品行業在數字時代的營銷新鏈路。

過去10年發展中持續經過實戰驗證,讓阿里雲積累了大量經驗。與此同時,阿里雲的技術與數據中心高度成熟。

在Gartner雲安全測評中,阿里雲整體安全能力獲得全球第二,11項安全能力被評估為最高水平,其所發布的第三代神龍雲伺服器,各項性能也位列全球頂級水平,性能比上一代提升160%。除此之外,阿里雲新增位於南通、杭州和烏蘭察布的三座超級數據中心,陸續開服,將新增超百萬台伺服器。

截至目前,阿里雲在全球22個地域部署了上百個雲數據中心,其中規劃建設了5座超級數據中心。

而阿里雲還在持續投入,疫情期間谷歌、美團等都相繼關閉或者縮減雲計算業務投入,阿里雲卻在4月份宣布,計劃3年內再投入2000億,全面進擊新基建,用於雲作業系統、伺服器、晶片、網絡等核心技術研發與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商業化能力、技術能力、數據管理能力的突出、穩定與持續投入,讓阿里雲更適合企業數字化轉型。當下40%的中國500強企業、近一半中國上市公司、80%中國科技類公司都在使用阿里雲。

而對於自身再生長的下一步,阿里雲在今年的雲峰會上向外展示了三大方向。

首先要「做深基礎」,從飛天雲作業系統向下延伸定義硬體;然後是「做厚中台」,像將釘釘這樣的新型作業系統與阿里雲進行深度融合,實現「雲釘一體」;最後是「做強生態」,基於雲和新型作業系統,構建一個繁榮的應用服務生態。

其中,雲釘一體模式是阿里雲正在探索下一步方向的重要戰略。

對外,構建IaaS層之上的雲生態已經是整個雲計算市場的大趨勢。微軟打出了Azure+Office365戰略Office的企業客戶優勢引入雲計算服務,谷歌雲也將雲與辦公軟體相結合。

對內,阿里雲的「雲釘一體」戰略相比於前兩者,還要更進一步。不僅是雲與辦公軟體的結合,還是一種雲+新型作業系統的新模式,釘釘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的比喻里,阿里雲與釘釘就像傳統資訊時代PC和Windows的組合一樣,企業既需要雲這樣的新型計算架構,也需要釘釘這樣的新型作業系統。

前者提供水電煤一樣的算力基礎設施,後者如同新時代的Windows,讓企業可以快速開發管理組織和業務的所有應用,大幅度降低雲的使用門檻。

今年疫情期間阿里雲先後多次為釘釘緊急擴容,確保釘釘的流量承載能力,就是「雲釘一體」新模式的初實踐。根據官方數據顯示,釘釘用戶數已突破3億,企業組織數突破1500萬家,包括立白、東方希望、太平洋保險、廣東農信等在內的企業基於「雲釘一體」的基礎設施,已開發了數十萬種企業應用。

截至目前,包括高盛、摩根史坦利在內,國外投行對阿里雲的估值模型附註中均表示,是按照IaaS和數據中心業務同類估值。如果考慮到釘釘的快速增長、以及阿里雲當下重點發展的「雲釘一體」戰略,國際投行或許都低估了阿里雲在向上和向下延伸的價值。

比起跟風者,阿里雲更喜歡也更擅長做數字經濟時代的造風者,「雲釘一體」就是阿里未來十年手裡的武器,每個企業都會用的雲,才是阿里雲。

高盛新估的930億美金,似乎給低了。


撰文|三方

出品|產業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