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食減肥,一念之間的夢魘

好心情精神心理平台 發佈 2020-08-24T10:31:51+00:00

每天起床第一句,先給自己打個氣。每次多吃一粒米,都要說聲對不起。今年夏天,BM風掀起一陣狂風熱浪,無數女孩開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BM穿搭,並引以為傲。

每天起床第一句,先給自己打個氣

每次多吃一粒米,都要說聲對不起

魔鏡魔鏡看看我,我的鎖骨在哪裡

美麗,我要美麗,我要變成萬人迷

為了變成小蠻腰,天天提著一口氣

為了穿上比基尼,吃草吃成沙拉精

努力,我要努力,我要變成萬人迷


膚白貌美大長腿,胸挺腰細有翹臀,主流審美將現代年輕女性逼入越來越逼仄的處境,女孩子們的「美」被物化成越來越多有意思的標籤:A4腰、漫畫腿、鎖骨放硬幣、反手摸肚臍。被物化的「女性美」仿佛流水線上的商品一般,統一的標準,雷同的狀態。


今年夏天,BM風掀起一陣狂風熱浪,無數女孩開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BM穿搭,並引以為傲。BM女孩幾乎約等於0號女孩,即衣服只穿最小尺碼。當BM審美標準成為當下最流行的社交資本時,越來越多的女孩子心甘情願鑽入這個圈套,越來越多女孩子被這個圈套釋放的焦慮深深折磨。


1

節食會導致抑鬱症?


在百度搜尋引擎里輸入關鍵詞「減肥 抑鬱」,搜索結果約16,500,000個。節食減肥為什麼會導致人情緒出現問題?會導致哪些情緒問題出現,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生理因素:食物是人類獲得能量、維持生命的主要來源。進食除了維持機體運轉所需需要的能量,食物當中所含的營養元素對於維持神經健康,大腦結構和功能同樣重要。當某些營養元素攝入不足或過量時,可直接影響影響神經健康,從而影響大腦結構和功能,最終導致認知和情緒影響。


多巴胺:多巴胺是大腦自然分泌的神經遞質,會讓人感到愉快感。當犒賞通路多巴胺能低下時,引起快感缺失(不能體驗到愉快)、情感淡漠(缺乏動機)和心緒不良(感到不滿意、不幸福、痛苦、激惹和緊張不安)[1]快感缺失即抑鬱症的核心症狀之一。抑鬱症發病機制的神經生化及內分泌研究中指出,多巴胺(DA)的功能改變是抑鬱症發病的經典思路和途徑之一,在抑鬱症研究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日常基礎飲食的乳酪、魚、肉、種子、穀物、乳製品、豆類和大豆等蛋白質中富含豐富的酪氨酸,酪氨酸作為一種胺基酸,在酶的作用下最終會轉化為多巴胺,維持體內多巴胺的水平。過度減肥,甚至用節食的方式達到減輕體重這一目的的行為,會引起食物蛋白攝入不足,進而影響情緒和更多的問題。


心理因素:在社會整體「以瘦為美」的審美概念下,苗條對於女性的壓力遠超男性群體,女性往往會因為對自己的身材不滿意或別人的嘲笑而減肥。短期內的節食,確實可以看到比較有效的體重減輕。但是,隨著節食時間的延長,先拋開節食對營養的影響,節食本身就是痛苦的過程,需要相當大的毅力,節食過程中一起變糟糕的除了身體還有你的情緒。研究人員發現,減肥並不能使人們開心。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成功瘦下來的人感到悲傷,孤獨和嗜睡的幾率幾乎是那些保持相同體重或變胖的人的兩倍。[2]且節食帶來的許多負性心理結果,會使一個人更容易產生暴食或其他進食障礙。[3]


進食障礙:神經性貪食症(BN)與厭食症(AN)一樣, 是一類嚴重的進食障礙。其基本特徵是患者有反覆發作的暴食行為, 並有強烈的控制體重的先占觀念。患者採取自我引吐、濫用瀉藥、間斷禁食、嚴酷的體育鍛鍊等措施, 以避免所吃食物的「 發胖」 效應。[4] 對於長期過度節食的個體,對食物會產生比不節食的個體更強烈地渴望,如果個體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很容易發生暴飲暴食。而當暴飲暴食發生後,他們又覺得自己沒有嚴格按照自己的要求對攝食進行控制,進而進行高度自我批評,感到羞恥,後悔甚至憤怒,產生更多的負面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則會讓他們更加難以控制自己,導致陷入自責和失敗的惡性循環中。長此以往最終會導致他們自我效能和自我評價降低,增強羞恥、孤獨、抑鬱等更多消極情緒[5],導致抑鬱症發生。


2

真實版「飢餓的遊戲」

明尼蘇達飢餓實驗


或許前述舉例,讓你覺得空講一堆大道理,並沒有確切的感受。那麼,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場真實發生在二戰期間,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安塞爾·凱斯(Ancel Key)博士進行的一場飢餓營救實驗。


這場實驗的是為了解決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出現的食物匱乏問題,目的是學習如何大規模地更好照顧挨餓的歐洲平民讓他們更快恢復健康。



【實驗設計】key 博士從400多名志願者中,經過嚴苛的標準挑選了36名年齡22-33歲之間,身體健康的志願者。實驗周期為1年,總共分為3個階段,即:觀察期(0-3月);飢餓實驗期(4-9月);恢復期(10-12月)。觀察期Keys博士給他們統一飲食,每人每天吃兩頓共3200大卡熱量。飢餓實驗期開始,他們每人每天僅能攝入1560卡路里,模仿當時歐洲平民的飲食結構——根類蔬菜和澱粉,偶爾吃點肉或果凍。


【機體改變】進入飢餓期之後,幾乎所有志願者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力量減弱和精神萎靡的現象。同時,他們開始變得反應遲鈍,警覺性降低,無法專注思考事情。雖然IQ測驗智商並無改變,但隨著實驗進行,志願者身體機能開始出現進一步變化,包括腸胃不適,少睡,頭暈,頭疼,對光線和聲音變化反應過激,水腫,掉頭髮,怕冷,視線模糊(聚焦困難,眼前出現黑點),持續耳鳴,手腳麻木等現象。[6]


【情緒和性格變化】志願者的選拔非常嚴格,納入實驗的志願者們心理狀態普遍好於普通人,即使是這些心理狀健康的志願者,在實驗開始很後,大多數人開始遭受抑鬱情緒困擾,約20%的志願者罹患嚴重抑鬱。不僅如此,還有志願者開始變得敏感,容易暴怒,焦慮。他們的興趣嚴重減低,不關注個人衛生,甚至不再談論性愛,所有的關注點僅聚焦在食物上。[6]



實驗結束後,一些志願者的心理問題仍舊沒有很快消失,甚至有人的情況仍在繼續惡化。人的情況仍在繼續惡化。


【社交和性慾的變化】志願者變得更不願意與人交往,幽默感普遍消失,對性失去興趣。繼續保持和女孩兒交往的人發現關係陷入停頓。


【進食障礙】實驗進入最後3個月的恢復期階段,一些志願者反饋自己一天3頓飯吃掉6000大卡食物還是感到飢餓,還有一個志願者因為吃得太多而被送往急診室。[6]


明尼蘇達飢餓實驗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也許也是唯一一次對節食和人體反應的研究,實驗側面反映了節食行為對機體和心理健康的嚴重摧殘。


節食減肥是不可持續行為,不僅會對機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摧殘,對心理的影響更是持久,節食減肥的背後往往可能需要有更大的勇氣面臨神經性貪食症(BN)、體重反彈甚至增長。


以瘦為美的觀念總是在潛移默化地向我們傳達:瘦身後的人生會有很大的改觀。但是,現實往往是:瘦身後的生活除了體重減輕,可能你的生活並沒有變得更好。


希望大家能理性看待「以瘦為美」這件事情,理性地看待「減肥生活更美好」這種態度,理性地對待自己的健康。


參考資料:

[1] 左衍濤. 神經性貪食症的心理病理學研究現狀[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1995, 003(002):123-126.

[2] 中國日報網.Dieting DOES make us depressed[EB/OL].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news/2014-08/07/content_18267367.htm,2014-08-07 15:07.

[3] 肖廣蘭, 錢銘怡, 等. 節食及相關態度的社會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2001, 15(005):365-367.

[4]Gorelick DA Overview of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approaches for alcohol and other drug addiction 1993(01)

[5] 趙世金,劉鳳林.節食行為與心理健康[J]. 中外企業家,2020.11:249

[6] 泰拳剛猛.飢餓遊戲 – 由明尼蘇達飢餓實驗看節食減肥的身體與心理變化[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afcf740102vqi4.html,2015-11-08 17:27:49.


關注更多精神、心理問題,請下載好心情APP或關注好心情網際網路醫院微信號,3萬餘名醫名家在線護航您的身心健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