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含淚表達不想女兒長大」:父母對孩子的愛,最終指向分離

學乃身之寶 發佈 2020-08-25T09:17:16+00:00

前兩天散步時,在小區里遇見一個老鄉,也是好朋友,雖然住在一個小區,但平時各忙各的,很少見面。當時,她正帶孩子玩兒,我倆就坐下來聊了一會兒。

文/學乃身之寶

前兩天散步時,在小區里遇見一個老鄉(女),也是好朋友,雖然住在一個小區,但平時各忙各的,很少見面。

當時,她正帶孩子(6歲女兒)玩兒,我倆就坐下來聊了一會兒。我們「匯報」了彼此的近況後,她說起了自己帶孩子的感受,她說最近非常害怕孩子長大,擔心有一天她不需要自己了,會覺得特別失落,但同時理智告訴自己,這一天遲早會到來。

和她聊過,晚上我就想,為什麼有些父母會有這樣的擔心呢?

我想,這應該是「分離焦慮」。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1.分離焦慮,不僅僅孩子有,很多父母也有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分離焦慮,多數指孩子離開父母(主要撫育者)時產生的焦慮不安情緒,比如孩子上幼兒園時、得知父母要出差不在家時的哭鬧等狀態。

一般情況下,如果父母有意識地放慢分離節奏,多多安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還會回來,依然愛著他,孩子就會緩解心中的焦慮。

其實,分離焦慮,不僅發生在孩子身上,很多父母也會有。就像前面說的老鄉,她也是在為孩子最後離開自己而憂慮。

演員黃磊在錄製《爸爸去哪兒》節目時,也含淚表達過,不想女兒多多長大,希望時間定格在那一刻。當時,他們幾個爸爸帶著孩子們表演節目,目的是為那次旅行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黃磊看著當時還很羞澀的多多唱歌時,覺得那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同時,他也想起自己和女兒在一起的快樂時光,他背著多多下山,雖然很累,但很幸福,因為他知道下次再背女兒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或許自己都背不動了。

是的,時間是不可逆的,也是無法阻擋的。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時間,並非無窮,因為孩子終究有一天要離開父母的懷抱,自己去闖天涯。

從這個角度來說,父母要意識到自己的分離焦慮,然後才能慢慢緩解它。因為有時的意識到,就是在解決問題。

2.父母與孩子無法「分離」,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前面說了,父母對孩子會有分離焦慮,但這個分離是必須要完成的,否則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演員朱雨辰是圈內有名的「媽寶男」(當然,他也是被動的),因為她的媽媽做不到與他「分離」,41歲的他仍和媽媽住在一起,導致幾段戀情無疾而終,而這和他媽媽有直接關係。

朱媽媽對兒媳婦有明確的要求,聲稱「女的就應該做賢妻良母」,這樣的「應該」是很多女生不能接受對。當然,她自己確實做到了,兒子在哪裡演戲,她都會去探班,甚至一直陪在身邊,因為她要給兒子做好後勤服務,她說「兒子在哪兒,廚房就在哪兒」。

但是,朱媽媽忘記了自己的愛,是在害孩子,因為孩子長大後需要更多的是獨立,並非陪伴。

過多的干涉、無私的母愛,會讓孩子窒息,那些以愛的名義來控制孩子的做法,都是與真正的愛背道而馳的。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病態共生,是匈牙利病理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瑪格麗特•馬勒提出的概念,她認為,對於6個月前的嬰兒來說,共生是正常的,也是必須的,除此之外,都是病態的。

也就是說,當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尤其是媽媽要和孩子區分「你是你,我是我,否則會陷入混沌共生中,父母和孩子沒有清晰的邊界。就像朱媽媽那樣,把兒子的事當成了自己的事,結果關係變得複雜,彼此纏繞,處在關係中的每個人都很累。

所以,父母要做好「分離」,以讓孩子走向獨立。

3.父母對孩子的愛,最終是指向分離

愛,是為了在一起,但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指向分離。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要讓孩子學會獨立、合作,成為一個有責任感和價值感的人。

那麼,父母該怎樣做好分離呢?

答案是,尊重孩子的內心,給予孩子選擇的自主權。

知名主持人敬一丹在接受《你好媽媽》節目採訪時闡釋了自己的育兒觀,她說自己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培養她的獨立意識,包括穿什麼衣服,孩子自己選擇、讀什麼專業、上哪個大學,以及找男朋友等事情,作為媽媽的敬一丹都儘量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在我看來,父母相信孩子,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就是在培養孩子的獨立,也是在做好「分離」這件事。

當然,能夠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但我想父母可以試著這樣做:

首先,父母一定要意識到,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屬品,他們只屬於他們自己。

意識到這一點,父母就不會過於干涉孩子的生活,這樣就會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其次,父母要找到自己在意的事情,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就像我那個老鄉,如果可以找到孩子之外自己更在意的事情,就不會那麼害怕孩子長大,也不會憂慮自己與孩子分離,因為他還有自己愛的東西,這個愛可以是事業,也可以是愛好。

總之,父母做好與孩子「分離」,除了尊重孩子的選擇外,還要意識到「分離」的必然,然後找到自己在意的事情,這樣就不會那麼焦慮。

寫在最後:

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愛,是幫助孩子高飛。

就像電影《伴你高飛》中的父親,教會孩子勇敢,自己則學會放下,讓孩子「獨立飛行」,而這才是真正的愛。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