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有多可怕?古代大幹旱致東南亞文明消失千年

科學網 發佈 2020-09-04T23:42:16+00:00

作者:文樂樂對寮國北部洞穴岩石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一場持續了1000多年的大幹旱可能在5000年前曾困擾東南亞,並導致區域文明發生巨大轉變。研究人員認為,當遙遠的撒哈拉沙漠的乾旱擾亂季風降雨,並引發亞洲和非洲的乾旱時,東南亞的乾旱也就開始了。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作者:文樂樂

對寮國北部洞穴岩石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一場持續了1000多年的大幹旱可能在5000年前曾困擾東南亞,並導致區域文明發生巨大轉變。

研究人員認為,當遙遠的撒哈拉沙漠的乾旱擾亂季風降雨,並引發亞洲和非洲的乾旱時,東南亞的乾旱也就開始了。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多年來,研究東南亞大陸(包括現在的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考古學家一直困惑於 「失蹤的千年」——這一時期大約在6000年前至4000年前,其間幾乎沒有人類定居的蹤跡。

據《科學》報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家Joyce White是論文合著者,她表示,自己和其他人一直認為這是因為研究人員還沒有確定那個時代人們住在哪裡。現在,她認為這些定居點可能消失了,因為一場大旱迫使人們到別處尋找水源。

為重現那個時代的氣候,White和同事調查了寮國北部一個洞穴中的石筍。石筍是從洞穴底部生長出的逐漸變細的石柱,當雨後富含礦物質的水滴從洞穴頂部滴下時,它們便慢慢長高。

通過分析這種緩慢沉積的岩石含量,研究人員不僅可以測定其年齡,還可以測量它當時的濕潤程度。

科學家首先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了3塊石筍的年代,大約為9500年前至700年前。接下來,他們檢測了岩石中的氧同位素,以觀察降雨在不同時期的變化。通過尋找富含氧—18同位素的石筍層,研究人員可以確定氣候乾旱的時間。

研究人員發現,洞穴中的降雨量相對穩定了4000多年,然後在大約5100年前到3500年前突然減少。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這表明該地區可能經歷了一場此前未被確認的持續了1000多年的長期乾旱。

「倘若如此,這可能是5000年前至4000年前席捲非洲和亞洲的一系列特大幹旱的一部分。」論文作者之一、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古氣候學家Kathleen Johnson表示。

在此期間,西亞和中東的文明經歷了重大的動盪,例如兩河流域阿卡德帝國的崩潰和印度河流域城市的廢棄。這種氣候變化被一些人稱為「4.2千年事件」,它是一個有爭議的新地質年代Meghalayan的基礎,它與綠色撒哈拉的終結(蔥鬱的北非變成沙漠)同時發生——也可能是其結果。

為確定北非沙漠化是否與東南亞特大幹旱有關,研究人員模擬了古代氣候,將海洋、大氣、灰塵和植被之間的相互作用結合起來。

他們發現,撒哈拉沙漠的乾燥可能增加了空氣中的沙塵,推動太平洋進入一個類似厄爾尼諾現象的漫長周期,擾亂了東南亞大陸的夏季季風降雨。反過來,這又可能引發了東南亞大片地區的特大幹旱和東亞地區的洪澇災害。

論文主要作者、威廉帕特森大學古氣候學家Michael Griffiths說,從本質上說,這是「整個亞洲的水分再分配」。

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古氣候學家Raymond Bradley說,新研究表明,被許多人視為一次氣候突變的「4.2千年事件」,可能是此前800年已開始的一個更大趨勢的一部分。

他希望這項新研究能促使研究人員回顧亞洲其他地區的歷史記錄,看看類似氣候變化的發生地點和時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弄清楚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與社會變化之間的關係。」他說。

Griffiths和他的團隊計劃探索越南和泰國的洞穴,以便更好地了解這一時期。他說,其答案也可能為現代氣候預測提供依據,「研究過去或可幫助我們以新方式了解現狀」。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7927-6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