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真是弒父登基的?康熙遺詔早已公布,專家:依舊疑點頗多

歷史雜錄 發佈 2020-09-03T04:48:03+00:00

《論語·陽貨》中有言:「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尤其是歷史上一些本就存疑的事件,各種野史、傳說、流言將事實層層掩埋,要想找到真相,還是要通過嚴謹的史料考證和查詢。

引言

《論語·陽貨》中有言:「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很多流言,就是在反覆的道聽途說中演變得離真實情況越來越遠。尤其是歷史上一些本就存疑的事件,各種野史、傳說、流言將事實層層掩埋,要想找到真相,還是要通過嚴謹的史料考證和查詢。

坊間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清朝雍正皇帝的皇位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篡位而來。因為這種說法實在太具有戲劇性,所以在很多小說和影視作品中都會將之誇大,甚至補充描寫了很多細節。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說法深入人心,幾乎已成確鑿事實。

01

就現在關於雍正皇帝篡位的說法有大概以下5種。第一種也是流傳最廣的一種,康熙皇帝原本想要將皇位傳給十四皇子愛新覺羅·胤禵,在詔書上寫的是「傳位十四子」,而雍正卻將詔書上的「十」字改為「於」,這句話就變成了「傳位於四子」。雍正也就由此得以登基稱帝,而且還將胤禵調回北京後圈禁起來,不准任何人與之相見。太后當時想見一面胤禵,雍正都不准,於是太后在一氣之下便以頭撞柱自殺身亡。

第二種說法也是篡改了詔書,不過這一次篡改詔書的人不是雍正,是當時的步兵統領隆科多。康熙病重時急招胤禵回京傳位,但是隆科多卻沒有執行康熙的這個命令。在康熙駕崩之後,隆科多假傳聖旨,將四皇子胤禎立為皇帝。

第三種說法中的大惡人還是隆科多,這種說法里是隆科多一等到康熙咽氣,便立即從正大光明匾後把藏在那裡的傳位詔書取出,將「傳位十四子」改為了「傳位於四子」。

第四種說法是說雍正趁著康熙病重時,在他喝的參湯里下毒,害死自己的父皇,得以登基。第五種說法中,篡改詔書的人變成了年羹堯。而且在傳聞中,這位當年的川陝總督在與雍正的母親有私情,所以雍正其實是年羹堯的私生子,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當上皇帝,年羹堯便篡改了詔書。

02

當然還有其他說法,但萬變不離其宗,雍正都是一個弒父逼母,殘害兄弟的暴君。但雍正篡奪皇位的說法,到底有幾分真實性呢?且不說原文內容,單論改字就很不靠譜,首先,滿文中的「十」和「於」完全不同,根本不可能簡單添上一筆就改為另一個字。就算是漢文,清代時候的「於」是繁體字「於」,跟「十」也是截然不同,根本不可能更改。

除了字形大相逕庭之外,依照清朝皇家詔書的行文規範,也決定了不可能更改。滿清正式文件中提及皇子,「皇」字都是放在前面,「皇十四子」是不可能毫無痕跡的改為「皇四子」的,更不用說在後面還要加上皇子的名字。

近年來,康熙的遺詔真跡陸續被博物館公開,這份遺詔一式四份,以漢、滿、蒙三種文字同時書寫,分別被保存在海峽兩岸的博物館和歷史檔案館中。這份遺詔清清楚楚地表明了,雍正是康熙認定的皇位繼承人。

與流言中截然不同的是,這份遺詔上從頭到尾都沒有「傳位四子」這幾個字,整份遺詔內容比較多,前面基本上是以康熙的口氣在回顧自己的一生,表示了自己此生無憾,然後叮囑子孫們要將大清基業好好繼承下去。最後才指定了皇位繼承人:「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

03

綜上所述,所謂的修改遺詔,這種說法完全不可能。而且可以認定,提出這種說法的人對於古代漢語的書寫和皇家詔書的行文規範毫無了解。

篡改遺詔的說法,很有可能是雍正登基後,他的政敵故意散播於民間的謠言。也有人提出質疑,說這份康熙遺詔是在雍正登基後才昭告天下,所以並不能說明雍正是否篡位。關於這個問題,專家表示,依舊疑點頗多。因為各個史學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學者楊啟樵經過各種考證寫了一本叫做《雍正篡位說駁難》的書,其中列出了更多史實和證據。

結語

關於雍正是否篡位,在史學界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可能隨著以後更多的歷史資料被發現,或者通過考古發掘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如今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雍正就算是篡位得到帝位,也不可能是通過更改遺詔的做法來達成。

參考資料:

《論語·陽貨》

《康熙遺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