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腦損傷後如何進行早期干預

腦癱偏癱專家孫成彥 發佈 2020-09-03T18:51:54+00:00

小兒腦癱是由腦損傷所致,宮內感染、分娩過程中窒息缺氧、出生後黃疸等圍產期危險因素均會引發不同程度的腦損傷,若能儘早干預則可最大限度避免小兒腦癱。 嬰兒出生後,家長應該重視孩子的初級保健,留意孩子發育過程中的「里程碑」:眼睛會跟著人看、3個月會笑、7個月會坐等。

小兒腦癱是由腦損傷所致,宮內感染、分娩過程中窒息缺氧、出生後黃疸等圍產期危險因素均會引發不同程度的腦損傷,若能儘早干預則可最大限度避免小兒腦癱。

嬰兒出生後,家長應該重視孩子的初級保健,留意孩子發育過程中的「里程碑」:眼睛會跟著人看、3個月會笑、7個月會坐等。另外,家長要警惕,寶寶若有腦損傷不一定表現為遲鈍,新生兒眨眼、手舞足蹈、吐舌頭等小動作也可能是腦損傷的反映。

輕度的缺血缺氧性腦損傷一般沒有後遺症;中度者30%~50%會留下後遺症;重度患兒死亡率達到50%,存活者幾乎都有後遺症。高危兒最好在出生6個月內進行有效的系統評估。因為這期間,嬰兒的大腦處於快速生長發育階段,進行早期干預能使腦部損傷得到最大程度的修復和再生。

如果孩子被確診為小兒腦癱該怎麼辦

腦癱作為一種特殊的疾病,每位腦癱患兒的病情程度不一樣,其臨床症狀沒有完全相同的。所以,在治療時應根據每位患者不同的情況,適時調整手術方法與康復手段,制定不同的康複目標,這樣才能達到有效的治療目的。

痙攣型腦癱患兒通過各種運動訓練手法,能有效地改善關節活動度,防止關節攣縮變形,降低肌張力,提高平衡和協調能力,從而消除或改善運動障礙,提高生活質量,減少殘疾,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

這種運動訓練須遵循「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被動到主動,由靜力控制到動力控制,由藉助控制到自我控制」的原則,將訓練融於遊戲、音樂之中,採取各種有效措施提高患兒訓練的興趣。同時家長要有信心、恆心,持之以恆堅持治療,進而使患兒達到預期目標。

痙攣型腦癱運動療法的核心就是將身體的運動、手足的活動方式傳授給患兒,使患兒牢記並學會,按照正常運動發育規律進行再學習,克服肌肉痙攣、無意識的不隨意運動,以及肌力軟弱等異常,使其掌握腦-神經-肌肉運動功能聯繫所反映的動作,使運動功能正常化。如果能在6個月齡以前就進行訓練,則有相當一部分患兒有望達到或接近正常化。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痙攣型腦癱的治療應該堅持「康復→FSPR手術→肌力肌張力調整手術→康復」的原則。若缺少其中任何一環,則患兒無法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建議患兒2.5歲至6歲期間開展FSPR手術,在脊髓神經刺激儀、肌電圖儀監測下,高度選擇性切斷la纖維,消除肌肉的傳入衝動,減輕肌肉痙攣,可有效解除患兒肌肉痙攣、改善運動功能障礙等問題。

一般來說,對痙攣型腦癱合併有固定性畸形患者,在施行FSPR手術1~12個月後再行肌力肌張力調整手術為可行的方案。輕度畸形通過訓練可以改善或糾正;較為嚴重的畸形,需要肌力肌張力調整手術矯正。最後,提醒廣大患者及家長:痙攣型腦癱各種手術之後的康復訓練需長期堅持,保證至少一年的正規院內康復之後方可轉入長期的家庭康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