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這幾個地方再髒也不能洗,易傷害寶寶,很多新手媽媽不知道

向上呀寶貝 發佈 2020-08-29T13:28:33+00:00

提起給寶寶洗澡這件事,細心的媽媽們很容易想到,新生兒每次被護士帶出去洗完澡後,身上還是有一層白白的東西沒洗乾淨。

提起給寶寶洗澡這件事,細心的媽媽們很容易想到,新生兒每次被護士帶出去洗完澡後,身上還是有一層白白的東西沒洗乾淨。一定會有媽媽心裡犯嘀咕:這護士是不是太不負責了?不過,提前做過功課的媽媽們就知道,這白白的東西其實是寶寶為了維持體溫的胎脂。

護士不洗掉這層白白的東西才是專業的,如果追求完全的乾乾淨淨把它洗掉了,不知道會有什麼後果呢!鑒於新手媽媽們對於洗澡有這樣的知識盲區,今天我就來給新手媽媽們科普下給寶寶洗澡時需要忽略掉的三個部位以及如何科學地給寶寶洗澡。

1、 囟門

囟門指的是寶寶的頭頂,它是寶寶腦袋前後顱骨之間開著的「門」。由於新生兒頭骨發育不完善,所以前後之間會有間隙。這個間隙一般會在寶寶六個月至一歲時逐漸消失。這個部位是寶寶與生俱來的「盔甲」,在很多時候都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不過,新生兒囟門處容易會有黃黃的細屑狀物質,新手媽媽們不要著急去清洗。試圖搓掉那些髒東西,對寶寶來說是不小的傷害呢!正確的做法是,在寶寶囟門癒合後,用消毒棉簽蘸取茶油輕輕擦拭,等軟化後這些東西很容易就脫落了,注意動作一定要輕噢!

2、 肚臍

肚臍是寶寶出生前從母體獲取營養的通道,連接著臍帶。出生後,臍帶被剪斷了,自然就會留下結痂。在未脫落時,家長們儘量不要去洗這裡,不用擔心會藏有污垢,只需要保持肚臍乾爽就行了,一般在出生一周時這個結痂會自然脫落。不過,如果結痂退去後寶寶的肚臍還是臭臭的或者過了兩個月結痂都沒有脫落,家長們就要帶著孩子及時就醫了,千萬不能自己處理。

3、 耳朵

嬰兒在母體里呆了十個月,出生後耳朵里很容易積累有耳屎,但是即便已經很明顯了,媽媽們也別主動去清理。因為嬰兒的器官十分嬌嫩,一不小心很容易戳破。何況耳屎,作為保護外耳道皮膚的黏性物質,會隨著寶寶打哈欠或者其他幅度較大的面部活動自然脫落的,不必擔心它會影響寶寶的聽力。在給寶寶洗澡時,一定要注意保持耳部的乾燥,及時地用棉簽擦乾,避免耳道進水。

以上就是新手媽媽在給寶寶洗澡時需要自動忽略的三個地方,下次家長們給寶寶洗澡時一定要注意,接下來咱們一起來看看如何給寶寶科學的洗澡吧!

給寶寶洗澡前,家長們要先收拾好自己的指甲,保證不會劃傷寶寶,不要「藏污納垢」。然後準備好更換的包被,換洗的衣服,柔軟的毛巾,浴巾,大小合適的浴盆,防滑墊等可能用到的物品。最後調整浴室溫度在26℃左右,用自己的手調好水溫(37℃左右為宜)再給寶寶洗澡。

洗澡時,先從孩子的頭和臉開始,穩當地托住孩子的頭部,防止孩子後仰頸椎出意外。保護好耳部,避免耳道進水。洗完後開始洗上半身,注意避開肚臍,直接用溫水清洗即可。不必使用額外的酸鹼性的清洗劑,這對於寶寶的皮膚都是一種傷害。上半身洗完後,用毛巾吸干寶寶身上的水分,裹好後再開始洗下半身,一定注意不能用力揉搓。

洗完之後,及時給寶寶擦乾,擦的時候也要注意頭部囟門位置,輕輕的掠過吸干水分即可。檢查肚臍和耳朵是否乾爽,確認沒有水後可以給寶寶擦適量的爽身粉防止皮膚皸裂,擦完包好後及時抱到溫暖的地方。

以上就是給寶寶洗澡時需要注意的地方了,不知道新手媽媽們都記住了嗎?實際操作過程中,想一個人完成這些工作還真是會耗費不少體力呢!如果有別人幫你給寶寶洗澡,一定記得把這些注意事項囑託到位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