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幼兒被摔亡,父母關係破裂,才是孩子真正的「死因」

淅爸育兒記 發佈 2020-08-27T09:37:16+00:00

作為父母,最期盼的就是孩子能健康安全地成長,但在防範著溺亡、誘拐、性侵等可能給孩子的傷害的時候,往往卻忘了一句古訓:「日防夜防,家賊難防。」陝西一名2歲幼兒因為一次意外離開了這個世界,而造成這次「意外」的,不是別人,正是孩子的生父。

作為父母,最期盼的就是孩子能健康安全地成長,但在防範著溺亡、誘拐、性侵等可能給孩子的傷害的時候,往往卻忘了一句古訓:「日防夜防,家賊難防。」

陝西一名2歲幼兒因為一次意外離開了這個世界,而造成這次「意外」的,不是別人,正是孩子的生父。

孩子是劉某(生父)與女朋友馮某(生母)未婚先育所生,孩子出生後,就撫養問題兩人遲遲不能達成共識。

這次兩人因此再起爭執,酒後的父親,把矛頭指向了懵懂的孩子,摔孩子成了他的泄憤點--並且接連摔了兩次...

類似事件的本質,並不是父親暴躁、母親冷漠,乃至酒精誤事,而是父母的感情問題。

有了孩子,感情破裂了,應該怎麼辦?

在婚姻(戀情)中,一旦情感出現問題,不論出於愛還是責任,孩子就成了一份「沉沒成本」,棄之不忍,要之又不甘。

多數情感不和的父母,並不會如此殘忍地對待孩子,而是選擇「忍一忍」、「湊合著過日子」,美其名曰:「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為了孩子忍一忍」。

夫妻雙方好像達成了「共識」,可這卻是對孩子來說,不過是慢性荼毒,湊合著的父母自身難以體會到家庭的幸福,又如何給孩子傳遞幸福?更別說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穩定、溫暖的成長環境。

事實上,孩子並不應該為父母的情感問題負上哪怕一丁半點的責任,無論父母關係如何,父親始終是孩子的父親,母親始終是孩子的母親。

兩個成年人之間應該自己解決問題,從情感矛盾的程度出發,用以下三個不同的方式進行處理:

  • 表面因孩子起的爭執,把孩子獨立在問題之外

孩子往往會成為戀情中的「藉口」,育前是深愛彼此的信物,育後是「沉沒成本」的不舍。尤其是婚後,獨立意識比較強的夫妻雙方,會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持相反的意見,最終形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互不相讓局面。

當把孩子獨立在情感之外,夫妻雙方會發現,真正的問題在於雙方的三觀不合,孩子的教育問題所起的不過是一根導火線的作用。

就如事件中的夫妻雙方,孩子的撫養問題是一根導火索,同時孩子又成了出氣筒。其根本的問題在於,雙方中的一方或雙方都想斷絕這段感情。

這種方式適合諸如喪偶式育兒、詐屍式育兒的父母。

  • 猶豫是否放棄關係的,嘗試一次兩人的新鮮事

當夫妻情感之間夾雜了一些如孩子、生活、柴米油鹽的現實,同時又充滿著彼此生活習慣的矛盾衝突時,一方或雙方都打起退堂鼓是很常見的事情,最後形成的就是默默忍受、「湊合過日子」的狀態。

有一句話說得很對:「新鮮感,是和熟悉的人做新鮮的事,而不是和新鮮的人做熟悉的事。」

平淡且現實的夫妻生活,很容易挫掉曾經山盟海誓的熱情和幸福感。而把孩子「暫存」於親友家,夫妻兩嘗試一些新鮮的事情,是最能驗證是否情感破裂殆盡的方式。

例如進行一場兩個人的短途旅行,嘗試從中找回曾經二人世界的幸福。

  • 已完全破裂,無法達成一致的,善用法律的介入

對於感情已經完全破裂而又無法就財產、孩子撫養權的分割的夫妻,勉強湊合只會給孩子帶來慢性的荼毒。

在情感中、在夫妻中非常難以判定誰付出多、誰付出少,更難分辨出誰對誰錯,這不是一道簡單的判斷題。

與其不停爭吵,最終發生難以挽回的後果,不如相見於公堂,讓法律來判定責任幾何。

淅爸寄語:

每一次聽到朋友說夫妻不和,說因孩子而起爭執,說勉強忍受的時候,我都會問對方三個問題:

1. 你們的問題,真的是因為有了孩子嗎?還是你們還沒有適應婚後育後的生活?

2. 你真的不愛ta了嗎?還是因為生活的平淡、重複,讓你們夫妻之間淡若君子?

3. 你們試過和對方一起做一些新鮮的事情嗎?還是僅僅在自怨自艾自暴自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