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畢業生到街道工作」,能改變人才觀消除清北崇拜嗎?

熊丙奇看教育 發佈 2020-08-23T10:49:15+00:00

在這份長長的公示名單里,清一色來自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一些崗位還是街道辦事處的。有網友覺得,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去街道工作,是不是大材小用了?

這兩天,一張(杭州)餘杭區招聘公示的截圖在朋友圈裡傳播開來,很多人在群里討論的很激烈。 在這份長長的公示名單里,清一色來自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一些崗位還是街道辦事處的。 有網友覺得,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去街道工作,是不是大材小用了?也有網友說,餘杭區這幾年發展快不是沒道理的,只有留住青山,才能贏得未來。



對此,餘杭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回應稱,這份擬錄用人員公示名單,並非今年的,而是2018年初招聘人員的公示名單。 「清華北大的學生來街道工作並非大材小用,是餘杭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很多工作專業性強,亟需更多的青年才俊在經濟社會的服務管理上做好專業支撐。」

我相信,這份公示名單,哪怕在5年後,10年後,還會繼續引發熱議,即便這在「多年前」就已經成為就業市場的事實。這種熱議反映出社會輿論對北大清華等名校畢業生就業的「高大上」的定位,以及對一些傳統行業、職業的刻板「低端」認知。這是需要改變的。

不要說北大清華畢業生到街道就業,會引來「大材小用」質疑,就是這些畢業生去應聘中學教師,也會被質疑「大材小用」。在不少人的認識中,北大清華畢業生就是「大材」,就必須「派大用場」。可問題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早已經不是「包分配」時代,而需要學生自主擇業。北大清華畢業生選擇去街道工作,這是雙向選擇的結果,從某種角度說,這可能是這些畢業生認為對自己最優的選擇。社會給北大清華畢業生設定的「就業模式」,不但會局限他們的選擇,也會給他們施加很大的心理壓力。有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跑下來,就只能找到這樣的工作,可是不敢告訴家人、朋友,擔心被看不起。



學歷與就業並不是一一對應的,認為哪些學校的畢業生,就一定要從事什麼職業,只要不符合大家的「設定」,就質疑是「人才浪費」,就是「大材小用」,從本質上還是「唯學歷論」,以學歷論用人以及職業發展,尤其是對於北大清華,我國社會有盲目的「清北崇拜」,認為考進北大清華就必定是「大材」。這會誤導高校學生,以為在就業市場上就是學歷說了算,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把街道工作就視為「低端」工作,也是按傳統職業觀看待高校畢業生就業。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目的,就是希望全面提高國民接受教育的年限,實現未來各行各業的新進從業者都是大學生。大學生到傳統行業、崗位工作,這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勢所趨,也是提高各行各業服務水平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到街道工作,做的是街道工作,但已經不是傳統的街道工作。如果認為大學生必須從事某些職業,那在所有同齡人都是大學生時,那些被列為「不適合大學生從事的職業」,誰來從事呢?另外,如果一直把某些行業、職業視為「低端」,那怎樣提高這些行業、職業的服務質量、水平,從而實現整個社會的整體發展呢?



名校畢業生到街道工作,是完全正常的。當然,也需要思考名校畢業生到傳統行業、崗位之後,如何創新工作,給這些行業、職業注入新的內涵。這可能是社會公眾擔心的方面。如果名校畢業生到街道工作後,做的還是和以前一樣的工作,那選擇名校畢業生來從事以前高中畢業生就能做好的工作,當然會被質疑是人才高消費,當然,也會有人對名校畢業生選擇從事這些職業感到不值,質疑是人才貶值。

因此,關鍵在於要消除學歷就業觀,真正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不能把高學歷人才作為擺設和花瓶。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後,我國社會需要有全新的就業觀和人才觀,不能以學歷論就業、論人才,而應該以能力為導向評價人才,以職業、崗位對人才的實際需要選用人才。這會防止出現輿論擔心的學歷高消費,以及與之對應的教育浪費和人才浪費。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是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推動社會各行各業的升級換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