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生長四要素:光,溫,水,土

青衫出品 發佈 2020-08-21T09:44:25+00:00

世間萬物,達到一定的條件才會出現,也才會蓬勃生長。人有生存四要素:「氣,溫,水,飯」,必須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否則就難以存活,茶樹的生長,也有四大條件,而且比人類更苛刻,因此不是所有地區都能種茶,也不是能種茶的地區就能種出好茶。

世間萬物,達到一定的條件才會出現,也才會蓬勃生長。人有生存四要素:「氣,溫,水,飯」,必須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否則就難以存活,茶樹的生長,也有四大條件,而且比人類更苛刻,因此不是所有地區都能種茶,也不是能種茶的地區就能種出好茶。


萬物生長都離不開太陽,太陽光下茶樹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和呼吸,同時光也為茶樹內部代謝活動提供了能量保障。

光照強度,時常直接影響著茶樹的生長和茶葉的品質。在光照較強的季節,茶樹有午睡現象,每當正午烈日當空之時,都低籠著頭,就像在午睡,這是光照強度超過茶樹承受範圍引起的,當光照強度下降,回到茶樹承受的適宜範圍,它又會抬起頭來,生意盎然。但也有列外,有的光照太強,時長過久的會直接將茶樹葉片燒焦,從邊沿開始枯萎焦黃。

茶樹的生長光照需足,一天至少十一個小時以上,但直射光往往過強,因此很多背蔭面,有巨樹遮擋的茶樹反而長得更好,品質更佳。



溫度受光照,地形,海拔等因素的影響,一般茶樹在10℃到30℃之間可以生長發育,因此,冬季剛過,氣溫恢復到日均10℃以上,茶樹就開始發芽了,也有些晚生種,需要15℃以上才會開始生長,這類茶樹就發芽,採摘都比前一類晚一些,10℃到30℃是茶樹的生長限度,低於高於,茶樹就沒辦法生長,最適宜生長的溫度在20℃至25℃之間。從10℃開始到25攝氏度之間,溫度越高,茶樹生長越快。

茶樹有生長溫度,也有生存溫度。溫度低於0℃會凍傷,長期處於0℃以下會凍死。大體上高於30℃甚至40℃以上高溫會燒傷,葉面開始焦枯,長期處於高溫狀態就會熱死。



水是生存之源,在已知的生物中幾乎沒有離開水能夠存活的,茶樹尤其是喜濕的植物,水分充足則生長茂盛,速度快,葉片大,葉質柔韌飽滿,內質豐富,品質佳。水分是茶樹身體里的輸送工,無論是葉面光合作用帶來的營養還是地下根莖吸收的養分都需溶解在水中,再通過水分分到每一個部位。就像大軍無糧,不戰而敗,水分的充足直接決定了營養成分的輸送速度。同時水分也能調節茶樹整體溫度,將熱量均分給每一個部位。

茶樹水分的分布並不均勻,嫩芽最多,老葉次之,樹幹的分布最少。

茶樹獲得水分可通過兩個渠道,從空氣中吸取水分和由根莖吸收地下水。前者的重要性絲毫不比後者差,因此茶樹的水分需求不是通過澆水就可以達到的。

空氣濕度在75%—90%之間最有利茶樹生長,低於則旱,高於則澇。旱則生長遲緩甚至枯萎,高於則樹體容易腐敗,滋生病菌。一般採摘的鮮葉中,含水量在80%左右,之後經過殺青萎凋,含水量降到60左右。



雲南古茶樹,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樹大,根莖深,能吸收各個層次土地的營養。一般來說,品質好的茶,其母體茶樹根莖必須深入地下1.5米以上,才能營養充足,營養類型豐富。一些扦插茶園根莖只長在地表20至30厘米處,這樣的茶園品質是好不了的,一些雲南茶農輕蔑的說這類茶是莊稼地里的茶,意思是根莖的深度只有莊稼那麼深。

由地表而下,至30厘米稱為表土層,是耕作種莊稼的層次,30至70厘米稱為亞表土層。至120厘米,稱為澱積層,許多表土層的營養都沉澱在這一層次,同時也是水分最充足的地方,再下50厘米稱為底土層,這是一個土質原本營養最原始的層次,因此也稱母土層。這四個層次,營養成分不一,共同供給,才能促成品質優越的茶品長成,因此說,根淺無好茶。

一般情況下,出產好茶最理想的土壤結構為砂石狀的表土層,團塊狀的亞表土層,潮濕較硬的澱積層,無大石塊的底土層,這樣的土壤結構不僅營養充沛豐富,而且更有利於透氣,保肥等,因此古人就說:「茶生爛石者為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