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就只對自己好」:父母如何做才不會站在孩子的對立面

超級育兒師 發佈 2020-06-10T01:23:17+00:00

前幾天,閨蜜在陪女兒看書時,因為女兒注意力不集中,她發了一點小火:不好好看,就不要看了,讓你看個書都這麼費勁。

作者:艾陌

前幾天,閨蜜在陪女兒看書時,因為女兒注意力不集中,她發了一點小火:不好好看,就不要看了,讓你看個書都這麼費勁。

誰知四歲的女兒竟倔強的接了句:「不看就不看,媽媽,你就只對自己好!」閨蜜的心痛了,孩子怎麼會對媽媽有這樣的認識?

在她和女兒情緒都平靜之後,她去問女兒原因。女兒這樣回答:因為我們都不能讓你滿意。

閨蜜才突然明白,由於她在家裡管的太多,讓女兒以為不管是爸爸、姥姥還是自己都能不合媽媽的意。媽媽只知道要求別人按照她的意思去做,是家裡最自私的人。

閨蜜的「遭遇」折射出多少父母的現狀:為了家庭和孩子,付出所有,最後不僅沒有得到孩子的認可,反倒一步步走到了他們的對立面。

之前也曾有一則新聞,說一10歲小男孩成績優秀,各方面也都出類拔萃,卻直接吐槽父母:他們不配有我這麼好的兒子。對父母的厭惡之深,令人不禁唏噓。

父母和孩子之間,這麼親密的關係,有生養之恩,何至於走著走著越來越疏遠,甚至到了兩看就生厭的地步?

為人父母,到底如何做,才能和孩子和諧親密相處,不至於走到孩子的對立面呢?除了打罵、專制,還有哪些細節值得我們注意?

語言暴力這把「刀」,扎心!

語言暴力傳遞出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失望、無奈和厭棄,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它對親子關係和孩子的成長而言,沒有一點用處。

  • 別抱怨,你的嘆息聲讓孩子無處可逃!

你會在家裡碎碎念嗎?你會忍不住就想說兩句嗎?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家裡有一個愛抱怨的媽媽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一位網友的回答很扎心:寧願搭上這輩子的幸福去愚孝,還她養育之恩,只願下輩子不要再見,連朋友也不要再做。

媽媽愛抱怨真的有這麼大的殺傷力,以至於父母子女一場,竟無半點留戀?

林徽因的母親何雪媛在林家很不受寵,常年居住在後院的小房子裡。這讓她心生怨恨,不停地詛咒。林徽因就整日在母親的自怨自艾、鬱鬱寡歡中尋求生存的夾縫。

在給費慰梅的信中,林徽因曾這樣說:「媽媽把我趕進了人間地獄……真希望我死掉或者根本沒有降生在這樣一個家庭……」母親「近乎無事的悲哀」折磨了林徽因的一生。

《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說:我們抱怨,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

在父母的抱怨聲中,孩子會看到父母面對生活時的懦弱,不僅得不到孩子的同情,反倒心生厭煩。

想要的就積極爭取,不想做的就直接拒絕,不滿的地方就勇敢表達,這才是父母給孩子展示生活態度。碎碎念,嘮嘮叨,沒有任何用處。

  • 罵孩子笨,真的會讓他變自卑!

「怎麼那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這是家長在輔導作業的時候,很順嘴就說來的話。哪怕只是氣話隨口一說,對孩子而言卻是一把利劍。

著名攝影師Richard Johnson拍攝了這樣一組觸目驚心的照片,「笨蛋」、「廢物」這些話就像傷疤一樣永遠留在了當事人身上。

不要覺得這些照片為了博取眼球,誇大其詞。因為研究表明,語言暴力不僅傷害著孩子的內心,也同樣摧殘著他的身體。

當遭到語言攻擊,人的情緒疼痛會在大腦區域產生反應,讓身體感受到同級別的疼痛。與此同時,大腦也會開啟「求存模式」,形成自卑型人格。

語言的威力,就像開閘泄洪一樣,迅速將孩子淹沒!父母生氣時的隨口一說,孩子的身心卻都在痛。在跟孩子說話上,只能說是:罵罵孩子一時爽,弄得孩子一身傷。

  • 別習慣性責備,孩子也需要「拍馬屁」!

Selina在發了她的第一張唱片時,曾很興奮的跟父親分享。可父親只說了一句話:這是你人生中的第一張唱片,也會是最後一張。

父親的本意只是想讓Selina別太飄,要學著腳踏實地。不料這句話卻讓Selina壓力巨大,甚至產生懷疑:我的努力,我的成績,在爸爸眼裡,難道一文不值?

Selina父親的處理方式跟很多父母類似——「只是第二名而已,為什麼不是第一呢?」「畫畫好有什麼用,成績好才重要!」「好了,別顯擺這些了,快去給我寫作業!」

這些父母希望通過打壓的方式,讓孩子不至於得意忘形。殊不知,孩子的成長需要鼓勵和肯定,適當拍拍「馬屁」反倒更利於孩子的成長。

拍拍「馬屁」、肯定一下孩子努力付出,就是在積極地回應孩子,這能夠讓他感覺到自己是受歡迎、被尊重的個體,從而內化自我價值感。在成長中,鼓勵才是孩子強大的精神食糧,促使他迎難而上。

為人父母,學會說話,是良好親子關係的第一步。

過度比較,傷了孩子,也為難了自己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度期待,就是虐待。

這是一個媽媽在訓斥自己兩歲的女兒,原因是她輸了一場平衡車比賽。「也不知道你在幹嘛,人家怎麼都跑的那麼好?」媽媽一邊訓斥,一邊氣呼呼的拍打著女兒。

「我下次好好跑。」小女孩抽噎著跟媽媽保證。此情此景,看的路人都忍不住過去勸阻。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無可厚非。但當期待超出了界限,當「別人家的孩子」替代了自己家的孩子,對孩子而言就成了一種負擔。

在教育界有句名言,當教育從「導向」變質為「干預」就會抑制孩子的天分、埋沒孩子的潛能。

活在父母期待中的孩子,就像是被限制了飛翔範圍的小鳥,一旦偏離軌道或者超出限定,便會被指責、被教育。他們沒有期待探索的藍天,只有令人窒息的鳥籠。

過度期待、過分比較不僅會限制孩子的發展,還會破壞親子關係。它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我的愛是有條件的。從而,產生疏離。

幾米《我不是完美小孩》繪本中這樣說,「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小孩,而你們也從來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我們必須相互容忍,辛苦並堅強地活下去。」

孩子尚未嫌棄我們,我們不妨也試著降低一下要求,多看看自己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你也許會發現,當把自主權還給孩子,他自我向上生長的力量原來是如此巨大。

夫妻間的矛盾,何必讓孩子買單?

不久前,浙江寧波機場工作人員發現了一個兩歲小男孩。本以為是跟父母走散的孩子,誰知竟是被父母「扔「在那裡的。

原來,孩子的父母在機場吵起了架,最後倆人一生氣,爸爸坐飛機走了,媽媽開車離去。可憐了孩子一個人站在門口動也不敢動。就連工作人員過來詢問,也是膽怯地趕緊躲了起來。

孩子心中也一定很疑惑: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爸爸媽媽都不願要我?

夫妻之間鬧點矛盾也是常事。但父母吵架,不禍及孩子,是為人父母最基本的情緒控制。控制得好,那就是父母普通的一次吵架,控制得不好,就有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

一位朋友跟我講述過她的童年經歷:小時候父母經常吵架。但每次他們吵完架,母親總是在我面前不停地羅列父親的罪狀,把父親說成下三濫。那時候,我其實很想跟父親親近,但是這樣好像又背叛了母親。

在膽戰心驚中,父愛沒得到,母愛也不完整。

學者西奧多·馬丁·赫斯伯格說:作為父母,你能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愛他的媽媽或爸爸。

即使有些父母做不到彼此相愛,也請不要破壞對方在孩子心中的形象。畢竟,在孩子心裡,總是更願意住著一對幾近完美的父母。

可以吵架,但別讓孩子參與其中。同時,一定記得當著孩子的面和好。大人的世界很複雜,孩子沒有能力去猜。

親子關係是世界上最高貴、最令人欣然為之付出的事物,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與之相比。母慈子孝、父子和睦,是多麼美好的畫面。

良好的親子關係,令無數父母心嚮往之。和孩子好好說話、讓孩子做自己,我們才能跟孩子站在同一方,唯有如此,教育才有意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