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孩子的成長中到底有多重要?

兒童心理專家靜進 發佈 2020-08-13T12:26:18+00:00

據報導,在美國,因離異或其它緣故,估計有3000萬兒童在沒有父親的家庭中成長。20世紀後期,隨著很多國家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離婚率的遞增,兒童是否只應由單親母親撫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話題。

負責任的父親

據報導,在美國,因離異或其它緣故,估計有3000萬兒童在沒有父親的家庭中成長。20世紀後期,隨著很多國家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離婚率的遞增,兒童是否只應由單親母親撫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話題。1974年,詹姆斯·萊文(James A. Levine)發表了著名的《誰來撫養孩子》一書。他在書中強調,如果不認真、有意識地認識到父親在兒童生活中的意義、興趣和責任,就不可能實現美國社會中婦女機會均等的長期目標。自此,美國推動起一項全國「父親負責任」的運動,旨在用父親的氣質與人格影響下一代具有堅毅、競爭、自主、自律、男子氣概等品質。這項運動力圖克服家庭經濟收入、種族、意識偏見和政見阻礙。為此,福特基金會於1981年對「父權計劃」提供了美國第一筆大規模資金,用於推動負責任的父權計劃。隨之,就連聯邦《家庭撫養法》也增加了一項條款,允許各州投入經費,用於鼓勵、促進非監護父親多與孩子接觸和互動。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健康的父子關係的重要性。因為,大量研究發現,良好的父子關係,不但促進孩子獲得更好的學習成就,父親積極參與撫養長大的孩子,還能表現出更強的同理心,更高的自尊心、好奇心、更高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更高的認知能力。父親的積極養育介入,還能極大減輕母親的負擔與精神壓力,進而提升母子間的依戀質量。

2009年,新加坡社區發展規劃調查發現,抽樣受訪者中99%的人認為父母雙方都應參與子女的撫養。97%的人認為父親扮演重要的育兒角色。77%的人認為父親在照顧孩子方面與母親一樣好。


靜老師說

有趣的是,大約20%的孩子,會將父親視為首選依戀對象。積極的父子關係與互動對兒童身心健康至關重要。不信你仔細觀察一下,父親和母親對嬰兒的相同行為,可引起孩子不同的反應。同樣,嬰兒會根據父母的行為不同而對父母做出不同的反應。絕大多數嬰幼兒在痛苦和尋求安撫時傾向與母親接觸,而處於積極情緒狀態,並尋求刺激時則傾向於與父親接觸。

在兒童心目中,父親的形象通常是無畏、剛毅、權威、有力量、一言九鼎、無所不能。這種父親印象,幾乎普遍存在於任何國家任何種族文化圈。大約4-5歲時,無論是男孩或女孩,他們更樂意與父親接觸和玩耍,且意願比與母親的互動更強烈。因為與父親的玩耍總是更刺激、更具有不可預測性、更容易獲得意外驚喜。尤其是男孩,自我意識形成以來,更容易模仿和崇拜父親,就連舉手投足、動作偏好、人際互動也會下意識地去模仿父親。這是因為,父親與孩子互動時,更傾向扮演「同伴」角色,而非像母親那樣扮演「照顧者」、「說教者」的角色。

可以肯定,學前兒童與父親之間的親密互動,有助於拓寬他們觀察世界的視野。父親與孩子的玩耍形式與母親大相逕庭。父子間的遊戲更顯「粗魯」,更富有煽動性、更具精力充沛、運動力度大、玩耍範圍廣、變幻莫測性強,而且嘮叨說教更少,這在與男孩玩耍時更明顯。父子間的「粗魯」玩耍,更能激發孩子的興奮與愉悅感、挑戰冒險,並且學會如何處理不可預測事情的發生。這種不可預測性是父親通過身體接觸式玩耍促發的,會為孩子將來應付社會事件奠定基礎。

研究還報導,父親形象可幫助孩子樹立起自己與母親間的個人界限、促進孩子自律、團隊合作精神以及性別認同感。父親的行事風格會讓孩子更早體驗廣闊的視野,更能讓孩子樹立起理想化的奮鬥目標以及實踐它的機會。與此相反,在孩子的生活中,缺乏父親形象會對其性格和心理產生持續而負面的影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