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城市汽車市場慘遭特斯拉碾壓!特斯拉憑什麼贏?

汽車常識 發佈 2020-08-14T08:13:43+00:00

可能很多人特別好奇,相比於國際一線大廠而言,一個在汽車圈不怎麼發聲的品牌,怎麼就坐上了王座?還贏得那麼快,這讓那些天天黑電動車的公關怎麼辦?

這個星期,李想的聊天記錄被車媒體圈廣為流傳。


在北上廣深,6月份特斯拉MODEL3的銷量超越了所有的燃油車。我記得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想說了一句"滅頂之災"。

可能很多人特別好奇,相比於國際一線大廠而言,一個在汽車圈不怎麼發聲的品牌,怎麼就坐上了王座?還贏得那麼快,這讓那些天天黑電動車的公關怎麼辦?其實作為一家公司的CEO,難道李想不知道特斯拉是怎麼贏?而作為有著5年從業經驗的我,私以為特斯拉之所以能贏,有三個原因:定價,基礎設施,保值率。


贏在定價


早期特斯拉的價格對於大多數普通人是不相關的,動輒上百萬的落地價讓很多人望而卻步,註定只能淪落為某些富二代的玩物。畢竟有上百萬的預算,奔馳S級不香?而且,在特斯拉推動電動車之初,有很多和我一樣的車媒體人還抱著懷疑的態度,難道這種電動車真的環保?冬季續航行不行?

顧慮是常有的,這是人之常情。畢竟花上百萬買一台新能源車,著實是一種冒險。


特斯拉也知道自己產品定價過高的問題,索性在上海建廠,全部國產化。MODEL3的價格直接降到30萬以下,這一策略,直接打消了所有人的顧慮。100萬買特斯拉是個冒險,我花30萬買個特斯拉,總不是冒險了吧。況且,對於工作了數年的白領而言,還是有很多人樂意拿出30萬買一台車的。

試想一下,按照傳統的套路,30萬能買什麼?是買一台1.3T的奔馳GLB?還是買乞丐版的3系,還是奔馳C200?這些答案似乎都不是很完美。在北上廣這些年輕人居多的城市,大多數人是不會因為妥協去買低配車,去買所謂的"乞丐版"車型的。"我花30萬,要的就是新穎,要的就是別具一格"我想,這或許是很多北上廣汽車消費者的內心獨白。


贏在基礎設施


新能源車最讓人頭痛的是什麼?充電。這一點讓很多早期的新能源車主苦不堪言,不同地區的充電樁標準有差異,充電系統頻頻出現故障。新能源車跨省市出行更是麻煩不斷,根本就不是買了個車,簡直就是買了個"爹","電動爹"由此而來。

而對於有著敏銳市場嗅覺的特斯拉,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先期花費六年的時間,在國內的絕大部分主流城市都建立了快速充電樁。相比於美國本土而言,國內用戶申請私人充電樁的難度較大。但按照國內的基建速度,大量建設公共充電樁根本不是難事。在強大的充電網絡面前,一切顧慮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所以,現在的特斯拉車主在出遠門之前,基本沒有顧慮,尤其是在北上廣這種本身基礎建設十分完善的地區。只要在出門之前規劃好充電路線,跑長途的便利性和純燃油車基本無太大差別。也許快速充電樁的速度依然比不上燃油車的加油那麼方便迅捷,但充電所需要的時間絕對是可以接受的。


贏在殘值


說到保值率,就很讓人頭痛。新車層出不窮,汽車的保值率已經遠不如以前。更別提新能源車。很多新能源車主驚奇的發現,自己才開兩年的新能源車,市場殘值僅剩下一半,即便是開到二手車市場,也存在無車商敢收的尷尬局面。

這一切的一切,其實跟市場的口碑有著分不開的關係。早年間新能源車體驗比較一般,充電續航問題不斷導致很多車主不願意接觸新能源車,而有著敏銳市場嗅覺的二手車商,自然也不願意冒這個風險。收車價格難定,銷售周期長也是二手新能源車的痛點。這對於本就冒著巨大資金風險的二手車商來說,絕對是吃力不太好的。

但特斯拉的出現,似乎打破了這一局面。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有市場就有需求",在追求個性的路上,總是有人因為價格問題,樂意接受二手產品,即使是一台二手的新能源車。早年間的MODELS在保值率上確實不理想,而隨著特斯拉國產MODEL3的出現,特斯拉的保值率似乎一夜之間就和燃油車看齊了。

這是偶然嗎?肯定不是。對於汽車這個純技術的產業,沒什麼運氣可言。保值率的提升,跟市場對這個品牌的認可度很有關係。影響特斯拉的保值率無非跟幾點有關,電池的耐用性,車身的故障率,續航里程,這些因素放在其他新能源品牌上一樣奏效。那特斯拉做到了嗎?我可以說基本做到了。


總結

特斯拉作為一個新晉的品牌,憑藉著出色的定價,完善的充電體系,不錯的保值率跑贏北上深汽車消費市場是絕對值得我們誇讚一番的。但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北上廣之外,特斯拉的競爭力就沒那麼明顯,在三四線城市,依然是純燃油車的天下。假以時日,特斯拉的影響力能夠觸及大部分的小城市,那對於燃油車的來說,才真正是遇到了滅頂之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