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古不太冷:人才缺口大,編制待增加

東風新聞 發佈 2020-08-15T09:34:37+00:00

《河南青年時報》對話幾位80後、90後、95後考古人,在他們的故事中尋找答案。韓鵬翔清楚地記得,8歲那年,在老家周口市沈丘縣老城鎮程莊村周圍,修路的工人挖出了一座磚室墓,消息傳進村裡,他迫不及待地跑去看,滿腦子都是問號:「為什麼會在地底下建座房子?」

最近,被稱為「冷門絕學」的考古學科火出圈了。湖南耒陽考生鍾芳蓉以676分的高考成績報北大考古專業,引發熱議,國內考古界大咖紛紛為她「站台」。

年輕的考古人在這一行業中經歷著怎樣的取捨?河南作為文物大省,省內高校在考古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又有怎樣的探索和努力?《河南青年時報》對話幾位80後、90後、95後考古人,在他們的故事中尋找答案。

【緣起】 開始是因為「好奇」

韓鵬翔清楚地記得,8歲那年,在老家周口市沈丘縣老城鎮程莊村周圍,修路的工人挖出了一座磚室墓,消息傳進村裡,他迫不及待地跑去看,滿腦子都是問號:「為什麼會在地底下建座房子?」「這房子的主人是誰?」

這種好奇,成為他選擇考古專業的最大動力。去年6月大學畢業後,他考進了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這大半年的日常工作正是與各種墓葬打交道。

2013年陳艷參加完高考,見考古學專業課程中有個「田野考古」,她充滿想像:「是那種戶外課嗎?」「可以到處遊山玩水嗎?」4年後,考古專業畢業的她入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最近兩年在周口淮陽平糧台遺址,參與田野發掘工作。

80後曹艷朋最初對考古專業的認知更簡單:「這個應該沒多少人學吧?」「將來就業壓力是不是會小一點?」如今,他已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副研究員,從事考古工作整整10年。

95後趙安苒從初中開始對考古產生好奇,理由卻讓人意外:「想要看清生死問題。」

由於父母工作忙,她自幼隨爺爺奶奶長大,時間的流逝在老人身上格外明顯,她時常擔心「如果奶奶離開我怎麼辦」。彼時對《國寶檔案》之類的紀錄片感興趣的她,又忽然想到,「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到漫長歷史中考慮,會是一個怎樣的答案」?

對考古專業的種種好奇,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副教授郜向平特別理解:「考古學是小眾、冷門學科,又有點『虛熱』,是社會公眾帶著誤解而對考古產生興趣的『熱』。大家常常把考古與鑒寶、盜墓、探秘聯繫起來,但真正的考古並不是這樣。不是所有考古人員都能遇上重大發現,大多數還是默默無聞地、日復一日地重複著枯燥的田野發掘、資料整理工作,再做分析和研究。」

【考驗】「下工地」成了是否從事考古的分水嶺

的確,當這些被好奇心驅使的年輕人走進校門後才發現,考古學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課程超多」,這是趙安苒學習考古最直觀的感受。考古學除了歷史學類通識課程,還有考古繪圖、古文字學、中國青銅器、銘刻學等許多特色專業課,「在專業深化課程中,還有陶瓷器修復技術、青銅器除銹技術之類的專業技能學習」。

「考古學是跨界學科,很精細。」趙安苒說,像科技考古中細分有環境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需要了解許多跨學科知識。經過3年的學習和實踐,趙安苒總結,「學考古既要有宏大的歷史格局,也要有強大的執行力」。

與歷史學基於文獻資料的研究不同,考古學研究依據的是遺物、遺蹟等實物資料,講究「透物見人」,正因如此,田野發掘是考古學很重要的基礎和源頭。安陽師範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講師楊寬博士解釋:「田野發掘『需要耐得住寂寞』,這成為學考古的一道分水嶺,下過工地才能判定自己是不是真的適合學考古,要不要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根據學校安排,除了寒暑假實習,考古專業學生一般在大三上學期需要進行一整個學期的田野實習。一個探方(把發掘區劃分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為單位,分工發掘,這些正方格叫探方),一柄手鏟,刮面、畫線,清理灰坑,不斷重複;發掘出來的碎的或完整的陶片、瓷片都需要逐一拍照,記錄留檔……整日與土做伴,風吹日曬、灰頭土臉是常態。

最初對「田野考古」抱有幻想的陳艷這才意識到「單調、重複才是日常」。2017年6月畢業至今,她一直在淮陽平糧台遺址從事田野發掘,儘管環境比老一輩考古人有所改善,但她依然覺得自己「太糙了,不像個女生」。

但也不只是「單調」,田野考古有其自身的魅力,深深吸引著這些年輕人。

回憶起去年暑假參與鄭州商城遺址挖掘的感受,趙安苒坦言心情很奇妙。「儘管腳下所踩是現代耕土層,但我知道,這下面一定有唐宋甚至商代遺蹟等待發掘,感覺歷史就在腳下延伸開來」。

講起發掘中的驚喜,韓鵬翔的語調升高、語速加快,「那是一個唐代的土墓,我在清理人骨時,發現頭部有很多綠銹,我猜測應該是有青銅質地的隨葬品,就用刷子刷,刷著刷著,露出一個發簪。接著挖,發現一個銀片,再往下挖,居然還有個銅鏡,而且上面的文字我還能讀出來」。

那天,他花了一個多小時,清理出了銅錢、陶瓶、陶罐等許多隨葬品。當課本理論轉化為眼前實物,那種收穫的喜悅,讓韓鵬翔激動不已。

「這就是田野考古的魅力:一切未知。」郜向平說,考古學的意義也在於此,用實物資料來研究歷史,為社會、為國家提供自知之明,知曉文明源頭,為未來走向提供參考。

【就業】地市級文博單位人才缺口較大

在大多數人眼中,被劃分為冷門專業的考古學,不會有較好的就業前景,但安陽師範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副院長李彥雄接受採訪時表示,近幾年隨著國家對文博產業的重視,相關專業人才需求越來越多,「河南是文物資源大省,地市級文博單位人才缺口較大,正是基於這個考慮,學校在2012年決定設立考古本科專業,面向地方培養專業考古人才」。

郜向平介紹,考古學具有極強的學術性、專業性,就業方向一般是各級考古院(所)、博物館等文博單位,都是有編制的事業單位。近幾年,我國的博物館事業發展也比較快,也有一些非國有博物館,都是不錯的就業方向。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文博單位的事業編制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引進高學歷、專業型考古人才的制約因素,實際工作中人才需求量大,但可提供的編制數量有限,「最近幾年,隨著大家對考古行業關注度的提升,國家文物局也做了大量調研工作,相信這個問題應該也會得到解決」。

郜向平分析,未來的考古人才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研究型人才,需要好的文史哲基礎,有強烈的人文關懷意識,熟悉科技方法,能夠不斷關注學術前沿,不斷思考、寫作。另一個是社會服務型人才,主要從事具體的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博物館策展等,需要有交叉學科學習背景;對於博物館策展和公眾考古從業者來說,還要有好的講故事能力。

【高校】立足地緣優勢做出學科特色

河南是文物資源大省,根據《河南文化發展報告(2020)》,河南省共計有62處文物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省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計420處。截至2020年5月,河南省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考古項目達46項,居全國首位,並遙遙領先於其他省份。

河南省文物局局長田凱在接受媒體訪談時曾表示,河南的文物不僅數量多、分布廣,更重要的是品類全、價值高,是傳承華夏歷史文明、促進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資源。

河南除了文物考古事業發展快,省內高校在考古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面也一直在探索,並逐步發展出各自的特色。

鄭州大學考古學專業設立於1976年,學科歷史相對較長,在2016年教育部組織的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鄭州大學考古學科評估結果為B+,在國內屬於第二梯隊。

郜向平介紹,中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區,也是考古的中心區,鄭州大學這幾年也在立足專業做特色,打造自己的田野實習基地,做紮實田野考古人才的培養。另外,在各個時期的中原考古方面建立了完整的教學體系。在科技考古方面也立足陶瓷考古等既有優勢,發展出新的優勢方向。近期還和河南省文物局聯合成立黃河考古研究院,也是立足地緣優勢,服務國家戰略,進一步突出學科特色。

安陽師範學院考古學本科專業設立於2012年,是省內為數不多的開設考古本科專業的二本院校,且擁有全國唯一一個甲骨文信息化處理重點實驗室。李彥雄介紹,學校最近正在籌備,結合安陽地緣優勢,把甲骨學作為一個突破口,以甲骨學之甲骨文信息處理、考古學之夏商周考古、文化遺產保護之甲骨文活化利用等三個研究方向為主,申請設立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學位點。

除此之外,河南大學考古學專業發展也較快,師資引進力度較大,河南科技大學於2018年起新增考古專業,河南師範大學從2020年開始招收考古本科專業學生,專業人數控制在20人左右。郜向平說:「對於河南這樣的文物大省來說,多幾個高校有考古文博專業是好事,希望能相互配合和合作,實現各具特色、錯位發展。」

在李彥雄看來,在物質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人們對精神文化發展需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考古專業,正是說明社會對此有需求,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

【觀點】鍾芳蓉報北大考古專業引熱議,這事兒你咋看?

@趙安苒:公眾考古再普及些,行業待遇再好些,這就不會是新聞了。

@楊寬:大學每個專業的設置都有其社會需求,並不能以就業為單一標準來評判。大學的本質是求真育人,「人」立住了,選擇哪個專業、從事哪個行業,將來發展都不會太差。

@曹艷朋:報了考古不一定學,學了考古不一定干,如果將來轉了專業,不做考古,那也很正常,希望她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壓力。

來源 河南青年時報

策劃:楊軍強 執行:記者 魏文杰

編輯 楊陽

審核 田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