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拔看雲南古茶樹(哎!怎麼越長越小了。)

青衫出品 發佈 2020-08-13T07:52:19+00:00

你知道嗎?茶樹,越長越小。 茶樹在植物界是一個奇怪的傢伙,不像很多植物一樣給點陽光和水就能到處播種,也不像動物界的熊貓一樣因為苛刻而將自己玩成國寶。茶樹,不多不少,剛好長夠人類採摘的量。


你知道嗎?茶樹,越長越小。

茶樹在植物界是一個奇怪的傢伙,不像很多植物一樣給點陽光和水就能到處播種,也不像動物界的熊貓一樣因為苛刻而將自己玩成國寶。茶樹,不多不少,剛好長夠人類採摘的量。即使人類加緊種植也不會將它種到泛濫,即使人類停止種茶使產量減少,也是因為有一部分人暫時不喝茶了,喝茶的人增加,很快又能恰到好處的補上來。總之,它能通過量的調節來保持自己的身價基本不變。加上它帶來的山水韻味,又親近人類,不得不懷疑,它真的就是自然的化身了,大自然將信息賦予茶,再通過它傳遞給人類。

茶的產區,和茶樹適宜種植的地帶是有區域性和限制性的,並不是種到哪裡它就能生長,比如國內,茶樹資源以雲南最多,品種最豐富,之後江浙,湖廣等南方地區分布也很多,相比雲南的大葉種茶來說,外省茶基本都是條索短小的小葉種茶,離雲南越遠,樹就越小,葉片也越小,最北方,到達陝西南部,之後就再也沒有茶樹的身影了。


百億年前,茶樹在雲南瀾滄江流域進化完成,之後一路對外傳播。有自然的,也有人類因需求進行的人工引種種植,有一個規律是:「以瀾滄江流域對外輻射,樹型越來越小,條索也越來越短小」,終於從喬木大葉種形態萎縮成灌木小葉種茶樹。這是離開原產地後對自然適應度的變化,與氣候,海拔和緯度有關,與原產地在這三個條件上的差異越大,也就越小。而且,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萎縮退化,從大葉種變為小葉種易,要再變回去,植物學家說:「不行了」,把江浙小葉種茶種移到雲南高山上種植也不行了。

這個退化過程在雲南就已經開始了,有專家進行過粗略統計,在雲南的古茶樹中,喬木古樹占44%,小喬木46%,灌木10%,其中喬木茶樹中,喬木大葉種占90%,小喬木茶樹中小葉種的比例逐漸增加,到灌木茶樹時,基本都是小葉種,灌木大葉種只是零星出現。這個退化的規律與海拔和緯度有關係。雲南古茶樹中,海拔達到2500米以上的,只有喬木古茶樹,海拔2200米以上,沒有灌木茶樹,海拔1600米至2000米,是三種樹形茶樹交集之地,很熱鬧的區域,雲南50%以上的古茶樹都長在這一區域。海拔1000米以下,便再也沒有喬木茶樹的蹤影,灌木為王,連小喬木茶樹都很少。


按海拔來看,自然界的植物一般都是海拔越高樹越小,高海拔到低海拔依次是:灌木,小喬木,喬木。雲南古茶樹剛好相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