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藝博會如何突破前行?讓藝術成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藝術商業 發佈 2020-08-12T18:49:37+00:00

其中,「藝述」作為「北京當代」的策展單元,每一年都是重中之重。該單元會從中國當前藝術的現狀出發,以主題策展的形式梳理中國當代藝術的學術線索,也被主辦方認為是整個展會的價值引擎。

作為一個以「Expo(展示)」為標榜而並非單純強調交易和數據的藝博會,北京當代·藝術展因其在藝博會形式作出的突破,在創立伊始就受到了業界的矚目,並形成了以「藝述」、「未來」、「價值」、「活力」和「眾望」五大單元的主體架構。

其中,「藝述」作為「北京當代」的策展單元,每一年都是重中之重。該單元會從中國當前藝術的現狀出發,以主題策展的形式梳理中國當代藝術的學術線索,也被主辦方認為是整個展會的價值引擎。

第二屆北京當代·藝術展「85後的八五——中國當代藝術新世代」為主題,邀選了35位/組35歲以下藝術家的作品,力圖呈現中國最年輕一代藝術家的全新氣象,2019

在保持一定學術性的基礎上,展會也從商業性和公眾性出發進行了一定突破。2019年,北京當代不僅將眾多潮玩與生活美學帶入展會,並且邀請了《樂隊的夏天》中圈粉無數的老牌搖滾樂隊新褲子和演員黃渤參展,為相對圈層化的當代藝術博覽會,賺足了人氣和噱頭。

今年,正值疫情之下,全球各大博覽會都遭遇到了重大的挑戰。眾所周知,當代藝術博覽會是一個高度依託全球化的系統,在疫情造成的封閉狀況下,無論是人員的流通還是作品的流通都成為博覽會正常行進的阻礙。

在這樣的嚴峻現實下,北京當代藝術展也及時調整了藝博會的舉辦方式,將原有的五大單元打散,並將在夏秋之際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在多個藝術地標陸續舉辦。

以「金」之名

深入美學和時代

日前,作為價值引擎的藝述單元「金湯」藝術展已經在三里屯CHAO藝術中心亮相,這裡也是北京時尚、娛樂、夜生活等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據北京當代藝術總監鮑棟介紹,之所以選擇CHAO藝術中心作為展覽場地,一方面是出於檔期的考慮,以往策劃的主題展覽因場地所限,往往僅有3-4天的展出時間,這次希望拉長展期,並為其爭取更多的受眾;第二是希望將藝術與生活嫁接,讓藝術展覽成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金湯」 由楊紫策劃,匯聚了中外35位藝術家的50餘件作品,囊括了裝置、影像、表演、繪畫、攝影等不同的藝術媒介與形態。參展的作品創作時間跨度超過100年,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珂勒惠支的版畫、張光宇的漫畫,也有大量專門為本次展覽創作的全新作品,如吳達新、李維伊的裝置。

通過這些與「金」有著豐富關聯性的作品,展覽希望探討當下藝術與社會、美學與時代的深層關係。

楊紫闡述,「金湯」構思源於一次逛藝博會的經歷。八九年前,他第一次置身藝博會是在上海。因為見到太多金色作品,就想一張張隨手拍下,找個有心氣兒的非營利小空間,一併展示。在他看來,金色也許是個「無趣」的方案,但依然是個好的展示主題。

一方面,金色具有閃亮而傲人的外表。從古至今,有關於金的母題一直在不停被傳述和譜寫;二是金色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金色也是中國近幾十年經濟高速發展期間常被運用的顏色,這種曾經風行於皇家的高級顏色,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種財富炫耀。在2020年的節點中,探討金色,也是在美學上為中國幾十年來經濟快速騰飛的時代做出總結。


不同於我們以往所熟悉的白盒子空間,50餘件與「金」有關的創作依次在CHAO27層的Top House空間呈現,與相對裸露而粗糙的工業風格形成鮮明對比。此外,為了適應場地需求,展覽也採取夜間開放的模式,與CHAO酒店外璀璨的夜景交相呼應。

王海洋用「金色呼吸」去吹動的無數金色亮片,是觀眾進入展廳看見的第一件作品。2016年,等待著一場重大的外科手術,王海洋創作了《金色呼吸》。架起相機,調暗曝光,他吹動盒子裡鋪滿的閃光金片,將自己的呼吸記錄下來。於是,金色成了身體的顏色。現實中這身體即將支離破碎,金色卻將它補足成完美的。

楊健金色的《至上主義&急救毯》懸掛在展廳,以來源於至上主義作品中反覆出現的幾何形態為框架,覆以急救毯,意圖召喚一種前衛精神的回歸;在《空想3.0》中,顏磊將多年來積累的圖像和現成品匯集在一條流水線設備上旋轉:財神爺、十字架、車門、書籍……藝術家使這些「碎片」獲得了一種「被生產」「被展示」的整體觀感。

詹蕤創作的反映資本主義金融運作周期的「金屬板」系列中,作品名中不同公司在180天裡股票交易的漲跌決定了畫面的視覺形式,光滑絲質的金屬質感對應著股票的漲,粗糙乾澀的金屬質感對應著股票的跌;金色,銀色,銅色等金屬價值的高低對應著每件作品不同市值的公司。

在展廳三個角落的大型螢幕中展現的是藝術家陸揚平行轉生虛擬異世界,寓意放下對表象的執著,回歸心靈,探索宇宙的意圖;

依稀散落在玻璃窗底的是《金山No.2》,這些似是而非的「元寶」是紙折出來的幻像,像我們所追求的美好事物一樣,能令人蠢蠢欲動,事實上虛無縹緲。

在《豹》這張畫所屬的系列中,藝術家王曉曲試圖表現社會轉型期人們的心理狀態,通過象徵性的裝飾品和裝飾紋理的運用,將90年代「下海」經商這一現象比喻為一場度假。

王曉曲,《豹》,2020,布面油畫,130×130 cm

展覽以陳哲的《向晚時計》作為結束,它是一個可持續更新的結構,為長期項目進行階段性計時。這與展覽開始劉芳的《時間中》形成呼應,時針指向節點是8座金色的半身塑像,這些塑像依次呈現一位女子兒童、青年、中年直到老年時期的樣貌。她們的容顏被擠壓、扭曲和摧毀,卻閃耀出代表榮譽、華貴和輝煌的金色。兩件作品都指向時間和重生的主題。

正如參展藝術家劉詩園所述「俗是深奧的」,從對生死、信仰、神話與精神的形而上探討,到對身體、世俗的享樂和炫耀,再到對圖像的追溯,至當代社會浮華視覺與其背後生產、消費、資本與金融的沉思,展覽中50件作品勾勒出金色所呈現的豐富張力和語境。

藝博會需要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這雖然是一場策劃的主題展,但通過「ART LOOP」小程序,可以直接通過掃描現場展簽的二維碼與畫廊溝通,諮詢價格或者購買作品。而「價值」和「未來」等單元也將以線上的形式展開。

在「眾望」單元,凱迪拉克和「北京當代·藝術展」聯名推出了「凱迪拉克·眾望」獎。首個公共藝術獎由藝術家莊輝&旦兒的作品《木工師傅的邊角料》獲得。它是藝術家根據木工師傅丟棄的邊角料,用泥塑等比例放大5倍後翻模鑄銅,並用丙烯顏料按照木頭原件的紋路著色而成。這些看似「無用」材料的展現,被視為是對社會空間認識與利用的反思。

與此同時,北京當代與凱迪拉克新推出了長達一整年的「凱迪拉克·眾望藝術之鏈」公共藝術項目,也於8月在上海正式開啟。該項目會將公共藝術作品和學術對談帶到品牌空間,一方面體現品牌對於藝術的理念和傳承,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突破傳統的藝術表達並帶來充滿科技感的跨界演繹,將中國當代藝術的創造力帶給更廣大公眾。

在今天,各種各樣的商業贊助已經成為推動藝術發展的重要一環,如何平衡好商業和口碑、商業和學術是每一個組織者都不可迴避的話題。鮑棟認為,商業重要的是能打通當代藝術跟公眾的關係,為其爭取更大的受眾 ;但另一方面,藝術的發展也有賴於更專業的層面,諸如政府的扶持、學院的研究,只有當每個環節都到位,才能形成完善的藝術鏈條。

與其說是疫情帶來的衝擊,鮑棟更願意形容其為機遇,不可否認,疫情所造成的局勢,尤其是「逆全球化」的甚囂塵上的確挑戰了現有的博覽會結構,但反之也促使組織者和公眾依賴於新技術,網際網路帶來的全球化。對於中國來說,反而是建構自己價值體系,文化體系的一個契機。作為一直堅守本土路線的北京當代·藝術展並不想簡單複製全球通用的範本,也有信心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我們也拭目以待北京當代接下來的表現。

藝術商業編輯部

採訪、文:凡琳

圖片來源:北京當代·藝術展、凡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