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行為傷害了多少生物?白鱘只是其中一種,陸棲昆蟲或步後塵

宇宙行者 發佈 2020-06-10T07:07:12+00:00

尤其是在人類掌握了高科技手段後,在地球上堪稱無敵狀態,當然,除了病毒和天災人禍以外,面對大型食肉動物,人類簡直是手到擒來。

自人類進化成功,學習掌握工具之後,和地球上的其餘動物便開始拉開距離。尤其是在人類掌握了高科技手段後,在地球上堪稱無敵狀態,當然,除了病毒和天災人禍以外,面對大型食肉動物,人類簡直是手到擒來。


但是,這也讓人類開始有種地球之主的錯覺,我們不斷的開採地球資源,破壞其餘生物的棲息地,製造二氧化碳、化學物品,進而形成對環境的污染,種種行為都讓地球上的其餘生物感到不適。


就拿現代全球變暖的問題,就已經影響到生活在南北極的動物,儘管此時,它們仍很安全,但是隨著兩極溫度不斷降低,當兩極最後一塊冰川融化之時,北極熊、企鵝等極地動物將會迎來災難性的傷害。與人類不同的是,當兩極無法生存,我們還能退回亞歐非美等大陸,而極地動物卻不能,所以,等待它們的只會是滅絕。


地球目前出現的全球變暖現象,多半是人為造成的,所以,如果北極熊和企鵝等極地動物未來真的滅絕的話,那麼人類要負主要責任。這種預測發生的幾率很高,2020年2月,科學家在南極西摩島上發現氣溫突破20.75攝氏度,這種現象告訴我們,南極和北極的冰川很有可能會被完全融化掉,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北極熊、企鵝滅絕將成為現實。


未能進入2020年的中華白鱘

而這並不是第一種因為人類的行為而瀕臨滅絕的生物,2020年開始之前,便有研究人員公布,長江白鱘(又叫中國劍魚)於2019年12月23日滅絕,未能順利進入2020年,這條消息在前幾個月的時候曾引起眾人注意。

白鱘是中國特產稀有珍貴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但由於生態環境不斷惡化,這種魚類在上個世紀中數量便不斷減少,最終在2019年年底正式宣告滅絕。而這其中的原因和人類的捕撈有很大的關係。



而根據路透社華盛頓4月23日報導稱,有研究人員發現世界上的陸棲昆蟲數量正在不斷減少,其中,包含蜜蜂、蝴蝶、螞蟻等常見昆蟲,根據研究結果顯示,這些陸棲昆蟲每隔10年便會減少9%,從這種形勢來看,研究人員預測,在未來的30年里,陸生昆蟲的數量或許會再次減少24%,這是基於166組數據,涉及41個國家、1676個地點所得到的研究結論,可信度很高。

從這些陸棲昆蟲的減少原因來看,也和人類有著很大關係,如城鎮化發展、使用化學物品和殺蟲劑,以及光污染等等,都在不斷傷害陸棲昆蟲,當它們的棲息地不斷減少,數量自然也就不斷下降。


那麼陸棲昆蟲的減少,對於人類或地球有無影響呢?

自然是有的,陸棲昆蟲中包含了蜜蜂、螢火蟲以及蝴蝶等生物,而這些生物中又大部分是植物授粉環節的重要關鍵,人類賴以生存的農作物也需要授粉,但如果陸棲昆蟲不斷減少,植物缺少授粉,就會無法產生果實,也就無法變成食物,甚至,會減少分布範圍。



曾經就有科學家提出,如果蜜蜂滅絕的話,人類將引發糧食危機。而如果是陸棲生物逐漸減少,並出現大部分滅絕的話,那麼人類所受到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所以,做好對環境的管理,減少對昆蟲以及其餘生物棲息地的傷害是很有必要的,畢竟,人類與其餘生物本就屬於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相信誰都能明白。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4月28日文章《外媒:全球陸棲昆蟲逐年減少 淡水昆蟲增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