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憶杜甫

尹銘的前院 發佈 2020-08-09T13:11:08+00:00

公元755年,杜甫在長安做京漂已十年,他本可以當縣公安局局長,但這份工作的內容是鎮壓饑民和收稅,這種得罪人又傷陰德的工作,愛惜羽毛的杜甫才不會幹。

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杜甫在長安做京漂已十年,他本可以當縣公安局局長,但這份工作的內容是鎮壓饑民和收稅,這種得罪人又傷陰德的工作,愛惜羽毛的杜甫才不會幹。

杜甫情願去兵器庫看大門,雖然工資不高,但好歹是有編制的事業單位。

杜甫安頓下來後,打算接家人到長安團聚。可走到半道,安祿山叛變,長安淪陷。

於是,杜甫想去靈武找唐肅宗,可是,他是個路痴,沒走多遠就被叛軍俘虜了。

好在杜甫不是王維這樣的高官,被叛軍抓住,要做偽官,杜甫沒有被限制自由,他瞅準時機逃了出來。

當時,由於安史亂起,國家動盪,民不聊生,只有西蜀還能暫時保持安定。

唐代有句俗話「揚一益二」,揚是揚州,益是成都。

意思是,除了都城長安、洛陽以外,其餘繁華的大城市中,揚州第一,成都第二。

西蜀天府之國,不僅有豐富的農產、礦產,手工業也非常發達,絲織品、紙、大邑的瓷器等都馳名遠近。

而群山環繞的四川盆地,在冷兵器時代易守難攻,占盡天時地利。

叛軍攻陷潼關後,長安已無險可守。唐玄宗率領官僚從長安倉皇西下,逃到成都。

興建草堂:

公元759年冬,杜甫攜家眷輾轉顛沛,餐風露宿,終於到達成都,最初在西郊外浣花溪寺落腳。

杜甫有詩云「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

沒過多久,杜甫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塊荒地,開闢了一畝地,在一棵高大的柟樹下建築起一座簡陋的茅屋。

詩人建房很不容易,事事都要求親靠友。

此時,任彭州刺史的老友高適時常照顧杜甫。

杜甫有一位做司馬的表弟王十五,給他送來建築費,杜甫感動地說:「在他鄉多虧表弟幫忙,來往不辭勞苦。」

杜甫一邊營建草堂,一邊寫詩向各處覓求樹秧:向蕭實請求春前把一百根桃樹秧送到浣花村,向韋續索取綿竹縣的綿竹,向何邕要蜀中特有的、三年便能成蔭的榿樹秧,他親自走過石筍街到果園坊里向徐卿索求果木秧,無論綠李黃梅都無不可,他還向韋班要松樹秧和大邑縣的瓷碗。

關於瓷碗,杜甫寫下絕句,可知唐代的瓷器精美到何種程度:

《又於韋處乞大邑瓷碗》

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

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

經過兩三月的經營,草堂終於在暮春時節落成了。

這年是760年,中原還沒有恢復,關內依舊鬧著嚴重的災荒,杜甫總算結束了他十載長安、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得到一個安身處所,不僅是他,就連春燕飛鳥也扎堆草堂,築新巢了——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銜泥點污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

從杜甫留下了大量詩篇中,可以尋蹤草堂的位置。

「浣花溪水水西頭」、「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背郭堂成蔭白茅」、「時出碧雞坊,西郊向草堂」、「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茅堂石筍西」、「結廬錦水邊」、「西嶺紆村北」……

從這些詩句,推測草堂的位置應當是背向成都郭,在少城碧雞坊石筍街外,百花潭北,萬里橋及浣花溪西,臨近錦江,西北可以望見西嶺山巔上的終年積雪。

大叔秒變小清新:

遠離了兵戈擾攘、動盪不安的大世界,杜甫終於不必受饑寒之苦,暫得休息的杜甫終於可以沉心靜氣地欣賞身邊美景了。

此時,心境相對安寧祥和的杜甫看到浣花溪水上荷葉田田,蜻蜓圍繞新鮮綻放的荷花上下翻飛,田間細麥輕花隨風搖盪……

杜甫在客居成都的這段較為寧靜太平的日子裡,寫下了不少歌詠自然的清新小詩。

他所見的花木是——

楊柳枝枝弱,枇杷對對香。(《田舍》)

他眼前的蟲鳥是——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之一)

他寫春夜的雨——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

他體會夜的幽靜——

雲掩初弦月,香傳小樹花。(《遣意》之二)

在這些詩句里,杜甫用了「小」和「輕」、「細」和「香」、「嫩」和「新」、「凈」與「弱」、「微」與「清」,字裡行間,洞察幽微,清新雅致,和他憂國憂民、反映大時代的代表作《三吏》、《三別》相比,意境上懸殊巨大。

讀這些「小清新」的詩句,仿佛在聽田園交響樂,有時極細微極輕盈,「嫩蕊商量細細開」,「自在嬌鶯恰恰啼」。

有時,又狂風忽至,疾風驟雨,江翻石走,甚至將草堂旁邊的那棵有200年歷史的高大柟樹斷根拔起,還將草堂頂上的三重茅草都卷了去,有的茅草掛在林梢,有的沉入塘坳……

直到黃昏時分,終於風平浪靜,然而,墨雲罩頂,雨水纏綿一夜,草堂里漏得沒有一塊干土,一夜無眠的杜甫,有感而發,唱出了那首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由自己的茅草屋被暴風雨襲擊的狼狽遭遇,想到了世間流離失所的人們,為了天下寒士免於饑寒侵擾,他寧願犧牲自己。

杜甫的後半生,簡直像一部「難民逃難」的紀錄片。

可誰又能想到,就是這座如此簡陋樸素,歷經風雨侵襲的茅草小屋,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被傳頌千年的一方聖地,人們提起杜甫時,往往會忽略他的生地河南鞏縣,以及他的埋葬地河南洛陽偃師,卻總繞不開成都的「杜甫草堂」。

杜甫759年歲末到成都,760年春建起草堂,768年受其弟杜觀之邀赴江陵,杜甫在蜀地前後度過了八年時間,在成都草堂斷斷續續住了四年。

這段時期是杜甫後半生中相對安穩寧靜的時光,這期間他留下了240多首不朽詩篇。

結語:

770年,58歲的杜甫溘然長逝。

然而,杜甫草堂卻永久流傳下來。

五代時期,前蜀詞人韋莊找到草堂故址,在此結茅為舍。

北宋元豐年間,成都知府呂大防在草堂故址上重建茅屋,立祠堂,並刻杜詩於碑上。

後來,草堂經過歷代修繕,成了今天幽靜美麗的園林,園內亭台樓閣,花木扶疏,徜徉其間,心清神怡,站在憂心忡忡的杜甫像前,不由令人肅然起敬。

少年時,我最喜歡李白,羨慕他的天縱之才和激揚瀟洒。

中年時,才漸漸理解杜甫,懂得他心懷天下的憂國之心。

杜甫雖是「官二代」出身,可一生顛沛流離,飽嘗人間風霜苦難。

也正因為他經歷了國破、家敗之痛,他的詩風才能如此沉鬱慷慨。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國家多災多難時,往往會誕生偉大的詩篇。

杜甫一生中極具分量的代表作,就是在國家危難的動盪背景下誕生的。

也正因此,宋代以後,每逢國家危亡,個人遭遇困厄時,杜詩就成為人們的精神食糧,無數愛國志士都從杜詩中汲取力量。

詩人聞一多曾評價杜甫:他是我們「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無論是才華和人格,都擔得起這份極高的評價。


參考書目:《杜甫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