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佳是如何將老公推入小三懷抱?誰才是給30歲女性製造焦慮的元兇

未來電影局 發佈 2020-08-08T17:43:37+00:00

許幻山雖說是渣男,林有有也是道德敗壞的小三,但這些不是他們婚姻破裂的根本原因, 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得不說顧佳是一位十分聰明的中年女性,但是她的聰明只限於小聰明,那麼她是如何一步步將老公推向別的女人的懷抱里的?許幻山雖說是渣男,林有有也是道德敗壞的小三,但這些不是他們婚姻破裂的根本原因, 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三十而已》這部劇里每一個人的名字其實都有一個深層含義,顧佳太顧家,從而失去了自我,許幻山太虛幻,而導致公司陷入危機,從名字一開始就註定了最後的結局。



顧佳最大的問題是她太怕失去,從她小時候因貧窮失去媽媽起,她就明白了金錢是一切幸福的基礎,因為她爸當初根本沒有勇氣去賭一把,不惜一切代價去救媽媽,這個事情一直影響了她一生的價值觀,以至於忘記了當初出發的目的是什麼,從而不斷向權力階層攀爬。


一個人一旦越害怕失去,她就會抓的越緊,因為她最擔心對周圍的一切失去掌控,然而感情這種東西就像沙子,抓的越緊流失的越快,一旦放開雙手,反而能擁有一切。控制欲只是顧佳的陰暗面之一,真正摧毀她人生的是她喜歡去追求本不該屬於自己的東西,她永遠不會懂,命運的每一份饋贈,都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從來沒有免費的恩賜,得到了不該得到的東西,總是會以另一種形式失去。


顧佳的家庭原本是一個中產階級的社排位置,自從她踮起腳看到了王太太的貴族生活那一刻,她就迷失了自我,如同一個生活在井底的人,你不小心讓她看到了外面的天,她再能回到井裡的機率幾乎是零,於是她開始踮起腳去勾那些必然要付出代價的天,然而腳底下站不穩,必然會摔得粉身碎骨。


編導一直在宣揚一種30歲的女人必須向前沖的觀念,為自己的事業和理想去奮鬥,而三十而立似乎成為社會賦予這個年齡段的使命,如果你30歲了還一事無成,就會遭到周圍人的排擠與嘲諷,這些焦慮都是誰在為誰製造的?

30歲的人最重要的不是去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夢想,而是應該去守護她們已經擁有的東西,正如劇中多次提到的,30歲是一個分水嶺,往後餘生更多的是道別和失去,失去才是一種常態,攻城掠寨不再是這個階段的人應該擁有的心態,守護擁有才是她們真正要做的。


顧佳犯下的最致命的錯誤就是她喜歡將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別人,她總認為自己覺得對的觀念就是別人應該全盤接受,而這種錯誤世界觀影響了她一生,她連許幻山要穿什麼襪子都要插手,踢球的權力也給剝奪了,負債買下學區房,逼兒子去讀他不喜歡的幼兒園,逼兒子學習馬術,原本幸福的家庭在她一手建立的標準下徹底毀了,她對兒子和老公的要求都是她自以為是的「好」,實則是從靈魂深處去抹殺一個人的個性,而她追求幸福的標準是物質與名利,這些東西只是她想得到的,而她去把這些標準強行框架在一家三口人的身上,難道誅殺一個人的靈魂,才是獲得幸福的代價嗎?那麼這樣的標準與那些貴族太太有何區別,顧佳所做的不過是一個升級版的貴族太太。

她總以為一名牌包包就可以融入太太圈,為了混入上流社會,她不惜卑躬屈膝去做人,口口聲聲說自己不喜歡潛規則,可是她卻是最會利用潛規則的人,從兒子進幼兒園的走後門,到不斷地給老公接下巨額訂單,這些事情哪一件不是在走後門,如果一個幼兒園需要走後門才能進,那麼這樣的幼兒園不讀也罷,因為從一開始就給兒子灌輸了走後門的價值觀,包括學校里那些虛榮攀比,家長之間的勾心鬥角,這些對孩子會造成影響終生的心理陰影,那個幼兒園本身就不該屬於他們的,但顧佳卻喜歡強行擠入,以為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實際是把孩子害了。

她的孩子在學校是被孤立的,只有一個擇校生才會理解孩子在這種環境的煎熬,而未經人情世故的孩子只會哭喊著,媽媽,我不想在那所學習讀書。我們來分析下這個幼兒園的社交體系,所有的社交都是建立在家庭背景下的,只是顧佳的兒子是插隊進入的,在學校里他們家的背景比其他家低了一個階層,這些都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落差感,而產生自卑心理,以至於最後封閉自我,從而被孤立。

顧佳的思想是十分危險的,她總是企圖用自己的標準去改造一個人,從擠入太太圈那一刻起,她便給自己制定了一個新的生活標準,她幻想著未來自己也會擁有太太們的一切,所以她強迫兒子去騎馬,騎馬或許是貴族生活的最低標配,從不管兒子的真實想法。


她的丈夫公司50%的訂單掌握在一個客戶手裡,她逼迫丈夫在這種情況下,負債買下天價學區房,這個貴族小區或許原本就不該是他們越入的地段,他們是插隊進入的,在這裡她看到了一個井外的天,原本生活的風險係數是可以無限降低的,她卻將全家人的命運掛在一根鋼絲上去賭一個虛幻的未來,如果一開始他們沒有買房,那麼就不會被萬總牽制住資金鍊,而然顧佳一直在給生活加槓桿,不斷提高他們生存的風險。


從育兒師到甜品店,從甜品店到茶莊,顧佳一步步地在增大生存的風險係數,她也在一步步的規劃屬於自己的貴族太太的人生,不惜剝奪兒子的人格,控制老公的一切,而達成自我的階級躍遷,明明可以站著生活,可是為了那些虛無縹的東西,她選擇了跪著的活法,還將全家捆綁在一起,從這裡她就慢慢地背離原本的初衷,丈夫和兒子也開始與她越走越遠,所以說,人生是不能走捷徑的,也不是不能作弊的,一切超出自我認知範圍的得到,終將會以另一種形式失去。


顧佳不光將她的強勢觀念捆綁在家裡,同時也延伸到了太太圈,以及她的兩個閨蜜的身上,她雖然卑微的混跡於太太圈,利用這些太太的資源,但她打心底里就瞧不起這些太太的生活態度,她認為這些太太沒文化,卻擁有超出她們品味之上的物質,這些首先讓她感受到了不公平,再就是她們的不思進取,全都是冠以夫名的跗骨之蛆,成天只知道攀比與炫耀。


從顧佳的這些心理活動能看出,她一直在以自己的標準去框架別人的生活,把對家庭的掌控一直延伸到了太太圈,因為她的野心不單單是混入,而是成為圈主,操控這群太太。從宏觀層面來看,她是沒有資格評價太太們的生活的,每一個都有自我的選擇,如果站在她們的位置思考,太太們選擇安逸並沒有什麼錯,並不是所有的30歲以後的女人都得卯足了勁沖,也並不是追求名利就是幸福,太太們能混到如今的地位,絕不是她們學會了走捷徑,而是人家好幾代入積累的成果,而顧佳卻想憑几年時間,跟上她們的步伐,這些不是一個名牌包包可以解決的問題。


為什麼太太圈要設計茶莊的陷阱,清理會所門戶,因為顧佳急於求成,基本上把每位能利用的太太都結識了,還在這個本不屬於她的圈子過度賣弄才華,這些行為不但不能提升自身地位,只會使太太們的虛榮心受到傷害,一系列連鎖反應,太太們自然會將她從圈子除名,而她內心還以為太太們都是傻子,可以毫無節制的利用她們的資源,最後必定會栽跟頭,而最根本的原因是顧佳太優秀、太獨立了,她的這些特質註定了她無法和太太們合群,也會讓太太們產生嫉妒心理,最終導致她被孤立。


從社交關係看,顧佳對太太們來說,根本沒有實質性資源可以交易,而她卻能從這裡源源不斷的信息、資源和地位,這種來往是不等價的,同時她也威脅到了太太會所的權力結構,這些是顧佳從未考慮到的,因為她一開始就低估了這群太太,其實在現實生活里,所有的越級社交都建立在資源互換的基礎,沒有人會平白無故的給你一個可以改變命運的資源,即便是親戚都少有。


後來顧佳在王漫妮生活困窘的時段,居然說出,大不了她將來開店去養她們,鼓勵她在大城市一直闖蕩,三十歲只是人生的起點,一直要奮鬥的理論,或許是她對閨蜜情誼深厚,實際都是她在將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一切都是她錯誤觀念的延伸,這是一種可怕的思想,後來朋友都覺得她混太太圈迷失自我了,徹底變了。


顧佳所存在的問題其實是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的,而這些不過是編導故意放大了她的問題,從而去表現一個30歲女性的獨立和不易,面對家庭和事業的困境,顧佳不過是選擇了一條常人不敢去冒險的生活方式,如果刨除她在大方向的決策失誤,其實她這個人的亮點還是可取的,儘管她的身份早已高出朋友一個層級,但對待朋友永遠都是真誠的,出發點都是善意的,從未看不起她的朋友,她對待兒子最原始的感情也是牢不可破的,在幼兒園看到兒子受到迫害,她做的是先安慰兒子的情緒,再去找加害人復仇,一般人是不會有這種冷靜思維,和那種處理事情的魄力。



雖說家庭的困境和她有一定關係,但是她在為老公處理棘手的事情,還是十分出色的,她處理問題的主觀能動性很強,而不是逃避問題和抱怨,這些或許是導演要表達的女性的獨立與上進,從而打破傳統儒家思想對女性的禁錮,並非每個女性都應該去相夫教子,只要在可控限度內,她們是可以追求自我的理想的,而顧佳正好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我們不得不承認顧佳是一個成功女性的典範,一個有所為的30歲女性,她贏得了生活卻輸了愛情,而《三十而已》似乎在不斷的宣揚拜金的思想,這種思想不亞於《小時代》的那種紙醉迷金式生活對人的荼毒,一個已經努力到中產階層的女性,仍舊以物質和功利作為前進的動力,事實上,工作和事業不是一個概念,工作是為了賺錢,事業是為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可以深耕發揮自我價值的事,



而顧佳和王曼妮似乎被生活磨平了所有稜角,都將功名和物質與理想畫上等號,後來迷失自我,真正的三十而立應該是劇中的第四家擺地攤的人,那家追求平凡的人,才是隱藏的幸福,現實里,當我們潛移默化地成為顧佳時,我們最該反思一下,給身邊人的好是不是他們想要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