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領導力的10條原則

清暉在線學堂 發佈 2020-08-07T09:55:58+00:00

領導力不是領導特有的能力,不是領導者,也要學學領導力。你是自己的員工,更是自己的老闆,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為自己制定戰略並執行。

領導力不是領導特有的能力,不是領導者,也要學學領導力。


管理者追求成果,而非成功;管理者首先是責任,而非權利。管理十律,就是管理者追求成果、承擔責任的十條守則。

第一律:做自己的CEO。德魯克說,知識工作者要做自己的CEO。你是自己的員工,更是自己的老闆,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為自己制定戰略並執行。

第二律:既要計劃,又要夢想。計劃是地圖,夢想是指南針。計劃讓夢想腳踏實地,夢想讓我們仰望星空。沒有計劃可能走不動,沒有夢想可能走不遠。既有夢想,又能把夢想轉化為行動計劃的人,是積極的夢想者。長遠的成功,屬於積極的夢想者。

第三律:學而時習之。這句話有三個關鍵詞:學、習和時。學指的是模仿、效法,習指的是實習、實踐,時指的是適時、合時。學習是學加上習,習並非複習、溫習,而是實習、練習,是實踐。

第四律:用人所長。(用人所長則天下無不可用之人)

第五律:管理你的上司。要見上司之長、識上司之異、急上司之急。

第六律:別把顧客當上帝。要重視顧客,就要進行向外走動式管理,要重視不滿的顧客、矛盾的顧客、憤怒的顧客,要抓住狂熱的顧客。偉大的公司,是驅動市場的公司,走在顧客的前面。

第七律:把員工當人。如果把員工當人,應該激勵他們、尊重他們、培養他們、關心他們。

第八律:超越利潤。

第九律:動員群眾、解決難題。兩種問題:技術性問題和變革性難題。兩種責任:管理和領導。

第十律:修煉領導力。三項動員群眾的修煉:密切聯繫群眾、講故事、當老師;三項解決難題的修煉:從失敗中學習、反思、深思;兩項自我修煉:認識自己和成為自己,這是前面六項修煉的基石。


第一律,做自己的CEO

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他給出了管理者的又一個定義:「在一個現代組織里,如果一味知識工作者能夠憑藉其職位和知識,對該組織負有貢獻的責任,因而能實質地影響該組織的經營能力及達成的成果,那麼他就是一味管理者。」

因此想當管理者的員工,追求的不應該是權力和職位,而是責任和成果;那些身處所謂「管理層」的經理人,如果不承擔責任,沒有創造成果,也不是管理者。

管理一共有五個維度:向下——管理下屬,向上——管理上司,水平——管理平級,向外——管理顧客、供應商等外部利益相關者,還有內向——管理自己。

在每個維度上,你管理的都不是具體的人,而是關係。(多連接)


德魯克總結自己對管理學的貢獻:「管理人員的傳統定義是擁有下屬的人,而我的貢獻是,我把管理定義為取得成果的人。」

《領導者》一書中,通過對許多領導者的研究,總結出四種領導力策略:通過願景管理注意力,通過溝通管理自己,通過定位管理信任,通過積極的自我認識和沃倫達因素來管理自己。第四點強調的就是領導者要管理自己。

沃倫達因素:專注於積極的目標的能力,把精力傾注在任務上的能力,而非向後看、為過去的事件尋找藉口。其實就是學習,因為任何學習都要經歷一定程度的失敗。

領導者專注於積極的後果,而非失敗的風險。


我該貢獻什麼?不是問我想貢獻什麼,也不是問組織要我貢獻什麼,而是問我該貢獻什麼。要考慮到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形勢的要求;二是基於自己的長處、做事方式和價值觀,怎樣能做出最大的貢獻;三是什麼樣的結果影響深遠。

第五級領導者打造這樣一個組織:在他們離開之後,業績還能持續。

曾子每天多次問自己:「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幫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盡力?我跟朋友交往,有沒有誠心以待?我教別人的東西,自己有沒有親身實踐?


經營自己分為自我處理、自我管理和自我領導三個層次。時間管理在自我處理的層面,是自我管理的起點。要事管理在自我管理的層面,是自我管理的核心。願景管理在自我領導的層面,是自我管理的終點。另外還有一個層面——心態管理,相當於航船的燃料,為時間管理、要事管理和願景管理提供動力


第二律,既要計劃,又要夢想

沒有計劃的管理者走不動,而沒有夢想的管理者走不遠。

50%法則:先把你的目標減少50%。你不是打算從明天起每周健身兩次嗎?先改為一次。

這樣你自己的計劃更容易實現,增強自己的信心,用一個小小的成功,來幫助自己慢慢養成做計劃、定目標的習慣。

我們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得考慮到傻瓜——因為事情到最後總是由一些傻瓜來完成。

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強調說,在S曲線上另起一條S曲線,是持續增長的秘方

夢想是長遠的目標。夢想往往沒有時間限制,是一個長遠的目標。也許它永遠不能實現,但是它永遠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

同時,夢想又是現實的。夢想的現實性,跟計劃的現實性不同。計劃的現實性,指的是「可以」做到;夢想的現實性,指的是「可能」做到。

夢想指引我們行動。我們不是平白無故地擁有夢想。我們擁有夢想,是要夢想指引我們的行動。

夢想是用來行動的,這是積極夢想的核心特點。所謂的積極心態,指的並不僅僅是樂觀,而是樂於為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而採取行動。



夢想就是「色」,就是激情,使得我們有方向,有動力;計劃就是「戒」,就是自製,使得我們有所不為而且有所為,有行動,有專注。夢想+計劃,就是色+戒,就是激情+自律。


第三律,學而時習之

羅伯特·卡茨說管理者有三大能力:技術能力、人際能力和概念能力。

不管組織是否要求你學習如何學習,你自己必須學會如何學習。

學習的兩大原則,原則一:學習是實踐。管理者在實踐中學習。原則二:實踐要適時。兩個要求:(1)在適當的時候付諸實踐,這是學的目的;(2)在適當的時候,不要盲目實踐。違反這個要求,就會落入「習」的兩個陷阱:

第一個陷阱,是學而不習。

第二個陷阱,是學而亂習。

經驗+反思-=知識

本尼斯說,反思也許是我們學習的關鍵方式。管理者需要從經驗中學習,但是經驗只有經過反思,才能形成知識。

第一個公式最重要:經驗+反思=知識,經驗本身不是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才能形成知識。

第二個公式是:經驗+難題=難題

第三個公式是:知識+難題=解決方案

所謂的知識型經驗,就是通過反思形成了知識的經驗。

愛默生的問題告訴我們,學習有兩種。一種是從經驗中學習,通過反思自己的行動結果——不管是失敗還是成功——而形成知識。另一種就是向別人學習,通過模仿學習,也就是企業界說的「對標」。

你最近學到了什麼?

要提高情商,先要了解情商。其實,情商的概念很簡單,包括對內對外四個方面:一是自我意識,即了解自己的情感的能力;二是自我管理,即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三是社會意識,即了解別人情感的能力;四是關係管理,即影響別人情感的能力。

丹尼爾·戈爾曼,自我意識包括情感的自我意識、準確的自我評估和自信;自我管理包括自我控制、值得信賴、責任心、適應能力、成就導向和開創精神;社會意識包括移情能力、組織意識和服務導向;關係管理包括想像力、影響、育人、溝通、催化變革、建立人際網絡、管理衝突、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戈爾曼情商「五步法」:

第一,搞清楚自己想當什麼樣的人。

第二,聽取反饋,了解自己現在是什麼樣的人。

第三,設計一個明確的填補差距計劃。

第四,反覆不斷地練習,直到成為自覺行為。

第五,從他人那裡尋求反饋和評估。

主觀情商的大腦邊緣系統的特點,只有靠大量反覆不斷地練習才能提高情商。也就是說,提高情商就像彈鋼琴,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

實際上,提高技術能力和概念的道路同樣是:練習、練習、再練習。也就是說,學習必須學習。

諮詢顧問要賣的,管理者要得到的,不是一套一套方案,而是方案實施後的效果。

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要學習的不是他們給出的答案,而是他們的思考方式。我們要的不是金子,而是點金術。

德魯克說,無他——問對問題而已。他的學生又問:怎樣才能問對問題呢?德魯克說,無他——帶著無知去而已。


第四律,用人之長

用人之長有三大要點:見人之長,見人之異,育人之才。

真正嚴格的上司,是在問「這個下屬能做什麼」之後,要求他必須做到。

組織用人是為了完成任務,必須以任務為中心,而不是以人為中心。

白金漢說,識人之異要了解三件事:長處和短處、「扳機」、學習的風格。優秀的管理者了解清楚下屬的優勢和短處後,把注意力集中在優勢上。如果下屬成功,他會告訴下屬,其成功不是因為勤奮刻苦,而是發揮了優勢。如果下屬失敗,他要麼歸結於外部因素,要麼說因為下屬努力不夠。總之,不要讓下屬懷疑自己的優勢。優秀的管理者要建立下屬對自己優勢的信心。(學習,對待孩子也應該這樣,孩子比下屬更需要優勢的信心)

吉姆·柯林斯特別提出了一條「帕卡德定律」:公司增長的速度,不可能持續超過該公司人才的增長的速度。這個定律是柯林斯總結的,但是這個觀點是惠普公司的共同創始人戴維·帕卡德說的。

當隊長,是說「我跟你一起做」;當拉拉隊長,是說「你做的很好」;當教練,是說「我教你做」。教練是三個角色中最重要的。

最容易損傷團隊士氣的事,莫過於主觀容忍屬下二流的工作成果。

當教練的第一個層次是「管教」,做三件事:訓練、規範和考核。

當教練的第二個層次是「說教」,做三件事:溝通目標、具體指導、提供反饋。

當教練的第三個層次是「身教」,做三件事:親身示範、言行一致、創造成果。

做教練的第四個層次是「請教」,做三件事:打開自己、打開他人、打開團隊。

當教練的第五個層次是「傳教」,做三件事:灌注意義、團隊修煉、以人為本。

在傳教的層次上,「教練」不僅僅是傳教士,還是「老師」。「教練」是注重勝負的,對教練的考核標準是比賽的成績,而衡量老師的標準則是學生的成長。


第五律,管理你的上司

你的上司的長處是什麼?短處是什麼?這是你要搞清的兩大問題。然後再問自己:我怎樣做,才能幫助上司發揮其所長?我怎樣做,才能避免上司暴露其所短。

職位越高,管理上司越重要。


溝通你的目標:

讓你的上司知道你想要什麼,首先讓上司放心。一個讓人捉摸不透的下屬,是最讓上司擔心的。

你還要讓上司知道你能做到什麼,讓上司對你有信心。

溝通你的目標,也是要得到上司的反饋。讓上司知道你正在做什麼,他才能告訴你這些事情是否符合他的需要。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上司知道你需要他在哪些方面幫助你。


第一種下屬儘管最有價值,但是在組織中並不多見,因為往往被誤認為是第二種下屬,因而被冷落、被排擠、被解僱。而第三種下屬往往被提拔、被表揚、被重用,所以在組織中,一般是第三種下屬過剩,第一種下屬緊缺。

經理人要做這樣的上司:保護、鼓勵第一種下屬,警惕、遠離第二種和第三種下屬。如果在組織中沒有第一種下屬,這個組織時不健康的,其發展是有局限的。


經理人面對第一種上司,可以做第一種下屬。面對第二種上司,可以選擇做任何一種下屬,當然最安全的選擇還是第三種。除非你遇到了第一種上司,下屬最好的選擇是不批評。本尼斯發現:「大多數組織的一個悲劇,就是人們即使知道領導者在犯錯誤,也會聽之任之。」


第六律,別把顧客當上帝

管理大師德魯克說: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創造顧客。

家得寶的創始人抓住了最該抓住的那群顧客:那些本來想要成為、也可以稱為你的顧客,但是卻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成為你的顧客的人。

狂熱的顧客是真心喜歡,他們會穿越整個城市去光顧一家餐廳,會大力對他人推薦。

最高境界的營銷,是「驅動市場型」——開創一個全新的市場,或者重新定義舊的市場,包括:革命性的產品創新,如索尼的walkman;顛覆性的產品創新,西南航空公司;重新定義舊的行業,星巴克。


第七律,把員工當人

工作本身給員工帶來的成就感、意義感和自我實現感,是對員工最重要的激勵。

人有理想,因此需要——激勵;人有個性,因此需要——尊重;人有知識,因此需要——培養;人有情感,因此需要——關心

羅伯特·斯滕伯格認為愛情有三個成分:親昵、激情和承諾。只有親昵,那就是喜歡。只有激情,那是迷戀之愛。只有承諾,那是空洞之愛。親昵加激情,是浪漫之愛。親昵加承諾,是夥伴之愛。激情加承諾,是虛幻之愛。三者都有,才是完美的愛情。


第八律,超越利潤

德魯克《管理的事件》,在企業家採取行動滿足這些需求之後,顧客才真的存在,市場也才真的誕生,之前的需求都只是理論性的需求。(創造顧客、市場)

如果我們知道企業的目的是創造顧客,那麼測量的對象就是企業是否創造了顧客,測量的目的是為了繼續創造顧客。

一個人一輩子,做一件事情對社會大眾有貢獻,對國家民族、對整個社會,都是一種貢獻,這才算是事業


第九律,動員群眾解決難題

領導力的核心是動員群眾解決難題。

管理大師德魯克說:「對領導者的唯一定義是有追隨的人。」擔任了領導職務,你只有下屬;只有把下屬變成了追隨者,你才成為真正的領導者——也就是領袖。

領導不是領袖的時候,兩者有以下的區別:領導有下屬,而領袖有追隨者;領導運用權力,而領袖運用影響力;領導安於現狀,維持秩序,而領袖與時俱進,迎接變革;領導追求地位,而領袖追求成果;領導發布命令,說「給我上」。而領袖以身作則,說「跟我上」;領導抓權,讓自己偉大,而領袖授權,讓眾人偉大。


經理人的責任重大:既要管理,又要領導。既要維持你的企業和團隊的正常運作,又要帶領你的員工挑戰現狀,實現變革。

技術性問題還有一個特點,依靠權威解決

解決變革難題依靠的不是權威,而是群眾

領導者的核心是動員群眾解決難題,其實包含兩項任務:一個是短期的任務,動員群眾解決某個具體的難題。另一個是長期的任務,提升群眾和自己解決難題的能力。


第十律,修煉領導力

所謂領導者,就是動員群眾解決難題的人。

美國西點軍校的領導力模型是三個英文單詞:Be,Know,Do。Be——你是什麼樣的人——可以看做品格。Know——你知道些什麼——可以看做知識。Do——你會些什麼——可以看做技能

如果一定說領導力是能力,那麼領導力是兩大能力,分別對應領導力的兩項任務,一是動員群眾解決某個具體難題的能力,二是培養他人和自我提升的能力,顯然,這不是可以包教包會的能力。


領導力不可以教,但是可以修煉。修煉,相當於我講過的學習的「習」,強調的是實踐。修煉是長期的實踐,修煉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更重要的是,修煉是不輕鬆的,甚至是痛苦的,因為修煉的內容往往是違背我們本性的。

人的本性是喜歡聽讚揚、聽好話,而領導力修煉要求我們聽忠言逆耳,甚至要培養唱反調的人。人的本性是遇到失敗覺得灰心喪氣,而領導力的修煉要求我們把失敗當做財富,遇到失敗依然從容,甚至為失敗而高興。

比走動式管理更重要的,是「提問式領導。」

先人後事,它們讓正確的人上車,再決定車開向何方

管理大師德魯克說:「任何處於領導位置的人,所能做的最重要事就是問自己什麼是必須做的,並且要保證這些必須做的事情能被他人所理解。」德魯克強調了兩件事:詢問和傾聽。其實詢問和傾聽是一件事。如果你不會提問,你也沒有做到傾聽。

密切聯繫群眾,還有一個特別的做法:培養唱反調的人。


有三種故事,是領導者必須講的故事:「我是誰」的故事,「我們是誰」的故事和「我們向何處去」的故事。領導者用「我們是誰」的故事界定自己的價值觀,給自己的思想注入感染力和權威性,並且和追隨者建立起信任的情感紐帶。領導者用「我們是誰」的故事界定組織的價值觀,指引和激勵員工。領導者用「我們向何處去」的故事指引願景,界定組織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途徑。

領導者的故事,不能沒有「我」,但不能只有「我」,必須從「我」發展到「我們」。

……我們終將有一天獲得自由……(未來,任何有力的語言都是著眼未來,而不是現在)

用行動講故事。

在組織中的任何層級,一個人要想成為領導者,必須是一個老師。如果你不是在教別人,你就不是在領導。就是這麼簡單。

德魯克將偉大的老師分為兩種。一種是天賦型的,自己天生就帶著熱情,並用這種熱情去感染學生。另一種是教學法型的,他們為學生設計學習過程,在學生的身上看到熱情。天生的老師可以通過自我改進成更好的老師,以方法為主的老師則有一套幾乎人人適用的學習法。事實上,天生的老師再運用一點教學法,就可以成為偉大的老師,也可以成為無所不能的名師。


當老師不是提供答案,而是培養學生解決難題的能力


從失敗中學習。德魯克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我絕對不會把從未犯錯的人升到高層領導崗位上,因為沒有犯過大錯的人必然是平庸之輩。更糟糕的是,沒有犯過錯的人將不會學到如何及早找出錯誤,並且改正錯誤。」


必須對失敗進行反思,才能從失敗中學習。

不僅對失敗要反思,對一切經驗都要反思。

本尼斯《成為領導者》的中心假設就是:領導者是那些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人。第一,他們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以及如何取長補短。第二,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如何與別人溝通自己想要什麼,以獲得別人的合作和支持。第三,他們知道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深度需求)


認識自己只是手段,成為自己才是目的。認識自己,然後成為自己。

堂吉訶德認為自己是一個騎士,他就做騎士該做的事情。「這是一種態度,表明一個人並不因為期待好的結果才做出偉大的行動。你做出偉大的行動,因為對你那樣的人是適當之舉。這樣的願景有它的局限,但是對於偉大的領導者來說非常重要」。

領導力的修煉其實就是人生的修煉。喬治也說,修煉領導力,「回報不僅是成為更好的領導人,而是度過一個充實的人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