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官談面試(二)

面試薈 發佈 2020-08-03T09:38:23+00:00

「一個人的成功,不在於經驗和知識,而取決於他的思維方式。因此,在面試中,考生要想回答好問題,先要學會思考問題。

要想把題答好,先要學會思考

「一個人的成功,不在於經驗和知識,而取決於他的思維方式。」據說這是一所名校的校訓。這句話道出了問題的關鍵。不同的思考方式,有著不同的答題思路;不同的答題思路,有著不同的面試結果。因此,在面試中,考生要想回答好問題,先要學會思考問題。面試,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系統思考、辯證思考和創新思考。

一、系統思考及其在答題實踐中的運用

系統思考,簡單說來,就是以全局、整體的眼光來考慮問題的一種思考方式。它是一種「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藝術」。

系統思考對於考生來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掌握了這種思考方式,考生在面試中,才能善於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性質和運動規律;從事物的整體效應中分析事物,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重視局部、而忽視整體。這種思考方式要求考生在面試中分析和處理問題時,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善於整體思考,防止割裂思考

整體思考,是指看問題要從各個方面,即從整體上去看,而不能只從單方面去看。如在面試中,考官讓你對某個歷史人物作出評價,你就要善於用整體思考來評價他,不是看他的一時一事,而要看他的全部歷史、全部工作。

馬克思主義認為,思考問題時,如果抓不住整體的聯繫,就會糾纏在一個接著一個的矛盾之中。下面的故事就是明證:

某人有三個女婿。一個好問,一個好答,一個好辯。一天,這三個人湊到了一塊。好問的問:「蘋果為什麼一面紅,一面綠?」好答的答:「曬太陽的一面就紅,不見太陽的一面就綠。」好辯的女婿聽了他們的對話,反問道:「西瓜皮終日曬太陽,為什麼是綠的?西瓜瓤從來見不到太陽,怎麼反倒是紅的呢?」

很顯然,好答的那位女婿看問題就只從單方面看,結果,好辯的那位女婿一反問,矛盾就又出來了。

整體思考,要求人們在解決問題時,要從整體上去分析,發現個別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繫,從而使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夢溪筆談•權智》篇中記載的一段歷史故事,就是以整體思考解決問題的經典案例。

沈括在該書中描述,宋大中祥符年間(公元1008~1016年),皇宮因發生火災而被毀。皇上命令大臣丁謂(公元926~1033年)來主持皇宮的重建事宜。重建皇宮,需要沙土,需要將外地的石料、木材運送到工地,還需要處理被燒壞的皇宮瓦礫。

怎樣解決這三大問題?丁謂命令工匠們從皇宮前的大街上挖溝採取沙土。沒有幾天的時間,大街的道路被挖成了大溝。丁謂又讓人把汴河水引入大溝。隨後,重建皇宮需要的石料、木材等從各地源源不斷地通過這一溝渠運到了宮門口。皇宮修復後,丁謂又讓工匠們把廢棄的瓦礫填進溝里,重新修成了街道。

沈括對此評論說:「一舉而三役濟,省費以億萬計。」丁謂用系統思維做了一件事情而完成了三項任務,節省的費用數以億萬計。

(二)善於動態思考,防止靜止思考

動態思考,就是要用動態的、變化的觀點來看問題。按系統論的觀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發展變化的,運動和變化是永恆的,「靜止」則是相對的。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用動態的、變化的觀點看問題,才能探求到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

(三)善於本質思考,防止表面思考

在現實社會中,有些人、有些物、有些事,其外在的表現和內在的本質有時是不一致的,甚至完全相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就是對這種現象的形象描述。這裡「金玉」是表象,「敗絮」才是本質。

「本質思考」,要求考生能夠不為表面現象所迷惑,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內在的具有深刻意義的東西。



二、辯證思考及其在答題實踐中的運用

辯證思考,是指能夠用發展變化的、事物普遍聯繫的和一分為二的觀點來認識事物的一種思考方式。這種思考方式要求考生在面試中分析和處理問題時,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堅持發展變化,避免形上學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

考生在面試中遇到問題,要堅持發展變化的觀點,避免形上學的觀點。

堅持發展變化的觀點,就是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明確事物處於怎樣的階段和地位,堅持與時俱進,用改革創新的精神來推進事物的發展。

(二)堅持普遍聯繫,避免孤立片面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繫之中,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繫的統一整體。

聯繫,就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堅持普遍聯繫,防止孤立片面,就是要學會用普遍聯繫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考生怎樣用普遍聯繫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呢?

用普遍聯繫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就是要注意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關係,具體分析事物內部諸要素的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關係;注意一事物與周圍其他事物的聯繫,具體分析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關係;注意一事物前後相繼的歷史聯繫,分析該事物的歷史發展過程;注意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繫,既著眼整體,顧全大局,又要重視局部。

(三)堅持「兩點論」,避免「一點論」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兩點,而不是一點。

這一觀點要求考生,觀察和處理問題,必須堅持「兩點論」,防止「一點論」。堅持「兩點論」,防止「一點論」,就是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考生怎樣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呢?

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就是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既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既要注重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顧及矛盾的次要方面;既要看到它的可行性,又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三、創新思考及其在答題實踐中的運用

創新思考,就是能突破常規,用一種獨特的方式來探索未知、解決新問題的思考活動。

2009年年初某大學自主招生面試,有這樣一道面試題:「請想像並描述一個外星生物。」考官高定國教授表示,這道題目看似簡單,實則充滿了考查點,主要一點則是「創造力」。比如,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會描述出與地球生物相似或同構的生物。

事實上,一般而言,面試題沒有標準答案,專家更關注的不是趨同性,而是個體性和差異性。

畢卡索說過:「創造之前必先破除。」破除什麼?破除傳統的觀念、破除陳舊的規則、破除頭腦中的思維定式。應該說,一切創造活動都是「破除+建立」。

這種思考方式要求考生在面試中分析和處理問題時,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破除常規思維,學會逆向思考

考生在面試回答問題時,需要具有常規的邏輯思維活動方式。但是,如果問題用常規方法得不到解決時,則需要打破常規思維,轉換思考角度,用逆向思考來解決問題。如「司馬光砸缸」就是典型的逆向思維的案例。

下面有一個問題,請讀者思考:

20世紀80年代,中日兩國合拍了《敦煌》和《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兩部電影。

電影拍完之後,日本人要將投資建造的影視城焚燒掉。當地的官員很著急。於是,找到日本有關人士進行談判。

最初談判,中方官員表示要給日方一定的補償,希望保留影視城。但日方談判者置之不理,堅持要燒掉。現在的問題是:如果你是談判者,你怎樣說服日本人,保留影視城,而不花一分錢呢?

在後來的談判中,有一位領導同志對日方負責人說了下面一段話:

「這座影視城的確是貴國投資建設的,因此,貴方有理由選擇任何一種處理辦法,包括焚燒。但是,因為影視城是在中國的領土上,所以我們同時也有一點小小的建議,那就是焚燒後的垃圾請貴方務必設法帶走。還有,對於燃燒引起的環境污染,貴方也應該作出一定的經濟賠償。」日方負責人聽後,目瞪口呆,隨即向中方道歉。

在這個案例中,按照常規思維,中方只能請求日方不焚燒影視城;但那位讓日方負責人目瞪口呆的領導,則打破了這一思維定式,用逆向思維來跟日本人談判,變被動為主動,使談判獲得了成功。

(二)破除線性思維,學會發散思考

線性思維,就是沿著一定的線性的軌跡來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的一種思維方法。

線性思維,其思維方向單一、思維結果唯一。而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複雜的世界,世界本質是非線性的。因此,要解決非線性的問題,線性思維是難能奏效的。因此,必須打破線性思維,通過發散思考來解決問題。

所謂發散思考,是一種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答案的思維方式。

相傳,古希臘的佛里幾亞國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戰車的軛上打了一串結。

他預言:誰能打開這個結,就可以征服整個亞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還沒有人能打開。這時候,亞歷山大率大軍侵入小亞細亞。他來到葛第士繩前,不假思索便拔劍砍斷了繩結。後來,他一舉占領了比他的國家大50倍的波斯帝國。亞歷山大為什麼能夠打開葛第士的結?除了他那果敢的性格外,更重要的是他完全拋棄了傳統的思維方式。

別人在「解」上做文章,他則是揮刀斷之。這一「砍」,就表明了亞歷山大的思維異於常人。

發散思考,從一點向四面八方想開去。它的鮮明特徵,就是在思考過程中充分發揮人的想像力。具體說來:

一是,在時空上要能由此聯想到彼。現實問題要去探求歷史淵源,共性問題則可以聯繫自身的實際來回答。由此及彼可以延伸和拓展答題的思路,能把問題論述得更加全面、清楚、有深度。

二是,在層次上要能由表探究到里。看問題要能透過現象,挖掘其本質,從而揭示出事物內部的因果關係。

三是,在範圍上要能由點涉及到面。分析問題時,要把具體剖析(點)與概括論述(面)緊密結合起來;同時注意從特殊性(點)中得出普遍性(面)的規律。

四是,在性質上要能由正推論到反。對一些現象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作用,也要看到它的不足因素。

法伯是法國著名的科學家。他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試驗。這種毛毛蟲有一種「跟隨者」的習性,總是盲目地跟隨著前面的毛毛蟲走。試驗中,法伯把一些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首尾相接,圍成一圈,並在花盆周圍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最愛吃的松針。

毛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毛毛蟲們還是不停地堅韌地團團轉。又過了六天六夜,它們終於因為飢餓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實驗結束後,法伯在他的筆記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在這麼多毛毛蟲中,其實只要有一隻稍微與眾不同,它,甚至它們,便立刻可以避免死亡的命運。」

線性思維常常使人們陷入僵局,甚至置人們於死地。毛毛蟲之死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破除複雜思維,學會簡單思考

生活中,內心複雜的人們總是習慣於用複雜的思維去思考問題。面試也是如此。面試的高難度,讓考生形成了考官給出的面試題都會很難解的思維定式。於是,遇到問題,考生總是習慣於把它想得很複雜、很難解。

事實上,面試的考題,有些並不複雜;即使有的複雜,在它複雜性的表層下,也有著簡單性的本質。因此,考生在面對考題時,不僅要看到它的複雜性、看到它的高難度,更要看到在它那複雜性的表層下所具有的簡單性本質,以及解決的容易度,要學會簡單思考。簡單思考不是幼稚的、不動腦子的思考,而是指以「簡單」為核心的思考方式。它反映的是一種思維的深度和高度。

這種「簡單」,並非是把問題簡單化,而是揭開問題複雜性的外衣,或者由繁入簡,或者刪繁就簡,直刺問題的本質。下面這一問題請讀者思考:

某家媒體曾經舉辦過一項有獎徵答活動,題目是:在一個充氣不足的熱氣球上,載著三位關係到人類命運的科學家。

這三位科學家,一位是環保專家,他的研究可以拯救無數因環境污染而面臨死亡厄運的人;一位是核子專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戰爭,使地球免於毀滅;另一位是糧食專家,他能在不毛之地運用專業知識成功地種植食物,使幾千萬人脫離飢餓而亡的命運。熱氣球即將墜毀,必須扔出一個人以減輕載重,讓另外兩個人得以存活,請問該扔下哪一位科學家?

問題刊出之後,答案紛至沓來。最後結果揭曉,巨獎得主是一個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將最胖的那位科學家扔下去。

這道題如果從表面上看很複雜。但在複雜的表層下,卻有著簡單的本質。

問題的本質就是:怎樣讓其他兩位科學家存活。小男孩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因此給出了簡單而有效的答案。


文| 劉玉瑛,來源:面試薈公眾號,侵刪


歡迎關注@面試薈,公務員面試資深考官揭秘面試中的小門道和大智慧,助你「擺渡」面試,「成公」上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