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路浮雕牆:群星閃耀吉大魂

吉林大學 發佈 2020-07-20T08:06:35+00:00

自東向西分別是:吉林大學於省吾、呂振羽、高清海、王湘浩、金景芳、王惠岩、關夢覺、余瑞璜、高鼎三、吳式樞、公木、廢名、成仿吾、匡亞明、唐敖慶、朱光亞、蔡鎦生,大師面帶笑容的頭像加上言簡意賅介紹的浮雕牆與鋪滿白雪的街道、斑駁的樹影、整齊的屋舍和諧相映,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

在吉林大學發展的光輝歷程中,先賢們留下了堅定、豪邁的足跡,他們的故事為我們後人積澱成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個個特色鮮明的文化符號,歷史長河裡璀璨的群星,其中蘊含的吉大精神和校園文化,讓我們深感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時光流逝,歷史永駐!

朋友,你可來過長春市東中華路嗎?從吉林大學解放大路理化樓向北數的第一條寬馬路就是東中華路。它不足幾百米長、寬敞而幽靜,最吸引人的就是古銅色的名人浮雕牆。自東向西分別是:吉林大學於省吾、呂振羽、高清海、王湘浩、金景芳、王惠岩、關夢覺、余瑞璜、高鼎三、吳式樞、公木、廢名、成仿吾、匡亞明、唐敖慶、朱光亞、蔡鎦生,大師面帶笑容的頭像加上言簡意賅介紹的浮雕牆與鋪滿白雪的街道、斑駁的樹影、整齊的屋舍和諧相映,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這些在大師們故居附近的牆上印刻的吉大文化符號,把吉大文化和吉大精神融進這座文化氣息濃郁的城市裡。

新中國成立之初,這些文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數學、物理、化學、經濟等學科國內一流的大師們與吉林大學淵源頗深。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建設祖國的大東北,聽從黨的召喚,他們從四面八方聚集到吉林大學,居住在東中華路,在這片黑土地上播撒下科學和人文的種子,演繹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奮鬥者之歌。

時光穿越到70年前的東中華路。凌晨兩三點,東方尚未破曉,一位披著棉襖的老先生正徜徉在浩瀚無垠的古文字世界。他就是於省吾,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訓詁學家,在中國古文字、古器物研究和古籍整理研究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在甲骨文、金文考釋方面,貢獻極大,是吉林大學古文字學的奠基人,他共考釋前人所未識或已釋而不知其造字本義的甲骨文約300字,讓神秘冰冷的甲骨文字不再塵封,而擁有了現代靈魂重現於世。

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革命時期的知名「紅色教授」呂振羽,他的一生不僅是學術研究的一生,更是革命實踐的一生。他開啟中國史學的新紀元,《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史》等著作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問題;他積極投身中國革命,參與國共合作、抗日救亡運動。他的著作《簡明中國通史》被認為是運用唯物史觀指導編寫中國通史的最早嘗試。

26歲被破格提升為副教授的高清海1948年考取東北行政學院(吉林大學前身)教育系,2004年成為學校首批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高清海是我國著名哲學家,優秀的教育家,為繁榮和發展我國哲學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以獨立思考的治學態度,銳意創新的學術追求,成為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典範。他用6年時間完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一書,被認為是「開創體系改革的先河」;《高清海哲學文存》為中國哲學界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哲學財富。

我國傑出的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和教育家、中國人工智慧學術研究第一人王湘浩院士,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留學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他積極迎接挑戰,幾度擁抱新領域:從拓撲學轉學代數,從數學轉而研究計算機,研製出吉林省第一台計算機,卓有成效地在國內倡導和推動人工智慧和計算機代數研究。曾任吉林大學副校長,創建吉林大學數學系、計算機科學系。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文獻學家金景芳讀書遍及經史百家,到東北人民大學工作後轉攻史學研究,是國內較早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方法從事《周易》研究的學者之一,為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論建設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金景芳先生一生從教80年,出版《易通》《周易全解》等學術著作16部,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他的博士研究生在國內先秦史學界形成了「金門學派」。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基本理論的奠基者之一、我國著名的政治學家、法學家、教育家王惠岩,為當代中國政治學和國家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創建了第一個政治學系,招收了建國以來我國第一批政治學碩士研究生,創立了全國第一批政治學理論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創立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課程體系。他的著作成為全國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王惠岩先生捐獻出自己積蓄多年的稿費,設立了「王惠岩獎助學基金」。

「關山入夢,為民先覺」。中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關夢覺長期同時從事政治經濟學和世界經濟學兩個領域的科學研究,發表了大量重要的經濟學論著,培育出一大批經濟理論人才。在國難之際,他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綏遠抗戰、保衛大武漢戰役等戰爭。新中國成立後,關夢覺先生潛心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首批院士余瑞璜一生致力於X射線晶體學、金屬物理和固體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多項成果從無到有,填補了國內空白:中國第一台蓋革計數器;中國第一台抽氣式X光機;中國第一隻醫用永久性真空X光管;中國第一台細聚焦X光機等等,並在簡陋的木屋裡創立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新綜合法,成為國際上公認的第一流結晶學家。


中國半導體事業的拓荒者之一、著名半導體物理學家高鼎三院士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後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留學。他在吉林大學建立了全國高校第一個半導體系,成功研製了中國首個鍺功率器件。在研究開發電晶體、半導體雷射器、電子半導體器件,以及在培養人才、組建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發展國家電子工業作出突出貢獻。

在吉大物理系的歷史上,第一個講授量子力學課的是我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吳式樞院士,這門被視為「天底下最難講的課」被他講得深入淺出,出神入化。他主要從事核內介子自由度與量子強子動力學的重整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建立重整化計算方法,研究相對論無規位相近似(RRPA)中的一致性問題,給出RRPA核的完整表達式。吳式樞先生創建了吉林大學物理系和理論物理專業,工作長達58年,他的眾多弟子成為國內外知名學者,有5名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比山高,腳比路長,跨越新世紀,去迎接轟響的紅太陽」這首慷慨激昂的校歌是由我國著名學者、詩人、教育家、原吉林大學副校長公木作詞的。這首歌讓吉大人倍感振奮,在吉大人的心中經久不衰。公木在學生時代積極投身革命,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曾兩次被捕入獄。「七七事變」後,他投筆從戎,奔赴晉綏前線參加敵後游擊隊。他的著名代表作《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激勵和鼓舞了無數的革命戰士在戰鬥中成長,為新中國建功立勛。

廢名,原名馮文炳,中國現代文壇著名作家,在文學史上被視為「京派文學」的鼻祖,對沈從文、汪曾祺、賈平凹等文學大師產生過影響,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橋》《莫須有先生傳》等。小說以「散文化」聞名,將六朝文、唐詩、宋詞以及現代派等觀念熔於一爐,並加以實踐。文辭簡約幽深,兼具平淡樸訥和生辣奇僻之美。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中國思想史專家,被學術界譽為「孔學泰斗」的匡亞明,對當代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是吉林大學的重要奠基人,是新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界的代表性人物。他始終堅持「辦一個像樣子的大學」要找「像樣子的老師」的信念,讓吉大集聚了各界大師,更讓吉大有了「大」的模樣。

中國現代理論化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1949年在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後,謝絕國外導師的再三挽留,衝破重重阻力回國從教。1952年,他從北京大學來到東北人民大學任教,與蔡鎦生、關實之、陶慰孫等科學家通力合作,率領7位教師和11名應屆畢業生,開創了今天的吉大化學系。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豐富的辦學經驗,成為吉林大學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我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中國科技眾帥之帥」、吉林大學物理學科創始人之一的朱光亞,畢業於西南聯大,在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獲得博士學位。他拒絕國外誘惑,取道香港回到祖國。1953年他來校任物理系教授。當黨中央、國務院決定研製我國自己的核武器時,朱光亞慨然赴命、以身許國。他負責組織領導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研究、設計、製造與試驗工作,並取得成功。在短短2年時間內,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獨立掌握核技術的國家之一。他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首任院長。2004年,國際小行星中心批准將國際編號為10388號小行星命名為「朱光亞星」。

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催化動力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光化學研究的先驅院士蔡鎦生院士,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祖國的教育和科學事業。1952年,蔡鎦生和夫人帶著微量天平、油擴散泵、光接收器、貴重的化學藥品以及一批圖書資料來到長春,創建東北人民大學化學系。他做了許多開創性工作,填補多項國內技術空白。1960年後,他帶領的研究集體發表了近百篇論文,堅持不署自己的名字……

大雪過後,百餘米長的東中華路浮雕牆在陽光的照耀下愈發熠熠生輝!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今天,他們的精神之魂依然引領吉大人為實現吉大夢、中國夢前行……

(文 / 吉林大學報研究生記者 高健欣 記者 曉蔚 攝 / 高健欣 徐立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