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瘋狂吐槽兒童閱讀四大「邪教」

童書媽媽三川玲 發佈 2020-07-17T03:30:11+00:00

今天的內容非常生猛,你可能需要做個心理建設再往下讀,因為你平時很努力、很辛苦幹的親子閱讀,原來就是我吐槽的兒童閱讀四大邪教。


今天的內容非常生猛,你可能需要做個心理建設再往下讀,因為你平時很努力、很辛苦幹的親子閱讀,原來就是我吐槽的兒童閱讀四大邪教。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個很得罪人的話題——吐槽兒童閱讀四大「邪教」。

對這四大的怨氣在我心中積累很久了,我很高興今天可以一吐為快。

大家也看見了我把「邪教」兩個字打了引號,其實就是為了引起大家的重視,後果並沒有那麼嚴重。


第一大「邪教」:藥鋪教


什麼叫藥鋪教呢?這些家長會覺得讀書就像開藥一樣。

「小朋友不愛上廁所怎麼辦?」「小朋友不愛吃飯怎麼辦?」「小朋友罵人怎麼辦?」「小朋友總是很害羞怎麼辦?」……最終這些問題都會指向一個出口:

「三川老師,推薦個繪本唄!」

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老中醫一樣坐在那裡,小朋友這個病我就推薦這個繪本給他……

我覺得這是不對的,繪本本身是一種藝術作品,它不是藥。

當然它可能順便會有藥的作用,但它不是藥,就好像你吃了米飯、吃了肉會長高,會變漂亮,但是它們的本質依然是飯而不是藥。

如果家長們老是強烈要求讀書就要像吃藥一樣的話,那我們作為出版者就會憋不住想生產這種像藥一樣的繪本,那麼會出現什麼後果呢?

你們可能會越來越看不見像《活了100萬次的貓》《野獸國》這樣感動人心但卻沒有任何藥效的書了,而這類作品恰恰才是閱讀真正的內核。

為什麼會出現繪本閱讀藥鋪教呢?我的答案很簡單:因為閱讀推廣人太多了。

我很討厭「閱讀推廣人」這個稱號,誰要叫我閱讀推廣人我就跟誰急:你才是閱讀推廣人,你們全家都是閱讀推廣人!

為什麼?因為「推廣」這兩個字含有強迫:閱讀一定是好的,一定要推廣。

如果沒有那麼好怎麼辦?為了推廣,很多「專業」人士就發明了藥鋪教,你看讀這個書就能治這個病,讀那個書就能治這個病……

藥鋪教人士相當於什麼層次呢?你因為喜歡佛教,跟人講《心經》《金剛咒》是一種層次,讀軸心時代學者艾米莉的《佛陀》是一種層次,把儒釋道三者放在一起比較是一種層次,跟人說拜了觀音可以求子、不拜彌勒佛會犯小人是一種層次,同層次的還有祥林嫂捐門檻來世有好報。

藥鋪教就是祥林嫂捐門檻的層次。

那麼,家長在遇到教養問題時該怎麼辦呢?我建議大家去讀一些兒童心理學方面的書,比如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孩子:挑戰》,比如親子溝通聖經《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咱們遇到兒童心理問題、行為問題,就看專門的書解決,不要通過繪本來解決。


第二大「邪教」:表演教


什麼叫表演教呢?

我不知道從哪裡出現的這樣一個流派(但可能也跟閱讀「推廣」人士太多有關),只要一和小朋友讀書,大人立刻就像人格分裂了一樣,開始變成另外一個人了,突然溫柔起來,或者突然用一種很怪的聲音開始讀,還會突然出現「吃飯飯」這種宇宙並不存在的兒童語言。

表演教以為自己的聲音像大風車裡的董浩叔叔或者凱叔講故事裡的凱叔(聽得出在竭力模仿),但事實上聲音既不洪亮,也不是胸腔共鳴,而且普通話還極其不標準。

明明他在正常生活中不是那樣的,你不覺得很人格分裂嗎?

我覺得這種表演性的閱讀就不要做了,我們是在家裡,在過日常生活。閱讀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不要去表演。有的家長甚至覺得不帶表演好像就沒法讀書了,這是很讓人費解的。

那麼普通話不標準、聲音也不胸腔共鳴的家長怎麼辦呢?作為一個聲音沙啞的川普,我的方法是用四川話讀繪本。並且我還告訴孩子:四川話和法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我女兒居然深信不疑!

家長自信而且自然地給孩子讀書,夠了,別加戲!


第三大「邪教」:考試教


這個考試教又是什麼呢?家長總覺得小孩讀了像沒讀一樣,因為問他問題他都答不出來。

這種情況下,小朋友讀書就不是快樂的閱讀,而是好像經歷了一個考試。

家長不停地追問:「你記不記得哪年哪月哪日啊?你記不記得作者的背景啊?第幾句是什麼啊?」

我有時候看見小朋友像木頭人一樣在那裡背誦,就納悶你幹嘛要花個力氣把小朋友變成一個U盤呢?凡是U盤能做到的事情,咱們都不讓我們的小朋友做,好不好?

不要讓小朋友被「考試」折磨,你不覺得當你每天用考試的方法去跟你的小孩相處,去做閱讀,你們的親子關係會出現問題嗎?你不覺得小朋友會很討厭你嗎?


第四大「邪教」:排雷教


同志們你們知道嗎?四大「邪教」中還有一個叫做排雷教,這是我早就知道的,但是最近好像在網上特別火。



也不知道是哪一位網友列了一個排雷書籍,其中第5條談到《巴夭人的孩子》,他的排雷理由讓我覺得匪夷所思,他說:「也許是我的理解力和欣賞力達不到,沒有感覺到深意。」

換句話說,大人理解不到,大人沒感覺到深意,所以這就是雷區,就不准小朋友看。天啊,這種想法才是像地雷一樣可怕。

然後第7個批評米小圈的理由是「給同學老師起外號,還有好多壞習慣,不建議收。」

天哪,同學們,如果哪個故事的主人公全部都變成乖乖的,吃飯的時候認真吃,喝水的時候認真喝,還每天喝夠8杯,唐詩宋詞都張口就來,一到祖國受災受難,就跑著去捐錢……

你們覺得這是真實的小孩嗎?你真的想在家裡面養一個不真實的小孩嗎?這也太可怕了吧。

我本人就是一個出版人。我們如果把關把得不嚴的話,是會被扣工資、扣獎金的。有些出版社甚至會因為犯了嚴重的錯誤,整個社都被關掉。所以我們是很認真地在做三審三校,甚至是五校、六校。

既然已經有人在給你把關了,您就不用再花這個力氣了。請相信我們出版行業的人,因為你不相信就意味著任何一個風吹草動都會讓你覺得很恐怖。

曹文軒稍微寫一個女孩溫柔一點,臉蒼白一點,就被一群女權主義者批評。

我覺得作家的創作自由都沒有了。大家可以去看一看那些最偉大的書——《戰爭與和平》《卡拉馬佐夫兄弟》《包法利夫人》。這些都是世界頂級名著,怎麼就不能寫這些了?

大家究竟想要看什麼?

我覺得太可怕了,你的孩子如果這樣生活下去會多麼蒼白啊!


兩個兒童閱讀經典提問


我剛剛說的這四大「邪教」,其實也引出了「兒童閱讀經典提問」的第一個問題——

為啥我娃不愛閱讀?

老實講就是因為家長老考試,你老把讀書搞得像下藥一樣。你的小孩雖然說不出來,但是心裡是反抗的,因此他就不愛閱讀,就這麼簡單。

閱讀對於他來說不是享受,不是快樂,他們不被允許自由地、輕鬆地閱讀。

第二問:為啥我娃只讀淺薄的書呢?

我在童書媽媽教寫作課,我們那有一個圖書館。有一個學期我就讓他們隨便借自己想看的書,結果就發現有些小朋友來了非常激動,就只看一種書。

他在課堂上表達出來的思想非常深刻,但是他看的書全部都是漫畫書,而且看得連飯都不想吃了。

我就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這些書我在家都不能看。所以他一旦逮到了機會,就在那裡拚命地看。反而是那些想看什麼就看什麼的孩子,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我曾經問我女兒:「你最愛看什麼書?」

她說:「我愛看《桂寶》。」

我說:「如果你要去一個島上生活一年只准帶一本書,你帶什麼書?」

她說:「那我就不帶《桂寶》了,這本書一會兒就看完了。」

我說:「那你帶啥?」

她說:「我帶《百年孤獨》,這個書應該可以看久一點,還可以思考很多問題。」

你看,小孩是很明白、很清楚的,大人不要總是杞人憂天。



家庭閱讀家長最應該掌握的三個原則


首先,請先允許我喊一句口號——我強烈不建議家長做兒童閱讀專家,強烈不建議!

為什麼呢?是不是擔心你們搶了我的飯碗?不是的,我是擔心你們當媽和當爸的飯碗被搶掉了,你們連好好當媽、當爸的資格都被廢除了,我覺得這很可怕。

那麼說了這麼多,家長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個原則:以人為本

首先就是以人為本,這包含了兩層意思: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家長首先要看見孩子有什麼特點、興趣,他愛看什麼書。

我觀察過,孩子們看書不是像擰開水龍頭那麼簡單,你把它打開他就看書,你把它關上他就不看了;孩子的閱讀也不是像開火車一樣,到了一個站就鑽進去,然後乖乖地完成一些任務。

孩子經常是爆髮式增長,突然就變成了另外一個孩子,我女兒就是這樣。

推薦大家去看一本書叫《朗讀手冊》,裡面觀察了很多孩子的閱讀行為,也給出了不少的閱讀指導。還有一本書叫《孩子是如何學習的》,每個家長都應該仔細讀一讀。

如果你家有兩三個孩子,你就會發現他們是截然不同的。我在課堂上親自觀察過5000多個孩子,他們是沒有整齊劃一的進度的。

那誰最有責任照顧到孩子的進度呢?就是你,親愛的家長,你們這些親爸親媽最有責任照顧到他們應該讀什麼樣的書?他的進度、興趣是什麼?他現在在幹什麼?

總而言之,他喜歡讀什麼你就買什麼。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我女兒有三年的時間只讀跟貓相關的書。她在這個信息內核的基礎上,看了百科書、故事書、小說、童話,甚至還看了思辨類的書。

對了,還有一本《我是貓》,是日本近代文學史上被奉上神壇的夏目漱石寫的。我們家長真的不用管那麼多,就做到以人為本這個原則就好了。

正因為童書媽媽觀察到了這一點,所以我們專門以孩子的興趣為線索做了一系列書單。比如歷史類的書,我們就找了1000多種這類書,搜羅了很多市面上找不到的書來看,最後精選出一二十本書推薦給孩子。

這些書單我們敢拍著胸脯告訴你,是經得起考驗的,你放心給孩子看!(向公眾號後台發送「書單」即可召喚精選書單)。

這裡想特別提醒大家的是,有些孩子是有閱讀障礙的,就是他讀文字有障礙,但不代表他有智力障礙。

蘋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賈伯斯就有閱讀障礙,英國維珍航空的創始人理察·布蘭森也是,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偉大的人。

所以有閱讀障礙沒關係,他的耳朵可以聽,他的眼睛可以看圖,只要他的大腦在思考,他知道這些知識就可以了。我們家長千萬不要死板地要求孩子,一定要讀什麼書,一定要這樣讀……

第二個「以人為本」是看見你自己。

我們作為父母要看見我們自己。因為你是一個完整的人,你也是你媽親生的小孩,曾經被全世界溫柔地對待,所以千萬不要犧牲你自己。

首先你要有自己的閱讀生活和愛好,獨立於孩子之外的閱讀生活,這才是真正地愛看書。

其次你在給孩子讀書的時候要讓自己舒服,不要讓自己特別痛苦。

我給孩子看書就把她摟過來,媽媽先用四川話給你讀一遍,來,你讀一遍,我聽你四川話標不標準。再讓爸爸讀一遍,再讓凱叔讀一遍,這就是我的方法。

你要讓自己爽,你陪伴孩子時心情舒暢才是做到了以人為本。如果你今天不爽,你把這一口惡氣硬壓了下去,明天又是如此,結果你就積怨在身,慢慢地你會覺得養一個小孩像背了一座山在身上。

其實親子閱讀明明就像一粒灰塵一樣可愛,一樣輕盈的,你非得把自己逼到這步田地。就是因為你沒有看見你自己,你要記住自己也需要被滋養,被照顧。

第二個原則:以關係為本

這個原則的目標就是夫妻關係要好,親子關係要好。關係好了小朋友啥都願意聽你的,關係好了你也不會用上述那些「邪教」來虧欠你的孩子。夫妻關係好了,先生開車回到家之後,不會在車庫裡面抽一根煙,呆半個小時之後才上樓;而那些像直升機一樣盤旋的老公也不會再繼續虧欠自己的老婆。

我們都把功利主義去除一點,因為一個家真的需要是一個溫暖的港灣,關係是擺在家庭首位的。千萬不要因為搞閱讀而破壞了家庭關係。

第三個原則:以長久的幸福為本

長久的幸福是什麼呢?就是終身熱愛讀書,我們要培養孩子和我們自己終身從書裡面獲得能量的能力。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你要明確閱讀在你家是一個長久的目標還是短期的?你讓孩子閱讀是為了讓他參加詩詞大會嗎?你和孩子的目標是背下來多少首唐詩嗎?……

我從小就是一個會背唐詩三百首的孩子呢,後來呢?全忘了,這種短期目標是否值得花那麼多心思和氣力去做,這個需要你自己衡量。

以上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三個原則。謝謝親愛的你看到這裡。


此文整理自三川玲直播「讓孩子愛讀還會寫的秘訣都在這裡」,編輯:雪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