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及獲獎作品(1961—2019)

品詩賞詞說文談史 發佈 2020-07-16T15:55:02+00:00

獲獎理由:「由於他作品中史詩般的力量——他籍著它在祖國的歷史中追尋主題,並描繪人的命運」。獲獎作品:《遠山淡影》、《長日將盡》、《浮世畫家》、《別讓我走》等。

1961年

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南斯拉夫小說家。

獲獎作品:《橋小姐》。

獲獎理由:「由於他作品中史詩般的力量——他籍著它在祖國的歷史中追尋主題,並描繪人的命運」。

1962年

約翰·斯坦貝克(1902~1968)美國作家。

獲獎作品:《人鼠之間》。

獲獎理由:「通過現實主義的、寓於想像的創作,表現出富於同情的幽默和對社會的敏感觀察」。

1963年

喬治·塞菲里斯(1900~1971)希臘詩人。

獲獎作品:《「畫眉鳥」號》。

獲獎理由:「他的卓越的抒情詩作,是對希臘文化的深刻感受的產物」。

1964年

讓·保爾·薩特(1905~1980)法國哲學家、作家。

獲獎作品:《蒼蠅》。

獲獎理由:「因為他那思想豐富、充滿自由氣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對我們時代發生了深遠影響」。

1965年

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1905~1984)蘇聯作家。

獲獎作品:《靜靜的頓河》。

獲獎理由:「由於這位作家在那部關於頓河流域農村之史詩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與藝術熱忱——他籍這兩者在那部小說里描繪了俄羅斯民族生活之某一歷史層面」。

1966年

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1888~1970)以色列作家。

獲獎作品:《行為之書》。

獲獎理由:「他的敘述技巧深刻而獨特,並從猶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題」。

奈莉·薩克斯(女)(1891~1970)瑞典詩人。

獲獎作品:《逃亡》。

獲獎理由:「因為她傑出的抒情與戲劇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闡述倆以色列的命運」。

1967年

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1899~1974)瓜地馬拉詩人、小說家。

獲獎作品:《玉米人》。

獲獎理由:「因為他的作品落實於自己的民族色彩和印第安傳統,而顯得鮮明生動」。

1968年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

獲獎作品:《雪國千隻鶴古都》。

獲獎理由:「由於他高超的敘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精神特質」。

1969年

薩繆爾·貝克特(1906~1989)法國作家。

獲獎作品:《等待戈多》。

獲獎理由:「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精神睏乏中得到振奮」。

1970年

亞歷山大·索忍尼辛(1918~2008)蘇聯作家。

獲獎作品:《癌病房》。

獲獎理由:「由於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他繼承了俄國文學不可或缺的傳統」。

1971年

巴勃魯·聶魯達(1904~1973)智利詩人。

獲獎作品:《情詩哀詩讚詩》。

獲獎理由:「詩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復甦了一個大陸的命運與夢想」。

1972年

亨利希·伯爾(1917~1985)德國作家。

獲獎作品:《女士及眾生相》。

獲獎理由:「為了表揚他的作品,這些作品兼具有對時代廣闊的透視和塑造人物的細膩技巧,並有助於德國文學的振興」。

1973年

派屈克·懷特(1912~1990)澳大利亞小說家、劇作家。

獲獎作品:《風暴眼》。

獲獎理由:「由於他史詩與心理敘述藝術,並將一個嶄新的大陸帶進文學中」。

1974年

埃溫特·詹森(1900~1976)瑞典作家。

獲獎作品:《烏洛夫的故事》。

獲獎理由:「以自由為目的,而致力於歷史的、現代的廣闊觀點之敘述藝術」。

哈里·埃德蒙·馬丁遜(1904~1978)瑞典詩人。

獲獎作品:《露珠里的世界》。

獲獎理由:「他的作品透過一滴露珠反映出整個世界」。

1975年

埃烏傑尼奧·蒙塔萊(1896~1981)義大利詩人。

獲獎作品:《生活之惡》。

獲獎理由:「由於他傑出的詩歌擁有偉大的藝術性,在不適合幻想的人生里,詮釋了人類的價值」。

1976年

索爾貝婁(1915~2005)美國作家。

獲獎作品:《赫索格》。

獲獎理由:「由於他的作品對人性的了解,以及對當代文化的敏銳透視」。

1977年

阿萊克桑德雷·梅洛(1898~1984)西班牙詩人。

獲獎作品:《天堂的影子》。

獲獎理由:「他的作品繼承了西班牙抒情詩的傳統和吸取了現在流派的風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當今社會中的狀況」。

1978年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04~1991)美國作家。

獲獎作品:《魔術師原野王》。

獲獎理由:「他的充滿激情的敘事藝術,這種既紮根于波蘭人的文化傳統,又反映了人類的普遍處境」。

1979年

奧德修斯·埃里蒂斯(1911~1996)希臘詩人。

獲獎作品:《英雄輓歌》。

獲獎理由:「他的詩,以希臘傳統為背景,用感覺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銳,描寫現在認為自由和創新而奮鬥」。

1980年

切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波蘭詩人。

獲獎作品:《拆散的筆記簿》。

獲獎理由:「不妥協的敏銳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衝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狀態」。

1981年

埃利亞斯·卡內蒂(1905~1994)英國德語作家。

獲獎作品:《迷茫》。

獲獎理由:「作品具有寬廣的視野、豐富的思想和藝術力量」。

1982年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8~)哥倫比亞記者、作家。

獲獎作品:《霍亂時期的愛情》。

獲獎理由:「由於其長篇小說以結構豐富的想像世界,其中糅混著魔幻於現實,反映出一整個大陸的生命矛盾」。

1983年

威廉·戈爾丁(1911~1994)英國作家。

獲獎作品:《蠅王》。

獲獎理由:「具有清晰的現實主義敘述技巧以及虛構故事的多樣性與普遍性,闡述了今日世界人類的狀況 」。

1984年

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1901~1986)捷克詩人。

獲獎作品:《紫羅蘭》。

獲獎理由:「他的詩富於獨創性、新穎、栩栩如生,表現了人的不屈不撓精神和多才多藝的渴求解放的形象」。

1985年

克洛德·西蒙(1913~2005)法國小說家。

獲獎作品:《弗蘭德公路農事詩》。

獲獎理由:「由於他善於把詩人和畫家的豐富想像與深刻的時間意識融為一體,對人類的生存狀況進行了深入的描寫」。

1986年

沃萊·索因卡(1934~)奈及利亞劇作家、詩人、小說家、評論家。

獲獎作品:《雄獅與寶石》。

獲獎理由:「他以廣博的文化視野創作了富有詩意的關於人生的戲劇」。

1987年

約瑟夫·布羅茨基(1940~1996)蘇裔美籍詩人。

獲獎作品:《從彼得堡到斯德哥爾摩》。

獲獎理由:「他的作品超越時空限制,無論在文學上或是敏感問題方面都充分顯示出他廣闊的思想及濃郁的詩意」。

1988年

納吉布·馬哈富茲(1911~2006)埃及作家。

獲獎作品:《街魂》。

獲獎理由:「他通過大量刻畫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現實主義,喚起人們樹立雄心—形成了全人類所欣賞的阿拉伯語言藝術」。

1989年

卡米洛·何塞·塞拉(1916~)西班牙小說家。

獲獎作品:《為亡靈彈奏》。

獲獎理由:「帶有濃郁情感的豐富而精簡的描寫,對人類弱點達到的令人難以企及的想像力」。

1990年

奧克塔維奧·帕斯(1914~1998)墨西哥詩人。

獲獎作品:《太陽石》。

獲獎理由:「他的作品充滿激情,視野開闊,滲透著感悟的智慧並體現了完美的人道主義」。

1991年

內丁·戈迪默(女)(1923~)南非作家。

獲獎作品:《七月的人民》。

獲獎理由:「以強烈而直接的筆觸,描寫周圍複雜的人際與社會關係,其史詩般壯麗的作品,對人類大有裨益」。

1992年

德里克·沃爾科特(1930~)聖露西亞詩人。

獲獎作品:《西印度群島》。

獲獎理由:「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啟發性和廣闊的歷史視野,是其獻身多種文化的結果」。

1993年

托尼·莫里森(女)(1931~)美國作家。

獲獎作品:《所羅門之歌》。

獲獎理由:「在小說中以豐富的想像力和富有詩意的表達方式使美國現實的一個極其重要方面充滿活力」。

1994年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小說家。

獲獎作品:《個人的體驗》。

獲獎理由:「通過詩意的想像力,創造出一個把現實與神話緊密凝縮在一起的想像世界,描繪現代的芸芸眾生相,給人們帶來了衝擊」。

1995年

希尼(1939~)愛爾蘭詩人。

獲獎作品:《在外過冬》。

獲獎理由:「由於其作品洋溢著抒情之美,包容著深邃的倫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現實歷史的奇蹟」。

1996年

希姆博爾斯卡(女)(1923~)波蘭詩人。

獲獎作品:《呼喚雪人》。

獲獎理由:「由於其在詩歌藝術中警辟精妙的反諷,挖掘出了人類一點一滴的現實生活背後歷史更迭與生物演化的深意」。

1997年

達里奧·福(1926~)義大利諷刺劇作家。

獲獎作品:《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

獲獎理由:「其在鞭笞權威,褒揚被蹂躪者可貴的人格品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與中世紀《弄臣》一書相媲美」。

1998年

若澤·薩拉馬戈(1922~2010)葡萄牙記者、作家。

獲獎作品:《修道院紀事》。

獲獎理由:「由於他那極富想像力、同情心和頗具反諷意味的作品,我們得以反覆重溫那一段難以捉摸的歷史」。

1999年

君特·格拉斯(1927~)德國作家。

獲獎作品:《鐵皮鼓》。

獲獎理由:「其嬉戲之中蘊含悲劇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類淡忘的歷史面目」。

2000年

高行健(1940~)法籍華人。劇作家、小說家。

獲獎作品:《靈山》。

獲獎理由:「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

2001年

維蘇奈保爾(1932~)印度裔英國作家。

獲獎作品:《神秘的按摩師》、《米格爾大街》、《大河灣》、《島上的旗幟》、《超越信仰》、《神秘的新來者》等 。

獲獎理由:「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是驅策我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

2002年

凱爾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

獲獎作品:《無形的命運》、《英國旗》、《船夫日記》、《慘敗》等。

獲獎理由:「表彰他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強大的野蠻強權時痛苦經歷的深刻刻畫以及他獨特的自傳體文學風格」。

2003年

庫切(1940~)南非作家。

獲獎作品:《恥》、《彼得堡的大師》等。

獲獎理由:「精準地刻畫了眾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

2004年

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1943~)奧地利女作家。

獲獎作品:《利莎的影子》、《鋼琴教師》等。

獲獎理由:「因為她的小說和戲劇具有音樂般的韻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滿激情的語言揭示了社會上的陳腐現象及其禁錮力的荒誕不經」。

2005年

哈羅德·品特(1930~),英國劇作家。

獲獎作品:《看房者》、《生日晚會》、《歸家》等。

獲獎理由:「他的戲劇發現了在日常廢話掩蓋下的驚心動魄之處並強行打開了壓抑者關閉的房間」。

2006年

奧罕·帕慕克(1952~),土耳其作家。

獲獎作品:《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紅》、《伊斯坦堡》等。

獲獎理由:「在追求他故鄉憂鬱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衝突和交錯的新象徵」。

2007年

多麗絲·萊辛(1919~),英國作家。

獲獎作品:《金色筆記》、《倖存者回憶錄》、《黑暗前的夏天》等。

獲獎理由:「她用懷疑、熱情、構想的力量來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經驗的史詩」。

2008年

讓-馬里·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1940~),法國作家。

獲獎作品:《戰爭》、《逃之書》、《墨西哥之夢》、《非洲人》、《訴訟筆錄》等。

獲獎理由:他是一位開拓新征途的作家, 富有詩一般的冒險經歷, 給人以感官的愉悅, 是一個在現存盛行文明以外探詢人性的探索者。

2009年

赫塔·米勒(1953~),德國作家。

獲獎作品:《河水奔流》、《行走界線》、《狐狸那時已是獵人》、《呼吸鞦韆》、《心獸》等。

獲獎理由:她的作品「兼具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一無所有、無所寄託者的境況」。

2010年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1936~),生於秘魯阿雷基帕,是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的作家及詩人。

獲獎作品:《綠房子》、《世界末日之戰》、《城市與狗》、《酒吧長談》、《誰是殺人犯》 等。

獲獎理由:「因為他對權力結構製圖學般的細膩描述和他對個人的抵制、反抗和挫敗形象的尖銳刻畫」。

2011年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1931~),瑞典詩人。

獲獎作品:《17首詩》、《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見黑暗》、《為生者和死者》、《悲哀貢多拉》等。

獲獎理由:「因為通過他那簡練、半透明的意象,讓我們對現實世界有嶄新的體驗」。

2012年

莫言(1955~),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獲獎作品:《紅高粱》、《酒國》、《豐乳肥臀》、《生死疲勞》、《蛙》等。

獲獎理由:「用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將民間故事、歷史事件與當代背景融為一體」。

2013年

艾麗斯·門羅(1931.07.10~),加拿大女作家。

獲獎作品:《逃離》、《快樂影子之舞》、《愛的進程》、《女孩和女人們的生活》等。

獲獎理由:「當代小說大師」。

2014年

派屈克·莫迪亞諾(1945年7月30日~),法國作家。

獲獎作品:《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青春咖啡館》、《地平線》、《星形廣場》等。

獲獎理由:「他喚醒了對最難以捕捉的人類命運的記憶和揭露了對人類生活的占領」。

2015年

斯韋特蘭娜·亞歷山德羅夫娜·阿列克謝耶維奇(1948年~),白俄羅斯作家。

獲獎作品:《車諾比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最後的見證:失去童年的孩子們》《戰爭的非女性面孔》、《最後一個證人》、《鋅制男孩》、《死亡的召喚》等。

獲獎理由:「她復調式的寫作為我們時代的苦難與勇氣築起了一座豐碑」。

2016年

鮑勃·迪倫(1941年5月24日~),美國搖滾樂、民謠男歌手、詞曲創作人、作家、演員、畫家。

獲獎作品:《答案在風中飄》、《時代在變》等。

獲獎理由:「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歌形式」。

2017年

石黑一雄(1954年11月8日~),日裔英籍作家。

獲獎作品:《遠山淡影》、《長日將盡》、《浮世畫家》、《別讓我走》等。

獲獎理由:「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發掘了隱藏在我們與世界聯繫的幻覺之下的深淵」。

2018年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1962年1月29日~),波蘭女作家、詩人、心理學家。

獲獎作品:《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雅各書》、《雲遊》等。

獲獎理由:「對於敘事的想像充滿百科全書式的熱情,象徵著一種跨界的生活形式」。

2019年

彼得·漢德克(1942年12月6日~),奧地利小說家、劇作家。

獲獎作品:《罵觀眾》、《無欲的悲歌》、《緩慢的歸鄉》等。

獲獎理由:「憑藉著具有語言學才能的有影響力的作品,探索了人類體驗的外延和特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