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日本人拍的紀錄片,被外交部點名表揚

有部電影凌辰 發佈 2020-07-15T15:01:52+00:00

最近,有部「老外拍中國」的紀錄片火了。影片導演竹內亮,是個定居南京的「非典型日本人」兼中國女婿,漢語流利接地氣,經常被人戲稱「假日本人」。

最近,有部「老外拍中國」的紀錄片火了。影片上線兩周以來,微博播放量超2000萬次,24萬點讚18萬轉發,榮登豆瓣口碑榜第一名。


就連咱們的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也發文點名表揚——《好久不見,武漢》。



沒錯,這部紀錄片的主角,是疫情過後的武漢。


影片導演竹內亮,是個定居南京的「非典型日本人」兼中國女婿,漢語流利接地氣,經常被人戲稱「假日本人」。



在此之前,竹內亮已經拍過不少有關中國的紀錄片。


比如《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系列,就是一部隨性的旅行紀錄片,沒有台本,攝影隨意,重在介紹住在海外的中國人和住在中國的日本人。



在今年疫情最嚴重的那幾個月,竹內亮還拍了一部短片《南京抗疫現場》,引發國外網友的一片關注。


作為一個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竹內亮在疫情期間也聽到了不少偏見聲音,那些片面的觀點讓他萌生了去武漢拍紀錄片的想法,想要把真實的武漢介紹給全世界。



經過半個月的籌備,導演在六月初來到了武漢。


正片的開場白令人印象深刻——我叫竹內亮,住在中國南京的日本人,馬上要出發去武漢。



與導演之前的作品一樣,這部《好久不見,武漢》以普通人為主角,通過導演的採訪和互動,將江城當下的點滴日常記錄下來。


這種方式,讓紀錄片極具生活氣息,也不可避免地帶上了導演的個人(吃貨)色彩。


眼看他一會兒收下採訪對象送的新鮮桃子,



一會兒跟著剛下夜班的護士去吃熱乾麵,



到了晚上,小龍蝦一上桌,導演的表情管理直接失控,笑成了一朵花……



總之,不管採訪誰,鏡頭裡永遠少不了武漢的美食,讓人差點以為這是一部有關武漢的美食遊記。



不過,這看似跑題的插曲,其實正說明了疫情前的武漢,是一個煙火氣十足的城市。


也正是在吃飯的放鬆狀態下,幾個被採訪的對象,將自己在疫情期間的所見所聞緩緩講述了出來。



比如導演採訪到的護士龔勝男,是眾多奔赴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之一。


雖然採訪時她剛下夜班,但還是活力十足地帶著導演去吃熱乾麵、騎單車、參觀黃鶴樓。


期間看到編導小姐姐滿頭是汗,龔勝男還會體貼地離開鏡頭遞去紙巾。



從她跟導演互動的這段就能看出來,這是一個性格活潑的白衣天使。


但在疫情期間,龔勝男的工作並不輕鬆,需要花大把心思去安撫病人的情緒。封城期間地鐵關閉,不會騎車的她實在沒辦法,愣是解鎖了這個技能。



從她的微博也能看出,這是一個擅長在逆境中自我打氣的樂觀姑娘。


她曾經因為迷茫想過辭職,但這次疫情反而讓她對工作、對自己都有了更深層的認識。



但這樣一個開朗的女孩,一聽到導演提起關於死亡的話題,就再也無法維持開心的表情,一秒落淚,要求中斷拍攝。


因為導演的問題,一下觸發了她在工作期間的悲傷記憶,出於對病患及其家屬的同理心,她無法再用笑容去面對。



片中還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被採訪對象,是同為醫護工作者的女孩莊園。



在導演募集故事的名單里,她是唯一一個家裡出現多名感染者的,她的外公、媽媽和姨媽先後感染,外公不幸因新冠肺炎去世。


關於應募參與紀錄片拍攝的原因,莊園直言就是為了去世的外公,怕自己有一天會忘了。



莊園回憶,外公病發後是被小貨車拉著去的醫院,但由於當時醫院床位短缺,無法收治,她的媽媽又用輪椅把外公推回了家……



說起那時候發生的事,莊園忍不住落淚。


她說疫情期間,很多武漢家庭就是這樣,在艱難和悲傷中度過,甚至還會產生一些消極的想法,大家只能強撐著走到現在。



這兩個採訪對象的故事,引得網友們在彈幕里連連心疼。但客觀來說,《好久不見,武漢》並不是一部對準創傷的電影。


導演的目的,是通過自己的眼睛,去向世界展現經歷過疫情磨難的武漢和武漢人,現在是什麼樣子。


片中,他先是帶著劇組跑去了華南海鮮市場外,替廣大國際友人問了有關蝙蝠的問題。



接著他去了一家醫療器械公司,參觀了製作防護服的工廠,還親自體驗醫護人員全副武裝起來是什麼感受,感嘆抗疫一線人員的辛勞與不易。



他還採訪了一位雷神山醫院建設者,想要探究10天建好一座大型醫院的秘密。



整體看下來,你會發現《好久不見,武漢》的目標觀眾其實不是廣大國內同胞,而是那些不了解中國疫情的外國人。


這部紀錄片,其實是導演幫國外網友解除疑惑、更新武漢動態的vlog,同時對那些滿口謊言的別有用心之人,做出一記有力的回應。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次拍攝有一個大致的行程計劃,但反倒是一個計劃之外的突發事件,讓這部紀錄片越發真實可信。


一天晚上,導演突然腹痛難忍,隨後被救護車送去了醫院。但由於急診人手不夠,導演在病床上等了許久才得到治療。



病情緩和下來後,導演連連感悟「我感受到了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其實並不是醫生不管,而是醫療資源實在太緊張了。



按照紀錄片的標準,這部《好久不見,武漢》距離上乘之作還有一段距離。


儘管導演在100多位應募者里,選取了10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為主角,但61分鐘的內容平均分給每個人的時間並沒有多少,導致很多段採訪內容都只停留在表面,更像是一部個人化的遊記。



但這並不妨礙這部紀錄片火遍國內外,因為片中的每個人物都是真實存在的,鏡頭記錄下的正是這些經歷過疫情浩劫的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外賣小哥說,我不怕因為是武漢人就被外國人歧視,但是我很介意。因為病毒和政治無關,叫「武漢病毒」對武漢人並不公平。



核酸檢測記錄41次、最終痊癒出院的武漢阿姨,直言自己不怕病毒,但卻介意往日和睦的鄰居,如今見到自己的避諱神情。



參與建設雷神山的小哥坦言,雖然自己的工廠沒有撐到最後,但錢賺多賺少是其次,生命最重要。



重新恢復游泳渡江運動的老人們,則更加珍惜失而復得的生活……



正是這些傷痛過後重頭再來的點滴瞬間,構成了這座城市的人情味。


在拍攝這部紀錄片之前,導演曾經被勸說「武漢太危險,你最好不要去」,紀錄片在各平台上線後,他也收到過各種鍵盤俠的留言。


但是不論別人說什麼,他始終堅持,只有親自去看過,才能知道真實的武漢是什麼樣,也只有通過更國際化的視角,外國人對於中國疫情的了解,才不會僅僅停留在二月份。


雖然影片有高下之分,但有關疫情的一切都有各自的溫度,都值得被真實地記錄下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