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極簡定律:管理者這6個認知誤區,將會影響組織能量

職場 發佈 2020-07-09T09:14:36+00:00

很多老闆都希望員工打了雞血一樣地幹活,積極主動、孜孜不倦,這種期望是可以理解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企業已經到了需要向管理要效益、比拼人均效能的新階段。

  • 文 / 薛冬霞,華夏基石管理諮詢集團高級合伙人、魯東大學教科院講師
  • 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


很多老闆都希望員工打了雞血一樣地幹活,積極主動、孜孜不倦,這種期望是可以理解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企業已經到了需要向管理要效益、比拼人均效能的新階段。但是另一方面,很多老闆對員工批評、苛責甚至辱罵,漠視員工的情緒感受、情感體驗,還停留在員工就是實現組織目標的工具的舊認知里。拿著舊地圖是找不到新大陸的。組織要生存、發展,需要關注員工的能量。

一、為什麼要關注員工能量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說人為什麼要吃飯?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它物體,而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人也是一個系統,要維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動:心跳、呼吸、聽覺、視覺神經信號的傳遞等,都需要消耗能量。消耗的能量,需要得以補充,如果一直不補充,人就會死亡。吃飯就是人們獲取能量的方式,進入體內的食物被各種酶分解轉化,成為身體所需要的能量。

不僅是人,其實宇宙中的一切都靠能量的轉變而運作。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就是對這一現象的極簡概括。

我們從小就知道人不吃飯會死,即使可能不明白背後的道理,所以沒有哪一位老闆不給員工飯吃。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人們的認知、信念、情緒、精神也蘊含能量,並且是極大的能量。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大衛・霍金斯博士通過三十多年的研究,提出了「能量層級」的概念。他認為一般人的能量在1到600的層級範圍,代表了人類中絕大部分人的心理體驗和能量場的強度。最高層級的開悟只有佛陀、甘地、特蕾莎修女這樣的聖人才能達到。

能量以200為分界線,大於200為正能量層級,小於200為負能量。在正能量層級,人會有安全感、積極主動、待人友善,充滿活力與好奇心。而在負能量層級,人就容易感到失落、怨恨、變得脆弱,生命缺乏活力和動力,也更容易受到環境影響。

一個人能量大小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所呈現的精氣神。生活中有的人會給人感覺精氣神很足,能量滿滿,而有些人,即使沒有軀體疾病,也表現得萎靡不振,這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能量所致。話說當年馬雲見孫正義,路演六分鐘,拿下2000萬美元的投資,不管這6分鐘,是江湖傳奇還是孫正義一貫的做事風格,如果馬雲沒有足夠的能量,沒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精彩呈現,拿到投資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人的能量是由內心的信念、情緒、渴望等方面決定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良好情緒帶來的能量提升,萬念俱灰之人表現得死氣沉沉就是失去生活信念,能量耗散後的結果。

人有自己相對穩定的能量層級。外在因素的變化會短暫影響一個人的能量變化,就像一個人滿滿負能量的人,可能會因為中了彩票能量提升,但是喜悅退去,他還是會回到他的負能量狀態。一個人的能量水平會在他相對穩定的能量層級上下波動。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能量。有些人就像能量的黑洞,一靠近他,人會覺得自己的能量被拉低,所以遠離負能量的人幾乎成為所有人的共識。而有些人則不同,像太陽,一靠近,覺得自己也被照耀、賦予能量。

高能量才能產生高績效。工作的背後是能量輸出,能量輸出的前提是員工有能量能夠輸出,就像「要讓馬兒跑,先讓馬兒吃草」一個道理。要實現高績效需要有高能量的供給,正如專業的運動員除了技術方面的精進和提升,還需要優化食譜。

二、組織中影響能量的認知誤區

在和一些老闆交流過程中,當筆者表達需要關注員工情緒,以保證員工們具有完成高績效的能量時,很多老闆往往覺得難以理解,反應道:「工作本來就是很辛苦的啊!」甚至有老闆說「什麼積極情緒?我們的員工就是上班如上墳!」

其實這些只是認知誤區而已,下面筆者梳理了影響員工能量的6個認知誤區。

誤區一,工作本身就是痛苦的。工作確實會給人們帶來責任、壓力甚至痛苦,但這是不是工作的全部呢?筆者曾在進行培訓時,做的一個小調查顯示:49.70%被調查者並不認為工作是反人性的,會讓人不快樂。在和學員的互動中,很多人表示總體上工作帶來的正向體驗大於負向體驗,比如個人成長、價值實現、與社會的連結。如果老闆認為在你的組織中員工認為工作是痛苦的,一定是自己的組織出了問題,它並非真相。

誤區二,員工只在乎錢。以上小調查的另外一個題目是「好的工作就是朝九晚五,活少錢多」,結果顯示62.43%的被調查者不認同這樣的觀點。

美國行為科學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因提出員工激勵的「雙因素理論」而名揚天下,他發現組織中有兩種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

保健因素:與工作的周圍事物有關,比如工資報酬、工作條件、福利待遇等方面。

如果保健因素得不到滿足,易使員工產生不滿情緒、消極怠工,甚至引起罷工等對抗行為;但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後,無論再如何進行改善也很難使員工感到滿意。

激勵因素:與工作內容有關,比如工作表現機會和工作帶來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對未來發展的期望、責任感等。這些因素如果員工感到滿意,能夠極大地激發員工工作的熱情,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隨著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步入職場,他們比以往任何代際的員工都更看重工作體驗感、個人價值、成就感。如果到了2020年,還認為員工只是經濟動物,就輸了。

誤區三,批評、懲罰會使人進步。在我接觸過的企業中,總體感覺懲罰、批評甚至辱罵遠遠多於認可、表揚,這也許和「棍棒底下出孝子」「忠言逆耳利於行」是一樣的邏輯,不過這些觀點缺乏科學驗證。倒是美國心理學家洛薩達提出組織和人際互動的「洛薩達線」,他認為組織和人際互動中包含支持,鼓勵、讚賞,乃至感謝等的正向評價和反對、批評、冷言冷語甚至諷刺打擊等的負向評價,兩者的比例大致為17:6,也就是約為3時,是分界線,大於3,人越積極向上,組織也會越發繁榮;反之,則容易消極低沉,失去活力。因此,要保證員工產生高績效,一句負向評價需要用三句正向評價來抵消。

誤區四,快樂是不夠努力的跡象。有研究表明,快樂與績效之間存在正向的互動關係。一方面,快樂有助於員工實現高績效,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者、幸福課設計者肖恩·埃科爾通過對全球48個國家、275 000人的數據分析發現快樂可以給組織與個人帶來巨大收益:組織生產力平均提高31%,企業的客戶滿意度平均提高12%,工作效率提高16%,工作投入程度高出32%,工作滿意度高出46%。另一方面,高績效會提升員工的成就感,從而讓員工更快樂,促進意識與行動的高度融合,產生更高績效。

誤區五,快樂是做事達到一定程度的結果。組織中很多人盼著新產品研發之後、市場占有率到達一定程度、公司上市之後,就可以快樂,所謂「先苦後甜」。這種想法就像「等我考上大學,我就可以快樂了;等我找到好工作,我就可以快樂了;等我成家了,我就可以快樂了;等孩子大了,我就可以快樂了……」最可能的結果是當你走到自己人生的盡頭時,依然沒有快樂。快樂不是存儲在商店中的產品,等有錢了就能買回來。它是一種能力,是在此刻就可以培養和擁有的能力。就像如果沒有好好練習寫字,不能指望有一隻新筆,就能寫出漂亮的字一樣。

誤區六,痛苦也有價值啊!很多天才不是有抑鬱氣質嗎?有很多人是遭受痛苦之後,獲得了驚人的成就,比如司馬遷、貝多芬等。也有很多企業家罹患心理方面的疾病,比如任正非就坦言自己曾經得過抑鬱症,很多次都想自殺,是在走投無路時,創辦華為。

痛苦有它的意義。比如痛苦會促使人思考,促進人成長,讓人們體驗到人生的另一面,更加珍惜所擁有的快樂和幸福。

雖然痛苦有其意義,但不意味著人們要追求痛苦。從人性來講,是趨利避害,也就是說追求快樂,避免痛苦的。人們追求快樂,是因為快樂能給人帶來愉悅的體驗,而愉悅的體驗對人的生存和發展有其價值,最基本的是能夠保持和提升能量,有能量的人比沒有能量的人在自然選擇中更有可能獲勝,從而延續自身。就像未被社會化的小孩,天生就喜歡甜,不喜歡苦道理是一樣的,這是人類在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

儘管人們追求快樂,但是快樂並不那麼容易得到,人生坎坷,必然會遇到困難與挫折,正所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痛苦也就在所難免。痛苦的價值來自人們對不可避免痛苦的超越,而不是對痛苦的刻意追求。

三、構建高能量組織

關注人的需求。我曾遇到一個企業,研發負責人與老闆是同學,創業十年,研發負責人越來越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公平的待遇,於是他在負責公司研發的同時,又在外面自己做一攤,接一些小單子。最後小公司還是沒有持續下去,他偷偷把公司的專利拿去私下轉讓。

這世界的法則很簡單,如果老闆不為員工著想,員工會為自己著想的。稻盛和夫說:所有的企業經營問題,最後都是人心的問題。

過去三四十年,中國企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是借鑑西方企業管理的理念與方法,關注組織架構、管理制度、流程方法的構建,這些方面是有價值的,幫助中國企業實現了從野蠻到規範的邁進。但當中國企業邁向2.0 ,勞資關係的博弈從買方市場變為賣方市場的時候,如果還繼續漠視人的需求,將很難在競爭中持續取勝。道理很簡單,在所有的生產要素中,只有勞動能夠實現增值,你可以僱傭一個人,但只有這個人本身能決定自己為組織貢獻20%還是120%的努力。

明晰組織的使命、願景。人什麼時候是最有能量的,有很多因素,但為了目標而奮鬥一定是其中之一。在蕭伯納寫的《人與超人》中,充分描述了人在追求目標過程釋放自身所帶來的能量。

人生最大的樂趣莫過於能夠為了一個你認為重大的目標而努力,成為大自然的一支力量,而非整日裡為了一己之私的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小事而怨天尤人,只恨這世界未能傾盡一切來討你喜歡。

當我死去的時候,我希望自己已經鞠躬盡瘁,傾盡所能,因為我做得越努力,就活得越久。我因這生命本身而歡欣喜悅。在我看來,生命並非是什麼「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暫時由我掌握的輝煌燦爛的火炬,再將它交與後來者之前,我要讓它發出儘可能多的光芒。

在我過往管理諮詢的訪談中,很多員工表示其實自己是不怕苦,不怕累的,但最消耗人的是:很多事做了半天,然後就沒有然後,或者員工不知道為何要做。

當人明白自己為何奮鬥,就能激發無限能量,對組織而言,同樣如此。只有明晰組織使命願景,才能激發人。

增強人與人的連結:人從本質上來講,是社會動物,需要相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人們對社會關係的需要,如同對陽光、空氣與水的需要一樣。有研究表明,在職場,對人造成最大困惑的是人際關係的不順暢,如果人們有良好的社會關係,能量將會成倍增加。社會關係與快樂的相關係數達0.7,一般來說,只要達到0.3就是顯著相關。每一次積極的社會連結,都有助於帶來身心愉悅,產生高績效。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儘管現在有了很多的線上工具,比如釘釘、QQ、微信等,這些工具的廣泛使用,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們的信息超載和負擔,我曾聽過很多人抱怨這些工具的運用,導致工作對生活的無邊界入侵,疫情更可能加劇了這一趨勢。但我們今天講的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並非指的是這些工具的廣泛運用,而是建議領導者和管理者們走出辦公室,把每位員工看作是鮮活的生命個體,與員工當面交流,聆聽他們的心聲、給與反饋與認可。

案例:

疫情期間,與我交集最多的快餐店肯德基。當孩子要上網課,先生要召開視頻會議的時候,就去肯德基,它成為我在疫情期間的第二辦公地點。

在這裡,點餐或者不點餐,都可以安靜地坐上一個上午或一個下午,沒有人過來「提醒」你要點餐,沒有人露出嫌棄的眼神,更沒有人會催趕。

在疫情最緊張的二、三月份,一大早能看到有些人身旁放著大大的行李箱,趴在桌子上睡覺,也許肯德基是他們在這個城市最後的落腳點。

我疑惑難道肯德基的員工不擔心新冠病毒嗎?這些人可是天南地北的。相比我曾去一家超市,他們六點半下班,我是不到六點二十到,結果被超市工作人員好心「勸退」,說:你們明天再來吧,我們要下班了,我們都提心弔膽了一天了。言語中滿滿的緊張與恐懼。

但在這裡能感受到員工們的淡定、從容,最近看了劉潤老師的一篇對百勝集團(肯德基屬旗下快餐之一,還有必勝客,小肥羊,黃記煌,都是她家的)掌門人Joey的訪談,明白了其中緣由。

她提到的幾點,讓我印象深刻,也許會給大家些許啟示:

1.從瑞士回來,1月23日,武漢封城,Joey正在瑞士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她聽到消息,立刻訂機票飛回中國。「當災難發生的時候,你必須在前線」。Joey說。也只有在前線,你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否則很難打仗。

2.員工是百勝的生命力所在。我們的炸雞是標準化的,薯條是標準化的,冰激凌是標準化的。唯一不能標準化的,是人心。他們想的東西,不是公司的戰略,不是未來的願景。他們的問題都很具體。首先要讓他們開心、自豪。客戶當然很重要。但是當員工被照顧好了,客戶就會被照顧好了。

3.只有滿意的員工,才能創造滿意的客戶。把員工和顧客服務好了,股東的回報自然來了。

4.我一直要求我的同事,看看是不是能邀請國際大牌的設計師,給員工設計制服。比如我們之前和Anna Sui合作,把員工送去紐約,為他們度身定製了制服。現在的小朋友,穿著大牌設計的制服來上班,會是什麼心情?

從中感受到他們對人的關懷、人心的關懷,情緒的關懷,根據能量守恆,員工只有獲得組織關懷,有了輸入,才能給與客戶善意,才會有輸出。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儘管這裡沒有強制消費,疫情期間,我在肯德基充卡四次,消費量可以抵得上過去至少三年的總和。

四、塑造高能量的個人

冥想:這裡的冥想與宗教無關,更多的是一種讓人們暫停紛擾的思緒,感受當下的技術。有研究表明:大腦平均有將近47%的時間是迷失在各種思緒中,消耗大量的能量憂慮未來,影響人們對幸福的體驗。

冥想被稱為大腦的體操。冥想會增加代表快樂情緒的左前額葉的活動性,減少代表負面情緒的右前額葉的活動性,增加腦血流量,促使人們放鬆身心,補充能量。

記錄美好日記。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快樂與痛苦相隨,順心與失意並存,但問題是你關注了生活中的哪個面,人會放大自己所關注的,並最終影響自己的情緒和能量。

美好日記是有意識地去記錄與回憶每天在你的工作、生活中發生的美好事件,可以是吃過的一頓美味、孩子的一個擁抱、同事的一個幫助,任何能引起愉悅情緒體驗的事件都可以。堅持記錄,大腦就會被開心與美好占據,而不給煩惱和沮喪留有餘地,能量自然會有所提升。

培養積極心態: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了ABC理論,A是指個體遇到的主要事實、行為、事件;B即個體對A的信念、觀點;C指事件造成的情緒結果。我們的情緒反應C是由B(我們的信念)直接決定的。可是許多人只注意A與C的關係,而忽略了其實C是通過B起作用的。簡單來說,就是真正影響情緒和能量的,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如何看待所發生的。就像同樣失去工作,有的人會認為自己是命運不濟而怨天尤人,失落頹廢,而有的人會把它視為自己重新思考、定位自己人生的機會。培養自己的積極心態,就不容易被一些小事耗散能量。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方法,限於篇幅,就此打住。讀者們可自行學習、了解、踐行。

作家王蒙說:「人生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時間段,是一次能量釋放的過程。」不管是組織還是個人,都應該成為他人或者自己能量的補給者,讓生命釋放得更持久、更絢麗,溫暖他人,照亮世界。

—————————

華夏基石e洞察(微信號ID:chnstonewx):由我國人力資源管理泰斗、諮詢業開拓者、《華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的彭劍鋒教授領銜,資深媒體人及企業文化諮詢專家宋勁松先生聯合創辦,我們努力提供最具原創性、思想性和實踐意義的管理文章,是中國頂尖管理智庫平台和原創中國管理思想策源地。權威、理性、睿見,高級管理者必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