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養成好習慣 寶寶牙齒更健康

中國吉林網 發佈 2020-06-18T06:40:42+00:00

在這個過程中,宿主也是重要因素,有遺傳因素,就像牙齒有沒有抵抗力,還有唾液因素,唾液比較粘稠就不是特別好,如果唾液流量大、流速快,就起到了緩衝。

牙齒健康關乎孩子一生的健康。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口腔健康呢?不同年齡段的寶寶該如何刷牙?……本報特邀吉林大學口腔醫院兒童口腔科副主任醫師李毅,做客城市晚報直播間為大家上了一堂乾貨滿滿的「0-12歲寶寶護齒必修課」。

齲病是細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我們都知道,人有兩副牙齒,乳牙和恆牙。但你知道牙齒的不同階段嗎?李毅表示,從6個月(乳牙開始萌出)到6歲(乳牙全部萌出恆牙還未萌出)是乳牙列階段,6歲(第一顆六齡齒萌出或下前牙萌出)到12歲(恆牙完全萌出)是混合牙列階段,12歲以後乳牙完全脫落進入恆牙列階段。「齲齒在孩童時期發病率要遠高於成人。」

細菌是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已經明確的有變形鏈球菌、乳酸桿菌和放線菌屬。其次是食物因素,主要是蔗糖,糖類或者碳水化合物在細菌的作用下產酸,產生酸以後造成的牙齒脫鈣,經過一系列的演變,變得越來越嚴重,導致齲齒形成齲洞。在這個過程中,宿主也是重要因素,有遺傳因素,就像牙齒有沒有抵抗力,還有唾液因素,唾液比較粘稠就不是特別好,如果唾液流量大、流速快,就起到了緩衝。最後一個是時間因素,不是一得就馬上形成齲病了。在一段時間內,如果採取合理措施,可以再礦化、緩和、恢復,這對我們來說是有利的因素。

少吃糖和鹽牙齒更健康

目前,認為齲齒是一種可預防的疾病。在北歐一些國家通過家庭預防(主要是刷牙的宣傳,還有氟製劑的應用)和社會預防,已經明顯減少了齲病的發生。

「變形鏈球菌是齲病主要致病菌。有研究證明,母親的變形鏈球菌的高致病菌株可以傳染到嬰兒。」李毅表示,齲病現已被定義為可傳播的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傳播性。另外,不要吃高糖、高鈉飲食。大家都知道少吃糖對牙齒好,也知道高鹽飲食對心臟病、高血壓有不良作用,「現在已經證明了,含高鈉的飲食可以促進含糖飲食的攝入量,對齲病也是不利的!」

家庭的知識接受程度也對齲病發病有影響。「接受齲病宣傳知識與齲病產生是正相關。」及時治療對齲病發生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減少致齲微生物數量以治療口腔感染,建立有利的口腔環境以促進牙體組織再礦化,會使齲病過程終止。

另外,口腔內矯治器及修復體邊緣是齲病高發區。「帶矯治器的孩子齲齒髮病率更高,這也是比較可惜的。」臨床上,我們看到許多孩子有滿口的齲病,僅修復一顆牙齒,沒有治療其他牙齒,這時修復體邊緣很容易就形成齲病繼發區,這也是小孩齲病反覆發作的原因。「經常有患者說,有的人重來不刷牙牙齒也不壞,這就跟遺傳因素有關。」但遺傳因素有多重要,現在並沒有結論,因為它往往會被家庭的飲食習慣和衛生習慣所掩蓋。

兒童齲齒後果很嚴重

兒童齲齒危害性比成人更大。牙齒缺損涉及到多個乳磨牙時,可以降低咀嚼功能;恆牙就在乳牙的下面,如果乳牙發生根尖周炎嚴重了就會影響繼承恆牙牙胚,造成其釉質發育及正常萌出障礙;乳牙因齲早失,造成牙間隙縮小,因間隙不足發生位置異常;齲洞內食物殘渣滯留,細菌聚集,使口腔衛生惡化,影響恆牙發生齲壞;乳牙齲壞破損的牙冠易損傷局部的口腔黏膜組織;孩子一側牙壞了就會偏側咀嚼,會造成面部外形改變影響美觀;特別是前牙大面積齲壞,會影響發音,進而對孩子心理產生影響。「我們經常會接到綜合醫院腎病科和關節病科轉過來的孩子,讓把牙治好後再做其他治療。可見齲病引起根尖周炎,還是腎炎、心肌炎和關節炎的誘發因素。」

乳牙對於牙齒、頜骨以及肌肉的發育至關重要,乳牙不僅僅是用來咀嚼食物的,每個乳牙都對相應的恆牙起引導作用。如果乳牙過早缺失,恆牙沒有了乳牙的引導,會發生移動或錯誤地萌出。「乳牙缺失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做間隙保持器,保持早失牙齒在牙列中的近遠中和垂直的間隙,保持繼承恆牙的正常萌出。」

保護牙齒先學會正確刷牙

刷牙是保護牙齒最好的手段。牙菌斑的清除,一個是用刷牙來進行機械清除,另一個就是用漱口液或其他產品化學清除。「氟化物的應用已經被證明對預防齲齒比較有用。」

牙齒還沒有萌出時,家長就可以為孩子清潔牙齒了。孩子在4個月的時候,家長將紗布纏到手上,蘸些生理鹽水為孩子清潔口腔黏膜。這樣做不僅可以清潔口腔,按摩牙齦,還能幫助孩子養成刷牙的習慣,預防變形鏈球菌的母嬰傳播。乳牙萌出後,就要用紗布蘸生理鹽水仔細清潔牙冠。孩子再大一些就可以用指套牙刷,用一些牙膏清潔了。這樣堅持下去,到孩子3歲左右已經養成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的好習慣了。「含氟牙膏最好在3歲以後使用,但要注意含氟牙膏量一定要少,以免氟中毒。」

孩子1歲左右,家長就應該帶他去接受牙醫的口腔預防指導。「從小適應口腔診所的環境,對孩子以後治療牙齒大有助益。」建議4歲左右在家長的幫助下開始配合使用牙線,8歲左右孩子就可以自己掌握牙線的使用了。

/城市晚報全媒體記者 朴松蓮 報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