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節總述論

草根練劍 發佈 2020-06-20T11:55:03+00:00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太陽運行至黃經90°時為夏至交接點,一般在公曆6月21-22日交節。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太陽運行至黃經90°時為夏至交接點,一般在公曆6月21-22日交節。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對於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古時民間「四時八節」中的一個節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此外,民間還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補」等習俗。

中文名夏至外文名Summer solstice別 名夏節、夏至節代表寓意炎熱的夏天來臨氣候特點暴雨、梅雨天氣,高溫,潮濕季 節夏季時 間每年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太陽位置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前一節氣芒種後一節氣小暑風俗活動祭神祀祖、消夏避伏風俗食物麥粽、夏至餅農事活動蓄伏前雨水養 生多吃苦味食物,調養精神三 侯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屬 性二十四節氣的五月中氣

目錄

  1. 1 節氣特點
  2. 2 氣候狀況
  3. ▪ 對流天氣
  4. ▪ 高溫天氣
  5. 3 自然節氣
  1. ▪ 淵源
  2. 4 風俗活動
  3. 5 節令養生
  4. 6 相關文化
  1. ▪ 詩詞
  2. ▪ 諺語
  3. ▪ 夏九九歌
  4. ▪ 日期計算

節氣特點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個節氣。「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指午,為夏至。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採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當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為夏至點。從黃道平面看來,太陽位於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的背景上。夏至是一年裡太陽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陽北行的極致,北半球日照時間最長的一天,也是白晝時間超過黑夜時間最多的一天。但各地的晝長時間從北到南呈遞減趨勢。這是地球自轉軸傾斜造成的晝長夜短效應,越接近兩級越明顯的緣故。夏至日那天,整個地球上除南極點和南極圈內的極夜地區外,所有地點的日出方向都是從東北方開始的,在西北方落下。夏至是一年裡太陽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陽北行的極致,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夏至日過後,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也開始逐日降低。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自西向東穿過我國雲南、廣西、廣東、台灣四省區,這四省區是我國境域內太陽在天空位置最當中的地區,日影最短、白天最長、黑夜最短,即如古人所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同時,對於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在當地屬最高的一天。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隆冬。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位於地平線之上,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晝範圍最廣的一天。

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北緯23°26')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減短。對於北回歸線(北緯23°26')及其以北的地區,夏至日過後,正午太陽高度也開始逐日降低。夏季是北半球日照最長的季節,在北極圈會出現極晝,太陽終日不落。在7月1~3日,地球會運動到公轉軌道的最遠點。夏至是太陽在天空位置最高的一天,在民間有「夏至一陰生」的說法。其實嚴格來講,「節氣」反映的是季節、物候、氣候變化規律,而「陰陽五行」即屬於「干支」範疇,「陰陽」的消長,是以「干支」為推算依據。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屬陽,夏至這天陽盛無疑,但不一定是午月之中陽氣最盛的一天,具體哪天陽氣最盛依據干支推算。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大約在公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立秋前後),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

氣候狀況

對流天氣

暴雨天氣:多數情況,「夏至」期間,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頻頻出現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應注意加強防汛工作。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

江淮梅雨: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濕,冷、暖空氣團在這裡交匯,並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在這樣的天氣下,器物容易發霉,人體也覺得不舒服,一些蚊蟲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腸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這時要注意飲用水的衛生,儘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傳染病發生和傳播。

高溫天氣

夏至過後,雖然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對於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也開始逐日降低,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夏至這天雖然日照時間最長,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

自然節氣

淵源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年)中時候、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節令。在歷史發展中廿四節氣被列入農曆,成為農曆的一個重要部分。廿四個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

《易·繫辭》:寒暑相推而歲成。古人認為十二月為宇宙運轉的規律法則,如《文子·自然》:「十二月運行,周而復始。」 意思是天地轉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環。每一歲周期斗柄旋轉依次指向「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十二月建是依據二十四節氣而來的節氣月,配數字與十二地支,十二月建分別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廿四個節氣中的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別為干支歷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的起始。

上古時代確立節氣依據「斗轉星移」(斗柄指向),現行確立節氣依據「太陽周年視運動」(黃經度數);兩種確立方法雖然不同,其實造成斗轉星移的原因則是地球繞太陽公轉,因此兩種方法的交節時間基本相符。

風俗活動

夏至時值農作物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如古籍中所講:「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漢《周禮·春官》有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消夏避伏: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

夏至還有吃麵的習俗。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因此江南一帶很多地區的人們把夏至吃麵當成了很重要的習俗。夏至代表著炎熱夏天的到來,人們的飲食也要有改變,以熱量低、便於製作的食品為主要食物。麵條常常就是家庭首選,所以夏至面也叫「入伏面」。還有就是因為夏至的麵條基本上是用新麥磨成的新麵粉,新鮮麵粉里的營養成分較高,口感較好。

節令養生

夏季陽氣盛於外。夏至過後,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所以,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泄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勿過咸、過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

俗話說:「飯不香,吃生薑」、「冬吃蘿蔔,夏吃薑」、「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都是對生薑所具有的營養價值和醫療作用所做的精闢的概括。夏季暑熱,多數人食欲不振,而生薑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對於防暑度夏有一定益處。另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的說法。夏季萬物生長,陽極陰生,心旺腎衰,因此,適量進補對男子性功能的保護和提升還是很有好處的。

夏至後,氣溫逐漸升高,人體出汗量也會隨之增加,因此人體需水量大。對此,還可以在飲食上加以調節,如喝些綠豆湯、淡鹽水等。需注意的是,綠豆湯不要多喝,更不能當水喝。屬於寒涼體質和體質虛弱之人也不適宜飲用綠豆湯。

以上是從飲食上注意養生保健,而在精神上也要注意調養。夏屬火,對應五臟之心。因此,夏至後重在養心。夏日炎炎,往往讓人心煩意亂,而煩則更熱,可影響人體的功能活動,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響。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因此,要善於調節,多靜坐,排除心中雜念。

相關文化

詩詞

《夏至日作》唐朝·權德輿

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

《夏至》(宋)范成大

石鼎聲中朝暮,紙窗影下寒溫。

逾年不與廟祭,敢雲孝子慈孫。

《夏至》長卿

夜半驚嵐偃旗旌,朝聞遠鴉方初醒。

狸奴幾下偷翻書,何時聽得螗蜩鳴?

《夏至避暑北池》唐代·韋應物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高居念田裡,苦熱安可當。

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於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夏至》宋朝·張耒

長養功已極,大運忽雲遷。人間漫未知,微陰生九原。

殺生忽更柄,寒暑將成年。崔巍干雲樹,安得保芳鮮。

幾微物所忽,漸進理必然。韙哉觀化子,默坐付忘言。

《竹枝詞》唐朝·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夏至過東市二絕》宋·洪咨夔

(一)

插遍秧疇雨恰晴,牧兒頂踵是昇平。

禿穿犢鼻迎風去,橫坐牛腰趁草行。

(二)

漲落平溪水見沙,綠陰兩岸市人家。

晚風來去吹香遠,蔌蔌冬青幾樹花。

《夏至後得雨》宋·蘇轍

天惟不窮人,寒甚雨輒至。

麥乾春澤匝,禾槁夏雷墜。

一年失二雨,廩實真不繼。

我窮本人窮,得飽天所畀。

奪祿十五年,有田潁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獲中自愧。

余功治室廬,棄積沾狗彘。

久養無用身,未識彼天意。

《永遇樂·夏至》宋·史浩

符籙玉搔頭,艾虎青絲鬢。

一曲清歌倒酒蓮,尚有香蒲暈。

角簟碧紗廚,揮扇消煩悶。

唯有先生心地涼,不怕炎曦近。

諺語

夏至東風搖,麥子水裡撈

夏至東南風,平地把船撐

冬至始打霜,夏至干長江

冬至江南風短,夏至天氣旱

夏至東風搖,麥子坐水牢

初頭夏至十頭割,十頭夏至兩頭割,兩頭夏至騎拉著割

夏至狗無處走

夏至有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夏至食個荔,一年都無弊

芒種栽秧日管日,夏至栽秧時管時

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鋤一遍,賽過水澆園

日長長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夏至風從西邊起,瓜菜園中受熬煎

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夏九九歌

中國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傳較廣,它是以冬至逢壬那天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節。

夏至也有九九歌,如宋人周遵道的《豹隱紀談》中就載有一首《夏至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爭向街頭宿;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入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被單添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至第四個庚日的十天為初伏,第四個庚日至立秋後初庚的十天為中伏,立秋後初庚起的十天為末伏,這首歌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入伏後從炎炎酷暑到逐漸秋涼的天氣變化。而下面這個《夏至九九歌》似乎更明白:
  夏至入頭九,冬扇握在手;二九一十/\,脫冠首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渾身汗濕透;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半夜尋被子;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

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中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