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 (四)

草根練劍 發佈 2020-06-20T19:46:37+00:00

後因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由於八旗長期由政府供養,遊手好閒,不習武事,逐漸喪失了戰鬥力,在鎮壓太平軍時屢敗,於是各地地主團練武裝迅速發展,曾國藩的湘軍便應運而生。




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條約;名稱;時間;國家;內容;

尼布楚條約1689年中俄劃定中俄東段邊界;

布連斯奇條約1727年中俄劃定中俄中段邊界;

恰克圖條約1728年中俄劃定中俄中段邊界;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1909年中日,日代韓明確中國對間島(吉林延邊)的領土主權,中韓以圖們江為界;

近代清政府與西方國家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一覽;條約;名稱;中方簽約人;失地賠款;時間;

中英廣州和約;余保純;—六百七十萬兩。

1841年5月27日中英南京條約(舊稱江寧條約)耆英,伊里布香港島二千一百萬圓。

1842年8月29日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耆英—六百七十萬兩。

1843年7月22日中美五口通商章程耆英。

1844年7月3日中英虎門條約耆英。1844年10月24日中法黃埔條約耆英。

1844年10月24日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麟桂。

上海租界—1854年7月5日中俄璦琿條約;奕山;60萬平方公里(黑龍江以北)。

1858年5月28日中俄天津條約桂良,花沙納。

1858年6月13日中美天津條約桂良,花沙納。

1858年6月18日中英天津條約桂良,花沙納—四百萬兩。

1858年6月26日中法天津條約桂良,花沙納—二百萬兩。

1858年6月27日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桂良。

1858年11月8日中英北京條約;奕欣;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一千叄百萬兩。

1860年10月24日中法北京條約;奕欣;八百萬兩。

1860年10月25日中俄北京條約;奕欣;40萬平方公里(烏蘇里江以東,含庫頁島)。

1860年11月4日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明誼;44萬平方公里(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

1864年10月7日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蒲安臣。

1868年7月28日中日修好條規;李鴻章。

1871年8月13日中日北京專條;奕欣;五十萬兩。

1874年10月31日中英煙臺條約;李鴻章;—二十萬兩。

1876年9月13日中俄伊犁條約;曾紀澤;7萬平方公里,九百萬盧布。

1881年2月24日中法會議簡明條款;李鴻章。

1884年11月5日中日天津條約李鴻章。

1885年4月18日中法簽訂越南條約;李鴻章。

1885年6月9日中英煙臺條約;續增條約桂良。

1885年6月9日中葡北京條約;奕劻。

1887年12月1日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升泰。

1890年3月17日中美華工條約楊儒。

1894年3月7日中日馬關條約;李鴻章;3.6萬平方公里(台灣及澎湖列島)二億兩。

1895年4月7日中日遼南條約;李鴻章;贖回遼東半島三千萬兩。

1895年11月8日中俄密約;李鴻章。

1896年6月3日中德膠澳租借條約;李鴻章。

1896年6月3日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李鴻章;新界(租借九十九年)。

1898年6月9日八國聯軍辛丑條約;李鴻章;—十億兩,實際賠付約60%。

1901年9月7日中英續訂藏印條約;唐紹儀。

1904年7月9日中日滿州善後條約;又稱《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及附約》;奕劻瞿鴻禨袁世凱。

1905年12月22日中俄滿洲里界約;宋小濂;1400平方公里(額爾古納河北部)。

軍事

八旗軍

清前期清軍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二種。八旗制是努爾哈赤在女真牛錄製的基礎上創立的一種兵民合一的制度。八旗又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旗設都統(固山額真),由中央八朴詡統衙門掌握,地方督撫無權徵調。政治權力集中於王公貴族,重大決策由貴族共同討論決定,是為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後皇太極於天聰五年(1631年)仿明朝制度設立六部,試圖逐漸削弱滿洲貴族權力。皇帝試圖實行中央集權的努力主要集中於清朝前期。

順治七年(1650年),順治帝對八旗制度進行改革,由自己親自掌握正黃、鑲黃、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變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時加強上三旗的實力,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有所削弱。

經濟上由於把關外落後的奴隸制帶入中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逃人等惡政,強抓人作奴隸,以供八旗子弟白白吃餉,他們常年寄生蟲般的生活造成了清朝武力的退步,也使清朝越來越依靠漢軍。[98]

綠營和團練

綠營兵,主要是清軍入關後收編的明朝降軍和各省改編的隊伍,用綠色軍旗,故稱綠旗兵或綠營兵。兵種有馬兵、步兵和水師。在各省者,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所統轄。

清中葉以後,又有漢族地主自募自練的團練鄉勇。後因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由於八旗長期由政府供養,遊手好閒,不習武事,逐漸喪失了戰鬥力,在鎮壓太平軍時屢敗,於是各地地主團練武裝迅速發展,曾國藩的湘軍便應運而生。還有李鴻章組織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等,這些地主團練武裝後改編為練軍與防軍。光緒中葉後,因甲午戰爭慘敗,防、練軍均又改為次要的巡防隊,由袁世凱編練新軍,作為主要國防力量。

清末新軍

清末新政時,袁世凱在華北組建新建陸軍(即北洋軍),張之洞在南方組建自強軍。[101] 到清滅亡前夕,其陸軍可以號稱100萬,但大概只有60萬戰鬥人員,其中只有17.5萬人是現代化的正規軍。並非所有新軍均效忠清廷,部分暗中支持革命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