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為什麼一意孤行非要發展核武器?

溫哥華的魚 發佈 2020-06-30T20:33:50+00:00

地球村這個江湖上有五個最大的大佬,雖然如今其中的三個都已經家道敗落,常規力量和鼎盛時期比簡直慘不忍睹,但是他們仍然被公認為大佬,因為他們手中有個我有你無的大招:核武器。

地球村這個江湖上有五個最大的大佬,雖然如今其中的三個都已經家道敗落,常規力量和鼎盛時期比簡直慘不忍睹,但是他們仍然被公認為大佬,因為他們手中有個我有你無的大招:核武器。


美、中、法、英、俄各自現役最新型號的彈道飛彈核潛艇。英法如今已經放棄了三位一體的核威懾力量,僅保留海基洲際彈道飛彈

五大佬自己組了個核俱樂部,還聯合各國簽了個核不擴散條約,它是這樣規定的:「截止1967年1月1日已製造並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的國家,允許保留核武器。」

1967年1月1日這條deadline一划,世界上就只有五大佬自己可以名正言順地擁核了,其它人都不許玩。聯合國的小弟們見大佬這麼橫都乖乖地簽了,只有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南蘇丹四國未曾簽約,朝鮮於1985年加入,2003年退出。這幾個另類除了南蘇丹(誕生得太晚,還在嬰兒期)外都在實際上擁核,但就是得不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只能在家偷著玩。

一貫固執自大的朝鮮可不願意受這個框框的約束,它要追求完整的有核國家地位,以便和美國平起平坐地談判,換取國家安全保證。

金正恩也知道手裡的常規武器實在是太老舊了,光靠人民軍的鋼鐵意志是扛不住現代化立體火力打擊的。欺負一下隔壁有錢的親戚還可以,對美國只能望洋興嘆了,毫無還手之力。雖然多年來在擁核、棄核的問題上不斷反覆,將眾多大佬玩弄於股掌之間,但為了自保只有真正研發出核武器才能改變軍事上的劣勢。


類似於二戰布倫式的輕機槍如今仍是朝鮮陸軍的主力,大概只有印度可以有得一拼了。

那些曾經試圖打擦邊球擁核,最後因為各種原因放棄的國家,比如利比亞、伊拉克、南非,所擁有的常規武器比朝鮮先進得多,但最後的下場都非常慘,不是四分五裂就是泯然眾人。

沒有核彈的朝鮮就是個山窮水惡、無人問津的莞爾小邦;核彈在握的朝鮮則可以攪動世界,於強敵環伺的重壓下騰挪出自己的生存空間,連美國也得忌憚三份,屈身談判,這就是朝鮮擁核的邏輯。

於是朝鮮不顧全世界的譴責和制裁,先後進行了六次核試驗。今年9月份的最新一次試驗,朝鮮方面宣稱是氫彈,而中、美等多方根據地震波分析當量應在12萬-16萬噸之間,只可能是增強型原子彈,不過已經達到廣島原子彈威力的十倍左右,具有實戰意義。


光有核彈頭還不夠,得把它送到敵人頭頂上敵人才會怕啊,否則只能在自己的地盤裡製造零深度人工地震。所以朝鮮要一邊核試驗,一邊快馬加鞭發展彈道飛彈投射工具。



【 朝鮮的矛 】

朝鮮研製彈道飛彈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多年來不斷地推陳出新,往往一個型號失敗了不是繼續改進,而是跳過去直接研製下一個更大更遠的型號,就像舉重比賽一個重量試舉失敗後不再試舉,賭一把直接要下一個重量一樣。

這就導致朝鮮的飛彈種類繁多,主要型號見下圖: ②火星-6:射程500公里,③增程型飛毛腿:800公里,⑥勞動:1500公里,⑦火星-10(舞水端):4000公里,⑧火星-12:4500公里,⑨火星-13:8000公里。其中火星-10六次發射僅一次成功,火星-13多次在閱兵中露面,但從未試射過,展示的疑似只是空殼模型。這兩型都被認為研發不成功,已被放棄。


美國兩大智庫之一的CSIS「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表的朝鮮彈道飛彈數據,所預測射程偏大,有誇大之嫌

手上握著這些飛彈,沒錢、任性的金正恩一言不合就發一枚,一次比一次遠,每次都驚擾得日韓這兩個鄰居雞飛狗跳。而美國相對來說就平靜多了,一邊譴責、一邊軍演、一邊在地球儀上量著:還夠不到關島,沒事,離阿拉斯加遠著呢……

直到今年,朝鮮的飛彈研發驟然加速。5月14號成功試射火星-12,採用高拋彈道,最大高度達到2111.5公里、飛行距離約為787公里,以正常角度發射射程在4500公里左右,足以達到3400公里外的關島。火星-12採用了新型液體火箭發動機,基本擺脫了過去仿照俄式潛射飛彈發動機設計的老路。

緊接著7月4號和7月28號,兩次成功試射了⑩火星-14。它在火星-12基礎上增加第二級改進而來,第二次飛行高度達到3724.9公里,飛行了998公里,落在日本專屬經濟區。預計實際射程將超過7000公里,可覆蓋阿拉斯加全境及夏威夷部分地區。朝鮮官方也確認新型飛彈「能夠打擊美國」,第一次跨入了洲際彈道飛彈的門檻。


之後朝鮮又在八、九月份兩次試射了火星-12,採用正常仰角發射,分別飛行了2700和3700公里,越過北海道掉落在北太平洋中,基本驗證了該型飛彈的性能和可靠性。


就在人們認為今年朝鮮已經射得夠多夠遠,年底該消停一下的時候,11月30日又發射了從未露面過的火星-15飛彈。高拋彈道的高度達到4475公里,飛行距離950公里,換算成正常軌道,射程將達到12000公里以上,將覆蓋美國全境。


這一下可真是戳到了美國人的痛點,上到總統、國會,下到各路媒體、平民百姓,全都不淡定了。這是二戰後除了安理會五常之外第一次有其它國家可以直接威脅到美國本土,而且偏偏還是朝鮮這個喜怒無常的「流氓國家」。



【 火星-15 】

那麼這種全新飛彈的性能參數是否靠譜呢?雖然因為朝鮮的封閉性,沒有更多的渠道了解具體的飛彈性能,但是比較一下朝鮮官方發布的少數照片,還是能看出火星-14和火星-15之間的變化。

首先是彈頭,從過去朝鮮飛彈一直採用的尖錐型變成了更先進的卵型,和3月份金正恩視察過的再入段燒蝕試驗彈頭外形基本一致。


這一改變說明火星-15已經開始考慮飛彈重返大氣層時的抗燒灼問題,通過犧牲再入速度,依靠鈍頭體在彈頭前方產生一個激波「氣墊」,把彈頭與空氣摩擦產生的巨大熱量帶走。


鈍頭體和尖錐體再入段表面溫度對比,宇宙飛船返回艙再入大氣層時也需要以平坦的底部朝下

由此可以證明火星-15已經達到了洲際飛彈的標準,再入速度超過音速20倍以上,表面溫度可以達到6000多度。跨過這個門檻,彈頭的抗燒灼性能而不是彈頭的速度將成為設計與工藝製造的最大難點。否則再入速度再快,抗不住高溫解體了也白搭。這點上朝鮮已經比印度高出了一大截,阿三尖銳細長的烈火3/5連洲際飛彈的門檻都還沒摸到呢。


參見上圖美國潛射彈道飛彈的發展脈絡,北極星A1、A2(射程2200/2800公里)還是尖頭,A3和海神C3(射程均為4600公里)彈頭為較圓的雙椎體,火星-14的彈頭與之類似,到了三叉戟C4(射程7400公里)已經是圓鈍的卵型彈頭。火星-15和火星-14之間也形成了類似的代差。

說句題外化,朝鮮進行這個彈頭燒蝕試驗也是簡單粗暴的土法上馬,直接用一台火箭發動機對著彈頭模型噴射。火箭發動機噴管的出口溫度只有再入時彈頭表面氣動加熱溫度的幾分之一,因此這種辦法不能模擬真實的再入溫度,只能測試燒蝕材料的蒸發速率。


其次是彈體。火星-12是單級飛彈,火星-14的第一級就是火星-12的主體部分,上面的第二級直徑縮小。而火星-15採用了全新的設計,不僅第一級的直徑粗壯了很多,超過2米,第二級也沒有收縮,整個彈身呈直筒型,說明第二級火箭的推力和燃料攜帶量都顯著增加了。


第三是發動機。上圖中間的火星-14底部可以看到主發動機周圍裝有四台小型的遊動發動機,而火星-15上取消了遊動發動機,也沒有其它燃氣舵、柵格翼等過去朝鮮飛彈上出現過的姿態控制裝置。這說明朝鮮在火星-15上採用了更先進的擺動噴管技術,以適應大大增加的起飛重量。

朝鮮在今年三月才試驗了帶遊動發動機的新型大推力火箭發動機,據朝鮮官方稱推力從30噸提高到了80噸。5月14號試射的火星-12是這種發動機首次投入使用,之後火星-14的第一級也是使用同樣的發動機。


短短半年之後朝鮮就採用了更新一代的擺動噴管發動機,甚至連公開的地面發動機試驗都沒有就直接試射,這樣的跨越式發展速度確實有點匪夷所思,也很難令人不懷疑得到了外界的幫助。

最後是發射車。朝鮮官方宣稱這款9軸越野發射車為朝鮮國產,但地球人都知道朝鮮完全沒有自行生產這類重型特種車輛的能力。過去多次出現在朝鮮閱兵式上的8軸飛彈發射車,為中國航天科工下屬湖北三江萬山特種車輛有限公司生產,技術源自白俄羅斯明斯克輪式牽引車輛廠。


狂飆中的俄羅斯白楊-M公路機動洲際飛彈發射車,就是明斯克廠的產品。但該車重心過高,複雜路面必須限速行駛,也有過翻車的記錄。中國產的8軸發射車重心比它低,穩性更好。

朝鮮以運輸木材的名義僅僅進口了六輛,型號是WS51200型。說它是木材運輸車也並不是掩耳盜鈴,它確實只是16x12的民用特種車輛,不是軍用的全輪驅動,可用於沙漠石油勘探、林木採伐等特種行業。採用美國康明斯動力及德國自動變速箱,裝載質量80噸。


這六台車在朝鮮眼中可是國寶級的存在,比上面載的飛彈還要寶貴。為了適應不同型號的飛彈,對駕駛室進行過多次改裝,有分體的也有合體的。但不論載的是什麼彈,車就只有這六輛。通常閱兵式上會展示四輛,另有一輛備份。


這次火星-15的發射車普遍被認為是將原有的8軸車從中鋸開,增加了一根無動力軸改裝而成的。輪式車輛一根車軸的承載極限是十噸,增加一軸意味著上面裝載的火星-15飛彈比過去的火星-14重了很多,已經超出了原車80噸的承載上限。


這樣改裝會造成結構強度下降,全車功重比降低,越野性能惡化,但朝鮮的彈道飛彈基本是洞庫部署,發射前需要越野的距離不會很遠,路況也不會太差,所以影響不會太大。

採用加長的9軸底盤,更多地是為了在巨大的車體上集成儘可能多的發射必須設備,以簡化發射保障工作,儘量壓縮暴露時間,提高生存力。如下圖火星-14的發射現場,除了發射車外看不到其它輔助車輛。而且在飛彈豎起後,發射車往往會撤離,以免發射過程出意外危及寶貴的發射車。


火星-12及之前的舞水端飛彈採用的是白俄羅斯產MAz—543 LTM六軸發射車,數量更多,所以敢於直接在車上起豎、發射。


舞水端飛彈發射場景,彈體底部彈出四片柵格翼作為姿態控制面

另一個變化是飛彈起豎裝置的液壓動作筒由火星-14時的單杆變為了雙杆,飛彈起豎支架也更粗壯,說明飛彈質量大為增加。



綜上所述,火星-15採用了再入段抗燒灼技術的彈頭、大直徑彈體、新一代的一級發動機和更強大的二級發動機,發射質量更大,從它的高拋實驗彈道推算出一萬兩千公里的射程是合理可信的,也就是說完全能打到美國本土任何地點。



【 朝鮮的不足之處 】

但朝鮮憑藉火星-15就可以給美國以致命一擊了嗎?還相差得很遠呢。

大家肯定都注意到了,除了今年火星-12的兩次常規彈道全射程試驗,就是飛越北海道打到太平洋的兩次之外,其它歷次試驗都採用高拋彈道。雖然最高高度不斷提升,實際飛行距離卻都不超出一千公里,落點均在日本海的日本專屬經濟區內。

這不是巧合,揭示了朝鮮航天工業最大的一塊短板:沒有航天測控體系支持。

朝鮮國土狹小,無論往哪個方向試射飛彈都會很快飛出國境。它不能像俄羅斯那樣從歐洲部分打向遠東堪察加半島的庫拉靶場進行全程測試,也沒有美國夸賈林環礁那樣的海外領地靶場,沒有中國在納米比亞、智利等地的海外航天測控站,沒有海洋監測衛星、航天測量船,更沒有配備完善監控設備的落區靶場這麼一說,因此根本無法建立一套有效的航天測控體系。


也就是說飛彈如果按照正常發射角度進行半程或者全程試驗,脫離了本土測控雷達範圍後,朝鮮就兩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飛彈飛到什麼地方去了。只能根據理論推算,或者俄羅斯、日本等國的落點通告來間接驗證自己的數據。

而且很大的可能朝鮮的飛彈試驗是不帶任何模擬彈頭或者回收數據艙的,因為朝鮮完全沒有打撈回收能力。


1980年南太平洋洲際飛彈全程試驗時,超黃蜂艦載直升機攜帶潛水員僅用5分20秒就成功在濺落區打撈起飛彈數據艙,勝利返回指揮艦。

有鑒於此,朝鮮只能採用高拋彈道進行試驗,濺落點控制在相對安全的日本海範圍內,這樣既便於自己從本土測控,也儘量避免彈頭落入別國境內。

包括美、俄、中在內大多數時候也採用高拋彈道來進行非全程試驗,但是沒有朝鮮這麼窘迫。飛彈設計射程越遠,彈道越高,火星-15的高拋彈道幾乎就是直上直下,這和低伸彈道還是有相當區別的,無法完全模擬實戰情況。

按朝鮮核彈頭小型化的水平,十萬噸當量以上有實戰意義的核彈頭重量至少超過一噸,搭載後各型飛彈的射程至少都要打個對摺。

所以實戰中朝鮮的飛彈能打出什麼樣的射程和圓機率誤差,再入段能否抗燒灼,連朝鮮人自己也是心裡沒有底的。如果向美國發射,能落到美國本土就算勝利,至於能打到什麼地方,造成多大損失,都不是現在階段能考慮的問題。這點上看和二戰時日本製造紙糊氣球炸彈轟炸美國本土頗有些類似。

作為對比,當年中國為籌備東風-5洲際彈道飛彈的全程發射試驗,從60年代中期就開始傾力設計建造2萬噸級的遠望1/2號航天測量船、萬噸級向陽紅十號海洋科學考察船、萬噸級遠洋打撈救生船、2萬噸級遠洋油水補給艦、4千噸級大功率遠洋援救拖船等一系列特種配套艦船、以及護航用的051型飛彈驅逐艦,並引進法國超黃蜂大型艦載直升機,前後歷時十幾年。直到1980年5月才組織由18艘艦船組成的特混編隊,深入索羅門群島以東的南太平洋陌生海區,圓滿完成了東風-5全射程發射試驗的測控和數據倉打撈回收任務。


而上述這些特種艦船、裝備沒有一項是今天的朝鮮負擔得起、研製得出的,這樣龐大的系統工程只能是大國玩的遊戲。

通過全程試驗,可以充分驗證設計的合理性,積累技術經驗,掌握洲際飛彈的全彈道特性,之後中國在研製東風-31、東風-41等洲際飛彈時就不需要勞師動眾向南太平洋發射了,從渤海灣或者山西五寨基地向羅布泊靶場進行半程試驗就能完成定型。

另外在環形雷射陀螺儀、大比沖火箭發動機、全軸柔性擺動噴管、先進複合材料殼體、高效複合推進劑、核彈頭小型化等幾乎各個方面,朝鮮和世界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都十分巨大。整體上看火星-15大約相當於70年代初東風-5早期型或者60年代蘇聯SS-11的技術水平,和中國的差距大約是40年,和美、俄相比超過50年,要成為真正有效的遠程核威懾工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東風-5洲際彈道飛彈,1971年9月首次試驗,經過長達10年的調整和量產技術研究,1980年5月18日全程飛行試驗成功,1981年服役,射程12000公里,投擲重量:3000公斤。



SS-11洲際彈道飛彈,1966年服役,射程11000公里,投擲重量:998公斤。

平心而論,不管朝鮮發展洲際飛彈的目的是什麼,以其封閉的國際環境、低下的工業水平和孱弱的國力能研製出火星-15這樣水準的洲際彈道飛彈是非常令人敬佩的,頗有當年中國咬緊牙關研製兩彈一星的精神,比雄心勃勃、眼高手低的印度要腳踏實地得多。

我更相信朝鮮最新的幾型彈道飛彈是近乎平行研發的,不然沒有可能從今年5月到11月短短半年內連續推出具有代差的三種新型飛彈並全部試射成功。每次發射金正恩都親臨現場指導,其迫切的心情可見一斑,這就是救命稻草啊!




下半篇將介紹一下半島矛盾的另外一面,美國的反導系統,來看看武裝到牙齒的世界第一大佬能不能防得住朝鮮的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