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台灣海軍能力以及台灣軍艦的來龍去脈

溫哥華的魚 發佈 2020-06-29T19:53:10+00:00

首先更正一張圖,上篇在臨發布之前決定加一張主要軍艦的側視圖,結果沒注意基隆級用了一張台灣網友製作的垂髮升級想像版,現在改回來了。

首先更正一張圖,上篇在臨發布之前決定加一張主要軍艦的側視圖,結果沒注意基隆級用了一張台灣網友製作的垂髮升級想像版,現在改回來了。


左營 - 124艦隊

124艦隊的前身是1946年成立的海防艦隊,之後變更為海防第一艦隊和驅逐艦隊司令部,曾經是台灣海軍的第一主力,「陽」字號驅逐艦大部分都配屬在該艦隊,目前下轄242、264兩個戰隊,駐地在高雄左營。

左營基地是台灣海軍的大本營,在高雄港北方9公里處,是台灣唯一的一座專用軍港。兩座港口之間隔著壽山,在山頂上部署了海鋒大隊第4中隊的「雄風-2」岸基反艦飛彈發射陣地。

左營基地規模龐大,海軍艦隊指揮部就位於東碼頭,基地內還有海軍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指揮部、三個艦隊部、陸戰隊指揮部、海軍軍官學校、海軍陸戰隊學校、左營後勤支援指揮部(擁有台軍最大艦船維修基地)、海軍戰鬥系統工廠、海軍造船發展中心、陸戰隊兩棲偵搜大隊/登陸戰車大隊/戰鬥支援大隊、海軍彈藥總庫、 油庫等眾多單位。台灣海軍除驅逐艦、護衛艦和飛彈快艇外的其它作戰、輔助艦艇幾乎全部駐紮在此,約占總數的一半以上。

> 小港北側的水星碼頭是「水星專案」為潛艇興建的專用碼頭,可停泊全部4艘潛艇

左營港的港池南北長3.2公里,東西寬1.2公里,分為南部的大港(主力驅護艦隻)、中間方形港池內的小港(掃雷艦隊)和北部的北港(飛彈快艇、兩棲艦艇和軍輔船)三部分,面積是夠停航母編隊了,不過水深還是不夠,最深的大港也只有10米深,吃水9.7米的基隆級趁高潮位或許能開進去,一退潮就得擱淺。所以基隆級去台灣西南部活動只能停靠在水深11.3米至17.6米的高雄港,雖然也有少部分軍用碼頭,但是港口支援設備遠不及左營。

2016年7月1日那起轟動一時的「雄風-3」飛彈誤射事件就發生在左營,不過肇事的錦江級「金江」號巡邏艦來自基隆的131艦隊,當時停靠在水星碼頭上進行年度甲類操演驗收,艦上飛彈操作手獨自在戰情室訓練時因為操作失誤將一枚「雄風-3」戰備彈發射升空,飛彈向西北飛行40海里後在澎湖吉嶼東南海域自主發現、攻擊並貫穿了一艘高雄籍漁船駕駛艙,造成船上人員一死三傷。這其中既有錦江級人機工效設計不合理的因素,也暴露出台灣海軍管理、訓練、裝備上的很大漏洞。

【 康定級 】

124艦隊由6艘康定級組成,用民國時期中國城市命名,分別為康定、西寧、昆明、迪化、武昌和承德。康定級即法國拉斐特級護衛艦,也是台軍所有軍艦中爭議最大的一級。在80年代中期啟動「光華一號」引進佩里級後,山字號護衛艦和陽字號驅逐艦退役帶來的缺口仍然很大,於是台灣海軍繼續滿世界找後繼艦。80年代末曾經計劃採購16艘韓國的蔚山級護衛艦,但時任參謀總長郝伯村赴法國談判後轉為訂購拉斐特級,採購代號「光華二號」。

1991年8月雙方簽署採購合同,92年2月台灣首艦在法國海軍造艦局洛里昂造船廠開工,此時拉斐特級剛剛完成設計不久,法國海軍的首艦仍在船台上,要4個月之後才下水。台灣海軍能夠如此迅速地獲得西方最新銳的戰艦實在是令全台上下興奮不已,不過同樣讓人吃驚的還有訂購的數量和不明不白的價格,最終台灣只購買了6艘而不是計劃中的16艘(後10艘在台灣建造)。

隨後即爆出軍購弊案和著名的尹清楓命案,法方也有6人受牽連離奇死亡,沸沸揚揚折騰了20年,直到2011年才由國際仲裁法庭判定法國政府敗訴,需歸還台灣8.75億美元佣金,成為國際軍購史上最大醜聞。據事後透露,6艘拉斐特級原先議定的價格總額是110億法郎,而最終成交價格達到160億法郎,是新加坡6艘同級艦(不含作戰系統)的三倍,多出部分全是佣金和回扣。


外型科幻的拉斐特級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化隱身戰艦,雷達反射面積比常規設計降低了60%,滿載排水量3600噸的護衛艦雷達信號只相當於1200噸的小型艦艇,開創了大型軍艦隱身化的先河。

但是外表光鮮的拉斐特級在法國海軍內部卻是一個相當尷尬的存在。它的定位在按民標建造、人畜無害的花月級巡邏護衛艦和正規艦隊驅逐艦之間(法國海軍內部沒有驅逐艦這個艦種,全部稱之為護衛艦,使用D字頭舷號的一等護衛艦實質上就是驅逐艦),既可以保護面積廣大的海外領地和專屬經濟區,也可以編入海軍戰鬥群執行輔助性任務,特別是情報搜集。

> 2009年5月5日停的泊在土倫港「拉斐特」號和花月級6號艦「芽月」號,可以看到兩艦的雷達設備都十分簡單

拉斐特級除了隱身性能優異、作戰指揮系統先進外,其它方面實際上相當平庸,尤其是武備和雷達:對空只有機庫頂部的一座8聯裝「海響尾蛇」點防禦飛彈,最大射程11公里;對海配備2座4聯裝MM40 block II「飛魚」反艦飛彈和1門100毫米緊湊型主炮;反潛能力為零,沒有配備任何聲納設備和反潛作戰系統,搭載的一架「海豚」或NH-90艦載直升機也只執行反艦任務;雷達探測設備相當簡陋,只裝了一部「海虎II」對空/平面搜索雷達和一具整合光電/雷達射控系統,發揮不出作戰系統的優秀性能;為減輕重量和提高隱身性能,上層建築用輕質鋁合金和玻璃/木纖維複合材料建造,重點部位用凱夫拉裝甲增強防護,在高烈度作戰條件下生存率很成問題;拉斐特級最高航速為25節,續航距離為9000海里/12節。

> 拉斐特級的「海響尾蛇」發射裝置進行了有限的隱身優化:在兩側安裝了擋板,底座有多邊形護罩包覆,發射筒蓋為平頂;前面的「飛魚」飛彈發射架也有擋板遮住側面;直升機庫偏在右側

拉斐特級的艦體非常寬大,在主炮和艦橋之間有一大片平台,預留了安裝「紫苑」防空飛彈垂直發射裝置的空間,但因為預算限制沒有安裝。從實戰能力上看,拉斐特級和我國同期的053H2G型護衛艦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而後者滿載排水量是2250噸,價格更是只有一個零頭,1999年服役的053H3型甚至火力還略有超出。


法國方面預計從2023年開始用5艘更加科幻的FTI中型護衛艦替代拉斐特級,不過在兩型艦的過渡階段仍然選定了拉斐特級的1、3、4號艦進行中期改裝,增加艦殼聲納和反潛作戰系統,改進防空飛彈,以服役到2030年代。

> FTI首艦「納爾克海軍上將」號於2019年10月鋪設龍骨,排水量4460噸,是第二型採用復古穿浪艏的現代軍艦,採用有源相控陣雷達、「紫苑」艦空飛彈和拖曳線列陣聲納,彌補了拉斐特級的所有缺陷

台灣對拉斐特級的缺點非常清楚,所以台灣版的康定級實際採用的是法國海軍造船局設計的反潛構型,安裝了湯姆森·馬可尼聲納公司生產的Alose聲納系統,包括艦艏Spherion-B中頻主/被動聲納和ATAS(V)3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組(一具主動可變深度聲納 + Lamproie低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並且在TAVITAC-2000型作戰管理系統中增設了一組反潛作戰顯控台,配合2座三聯裝魚雷發射管和一架「海鷹」反潛直升機,構成一套完整、高效的反潛系統。

> 康定級的直升機庫中置,兩側削去一大塊用於安裝博福斯40毫米速射炮,著艦控制室位置降低

康定級對雷達系統進行了升級,在前桅上安裝了「戴高樂」號航母上的DRBV-26D「木星-II」遠程對空/對海二用雷達,後桅頂部增設「海神G」對空搜索雷達用於低空補盲,對空探測能力大幅度提高。上層建築也採用了雙層外殼結構,要害區域配置額外防彈鋼板,防護能力有所增強。

受各種政治因素和預算的影響,法國方面只建造了艦體並安裝了作戰管理系統,卻沒有配備任何武器,康定級返回台灣後再自行整合武器系統。反艦武器為奧托·梅萊拉76毫米主炮(正分批進行隱身化升級)、2座4聯裝「雄風-2」反艦飛彈以及機庫兩側各一座博福斯40毫米速射炮(無火控系統,依靠人工瞄準操炮)。

機庫頂上原來安裝「海響尾蛇」發射裝置的位置改為一座「密集陣」,提高了近防能力。在艦橋前面那個大平台上安裝了一座從退役的陽字號驅逐艦上拆下來的4聯裝「海榭樹」近程對空飛彈系統,該飛彈是AIM-9D「響尾蛇」空空飛彈的衍生型號,紅外被動尋的,有效射程僅9公里,射高3000米。系統配有12枚飛彈,4枚裝在發射架上處於待射狀態,其餘均儲存在發射架底座內依靠人工裝填。越戰期間美國海軍曾在驅逐艦上試用該系統但沒有正式裝備,後轉給台灣海軍成為全世界唯一的用戶。

> 「海榭樹」系統採用非穿透式安裝,高高的底座內是備彈庫,為此還在四周加裝了圍欄進行遮蔽

「海榭樹」由坐在飛彈中間玻璃護罩內的射手用光學瞄準儀目視瞄準,夜間或者低照明度條件下使用一部前視紅外攝影機搜索,幾乎沒有全天候作戰能力。它和全艦作戰指揮系統完全脫節,射手與戰情中心之間只能使用語音聯絡,下命令靠吼,搜索目標靠眼,發射操作靠手,命中基本靠蒙,作戰效能也就和肩射飛彈差不多,聊勝於無。

> 「武夷」號油彈補給艦上的「海榭樹」系統,弧形護罩內的操作員形如打電玩

拉斐特級一共有4個衍生型號,除了法國的5艘自用型,還有沙特的3艘利雅得級防空型(4700噸,配備16枚垂髮的「紫苑」艦空飛彈)和新加坡的6艘可畏級(3200噸,配備阿基坦級同款的「武仙座」相控陣雷達和32枚垂髮的「紫苑」艦空飛彈)。康定級的反潛和反艦能力和可畏級相當,防空能力墊底,連自衛都難以勝任,作戰能力極不均衡。目前台灣海軍正計劃用「天弓-2」的海軍型增強康定級的防空能力。

> 由上至下分別為新加坡可畏級、沙特利雅得級、台灣康定級和法國拉斐特級

台灣自行安裝的各種武器和設備極大地破壞了原設計的隱身性能,比如2座魚雷發射管就露天堆在機庫邊上,「海榭樹」飛彈連發射筒都沒有,直接掛在發射架上,為安裝博福斯速射炮削去的機庫一角也形成巨大的角反射器。

台灣海軍把6艘康定級部署在左營,一是作為二線兵力支援海峽內的成功級,二是利用較強的反潛能力在台灣西南部的深水海區執行反潛任務,保護通往南海、東南亞的交通線。

> 「漢光演習」中的台軍編隊,由遠至近分別為2艘基隆級、濟陽級、康定級和成功級

左營 - 151艦隊、192艦隊

同在左營的還有151艦隊(兩棲艦艇、補給艦)和192艦隊(掃雷、後勤艦艇)。

> 中海級坦克登陸艦「中明」號,1945年6月8日下水,滿載排水量4850噸,滿滿的二戰大片既視感

對於台灣海軍的兩棲艦,大多數媒體習慣於嘲笑那6艘爺爺級(76歲高齡)的「中」字號坦克登陸艦和「高雄」號兩棲指揮艦,但該艦隊中還藏著3艘一向低調的大傢伙:滿載排水量8792噸的中和級坦克登陸艦「中和」號和「中平」號(1970年進入美軍服役的新港級);滿載排水量13750噸的「旭海」號船塢登陸艦(1971年進入美軍服役的安克雷奇級)。

> 停靠在左營東六號碼頭並放下艦艏跳板的「中平」號,攝於2014年11月23日營區開發活動,後側是康定級「武昌」號

這三艦以今天的眼光看已經落伍,但在台灣海軍眾多老式軍艦中也算是中生代了,具有還算不錯的兩棲作戰能力,三艘一起出動可以投送一個陸戰營的兵力和裝備,目前主要用於兩棲演習、外島運補和防災救災。

> 2017年5月25日,參加漢光演習的「中和」號坦克登陸艦在離馬公海岸7公里處放出AAV7兩棲車

151艦隊還擁有1艘排水量1.7萬噸的「武夷」號油彈補給艦和2.1萬噸的「磐石」號快速戰鬥支援艦,均由台灣國際造船公司建造,前者為基隆廠,艦體設計來自美國;後者為高雄廠,由海軍造船發展中心自行設計。因為台灣海軍平時都在近海活動,這2艘補給艦出鏡最多的就是每年的敦睦遠航訓練。

192艦隊前身是第3艦隊,1971年改編為水雷艦隊,如今擁有3型9艘掃雷艦和一些輔助艦艇,在台灣海軍中算是最不起眼的一個艦隊,但實際上台灣海軍的掃雷艦水平相當高,艦齡也比較新。

4艘永豐級掃雷艦滿載排水量558噸,由德國建造,1991年服役。木質艦殼包覆強化碳纖維樹脂,配備法國湯姆遜·辛特拉公司研製的IBISV型水雷作戰系統、TSM-2022型獵雷聲納和「企鵝」遙控獵雷/掃雷具。

> 永豐級4號艦「永順」號,2017年曾利用掃雷具搜索在基隆外海墜機的幻影2000戰鬥機黑盒子

永陽級遠洋掃雷艦滿載排水量735噸,原為美國海軍1953-55年服役的進取級掃雷艦,1993年出售4艘給台灣,當時其中2艘仍為美軍現役「熱艦」。在移交前進行過現代化升級,永德號於2013年退役,目前剩餘3艘。該級艦配備了AN/SQQ-14可變深度探雷聲納和音響、磁性、機械掃雷系統,性能仍然不算落後。

2艘永靖級近岸掃雷艦滿載售給台灣,2012年入役。該級艦裝備了AN/SLQ-53掃雷系統、AN/SQQ-32可變深度探排水量893噸,原為美國海軍1995-97年服役的鶚級掃雷艦,服役11年和9年後即出雷聲納和AN/SLQ-48遙控掃雷具,技術水平相當先進。

> 2018年1月31日執行春節戰備的三型掃雷艦,從前往後依次為「永靖」號、「永豐」號和「永慈」號

左營- 256戰隊

台灣海軍僅有的4艘潛艇都編在256戰隊,分別是2艘二戰期間建造的美制潛艇和2艘80年代建造的荷蘭潛艇。

【 茄比級 】

2艘被台灣稱為茄比級的老爺爺潛艇其實並不是同一級。「海獅」號原為美國海軍丁鯛級第13號艇SS-478「帶魚」號,1944年11月下水,1945年3月17日服役,日本投降當天在千島群島進行第一次戰鬥部署,戰後長期部署在地中海,1973年4月移交台灣,到如今已經是75歲高齡,是世界上最老的現役潛艇。

> 1948年3月26攝於費城海軍造船廠的「帶魚」號,此時剛升級到茄比2型標準(GUPPY II - 增強水下推進動力項目,茄比級就來自這個項目的音譯),展現了它建成初期的形態,圍殼還比較低矮

> 1969年在蒙特卡羅,1960年升級改裝後圍殼變的十分高大,艇艏也改為非常薄的圓弧型

「海豹」號為巴勞鱵級最後一艘SS-426「單鰭鱈」號,是丁鯛級的前型艇,1945年7月下水,沒趕上二戰。1947年2月「單鰭鱈」號在西非海岸上浮時和美國醫院船「安慰」號相撞,受到相當大的損害無法下沉,不得不以水面航行狀態穿越颶風返回費城造船廠整修,並升級到茄比2型,1973年10月移交台灣海軍。同級120艘艇中包括擊沉「信濃」號超級航母的「射水魚」號和擊沉「金剛」號戰列艦的美國「海獅」號。

> 「單鰭鱈」號外觀發生過多次變化,60年代最後一次改裝後已經和「帶魚」號非常接近了

這2艘潛艇轉售給台方的條件之一就是嚴格限定僅用於反潛訓練,因此在移交之前焊死了魚雷發射管並且破壞了相關發射電路,台方到1976年才恢復了魚雷發射能力,但是一直買不到合適的魚雷,多年來只有操雷而沒有戰雷,唯一的武器是通過魚雷發射管布放的台灣產水雷。

> 2017年對公眾開放的「海豹」號魚雷艙,保養得還相當不錯

直到今天,2艘茄比級每年仍至少進行半年以上的海上部署,主要用於人員培訓和擔任反潛演習時的假想敵。「海獅」號在2018年8月完成耗資1900萬美元的大修後(也是交付台灣後唯一一次大修)曾進行過150米深的潛航測試,平時在潛望鏡深度到18米之間的淺水操作,預計服役到2026年,屆時將達到81歲。

【 劍龍級 】

2艘劍龍級「海龍」號和「海虎」號是1981年委託荷蘭設計建造的,1982年底開工,期間因為荷蘭船廠財務問題停工一年,直到1986年10月才下水,1987年12月由荷蘭半潛式重型運輸船運抵高雄。劍龍級是荷蘭海軍旗魚級常規潛艇的簡化型號,不過技術源頭還是在美國。1959年美國將設計頗為成功的最後一型常規潛艇長頜須魚級技術資料轉交給荷蘭和日本,分別開發出旗魚級和渦潮級,成為西方第一代水滴型現代化常規潛艇。荷蘭海軍自己只裝備了2艘,1966年開工,1972年服役,已於1994-95年退役。

劍龍級配備了荷蘭H.S.A公司開發的SINBADS-M潛艇作戰系統,將聲納、導航、火控系統整合為一體,可同時儲存並比對300條聲紋資料,處理35個目標航跡並自動追蹤其中20個目標。聲納系統來自劍魚級的後繼型海象級,英、法、荷聯合研製的SIASS-Z聲納系統包含艇艏的法國湯姆遜·辛特拉TSM-2272「章魚」中頻主/被動搜索與攻擊聲吶、DUUX 5舷側陣低頻被動偵測聲納和英國GEC的20026型被動搜索拖曳線列陣聲吶,基本達到80年代同期法國紅寶石級核潛艇的水準,比當時我國主力的035型甚至是091型的作戰系統要先進得多。

2004年7月29參加演習的「海虎」號(前)和「海龍」號(後)

劍龍級原計劃裝備6艘,但因為預算限制先採購了2艘。隨後因為受到大陸方面的強烈反對以至1992年降低外交關係,荷蘭政府取消了後續的採購計劃。和康定級類似,荷蘭的採購合同中不包含任何武器,尤其是美制Mk-48魚雷,因為荷蘭無法拿到出口許可證。

> 2009年9月14日,「海龍」號在左營外海水面狀態進行訓練時突遇14米高的大浪,站在圍殼頂部的艦長陳紀宗上校被打落海中殞命

台灣方面只好曲線救國,從印尼採購117枚授權組裝的德制SUT魚雷,其中部分貨款還是用LCM/LCU登陸艇和10萬噸稻米易貨貿易替代的,艦上的火控系統也已經進行了相應的改裝。1984、1987年分兩批用中海級坦克登陸艦運回了這些魚雷,大陸隨即向西德施壓,後者立即取消了印尼的魚雷出口許可證,此後30多年間台灣再也沒有通過任何途徑獲得過一條魚雷。

2008年10月,美國宣布向台灣出售32枚具備對地攻擊能力的「捕鯨叉」Block2反艦飛彈、2枚訓練彈及2套武器控制系統,2013年開始交付,2014年10月18日「海龍」號在屏東九鵬基地外海完成首次試射。

2016年7月,台灣向美國提出採購35枚MK-48魚雷,美方只同意提供庫存的Mk-48 Mod6 AT而不是最新型的Mod 7,在2018年交付了24枚戰雷加4枚操雷,價格1.7億美元。今年520當天,美國又宣布批准售台18枚Mk-48 Mod6AT,價格1.8億美元(又漲價了),不過台灣方面尚未正式確認購買。

> 2017年1月13日,美國海軍維吉尼亞級「加利福尼亞」號在西班牙羅塔基地進行遠征軍械裝載演習,裝填一枚Mk-48操雷

2018年11月,台灣還宣布由中科院和洛馬一起為劍龍級升級作戰系統,預計2024年完成,為這兩艘33年的老艇續命。

基隆 - 131艦隊

131艦隊成立於1945年4月,是台灣現存艦隊中歷史最悠久的一支。其前身就是著名的海防第二艦隊,1949年4月23日林遵將軍率部起義後殘存軍艦於5月1日更名為第二巡防艦隊,1974年改為巡防艦隊,配備陽字號驅逐艦。1999年成立假想敵艦隊,2014年精粹案後131艦隊成為專職的快艇部隊,擁有錦江級巡邏艦、「光華六號」飛彈快艇和「沱江」號巡邏艦,平均分配給下轄的212、232、252三個戰隊,一部分部署在基隆海軍基地,其它以分遣隊形式派駐各處軍港。

基隆港過去是北台灣唯一一座大港,以貨櫃運輸為主,也是遊輪的主要停靠港。不過基隆港被基隆市區環繞,發展空間狹小,目前貨物吞吐量已經被1998年啟用的台北港(位於新北市八里區)超越,遊輪也逐漸轉向港口條件更好的台中、高雄停靠。

基隆也是軍民合用港,東5碼頭和旁邊的威海營區是131艦隊駐地,對面的西-5-6、西9-11B碼頭為基隆後勤支援指揮部(原海軍第三造船廠)和陸軍第三作戰區支援指揮部運輸兵群第二營使用。

【 錦江級 】

錦江級巡邏艦就是光華三號造艦計劃,由台灣海軍和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設計,參考了台灣關稅總局採購的荷蘭造巡防救難艦(現已移交海巡署),是台灣第一型完全自主研製的軍艦。除了首艦由高雄旗津聯合造船廠建造,剩餘11艦均為台船高雄廠建造,以「江」字命名,誤射「雄風-3」的「金江」號就是7號艦。

首艦「錦江」號於1994年入役,原設計配備的是仿製以色列「迦伯列」反艦飛彈的「雄風-1」和退役陽字號驅逐艦上拆下來的博福斯40毫米副炮。因為設計、製造工藝有明顯缺陷,首艦花費了2年時間進行測試並修正了設計,後續各艦於1999-2000年間服役。但「雄風-1」服役20年早已雄風不再,所以後繼艇撤裝飛彈和雷達火控系統,成為純火炮巡邏艦。


後繼的光華六號飛彈快艇服役後也遇到很多問題,於是台灣海軍從2005年起將錦江級重新改為飛彈艇。2號艦-5號艦挪用了陽字號驅逐艦上的全套武進三號反艦裝備,包括奧托76毫米主炮(拆下的博福斯40毫米炮又轉給了海巡署的艦艇)、2座雙聯裝「雄風-2」飛彈發射架、W-160火控雷達(改進自F-16的APG-66雷達)、H930MCS作戰系統和「大成」數據鏈系統,這4艘被稱為雄二改良型(差點打成熊二了)。

2010年起未接受改裝的後7艦返廠升級,安裝了奧托76毫米主炮和2座雙聯裝「雄風-3」發射架,火控雷達改為中科院自行研製的CS/SPG-6N型,性能比老舊的W-160提高很多,這7艘被稱為雄三改良型。改進後錦江級的滿載排水量從610噸增大到730噸,航速降低到25節,導致穩性惡化,甲板上浪嚴重,縮短了使用壽命。

唯一沒有改裝的「錦江」號在2013年拆除退役的「雄風-1」,換裝為「雄風-2」,但沒有安裝火控雷達(嚴重限制了雄二的射程),也沒有更換主炮,成為唯一一艘仍然安裝博福斯40毫米炮的錦江級。

> 從左到右分別為雄一構型的「錦江」號、火炮巡邏艦構型、雄二構型和雄三構型

不過馬上要出第五種構型了,隨著沱江級的量產,台灣海軍沒有多餘的奧托76毫米炮可用,正計劃將部分錦江級改裝為電子戰艦,拆下奧托炮升級後第二次搬家安裝到沱江級上,錦江級用回博福斯40毫米炮(第三次搬家),雄二/雄三也全部拆除,將排水量降低到500噸,加裝電子戰設備。

【 光華六號 】

「光華六號」飛彈艇是為替代48艘排水量僅47噸的海鷗級飛彈快艇而建造的,沒有命名,直接使用了計劃代號,簡稱「光六」。該級艇由海軍造船發展中心設計,首艇由高雄旗津海軍第四造船廠建造,2003年服役後也是麻煩不斷。後續30艇的建造合同受到幾大船廠相互競標,又摻雜入很多政治因素,最終全部交由台船高雄廠建造,在2009-2011年間才服役。

該級艇採用了一定的隱身設計,主甲板以上內傾12度、以下外傾12度,排水量186.5噸,正面90度範圍內雷達發射面積僅相當於小型漁船,但側後方雷達信號較大。

「光華六號」的主要武器是艦艇中部左右交錯安防的2座雙聯裝「雄風-2」反艦飛彈,沒有火控雷達和作戰系統,通過「大成」數據鏈提供目標信息,僅相當於一座飛彈發射平台,除此之外只有艇尾的一座人力操作瞄準的T-75 20毫米機炮和2挺T-74排用機槍,預留了雙聯裝毒刺肩射防空飛彈發射器的空間,倒數第3艘加裝了XTR102型20毫米機炮無人武器站。

和我軍在同期大批量建造80艘的22型飛彈快艇相比,「光華六號」無論是航速(50節 vs. 33節)、適航性(小水線面雙體船 vs. 高重心普通排水艇型)、隱身性、自動化程度(12人 vs. 17人)、火力(8枚鷹擊83 vs. 4枚雄二)還是電子設備都遠遠不及。22型因為不適合新時期海軍建設的飛速發展而迅速退出一線,開始上岸封存,而「光華六號」仍然是台灣海軍相當倚重的近岸快速打擊力量。

【 沱江級 】

沱江級巡邏艦是台灣最新一級小型戰艦,採用了高速穿浪型小水線面雙船體設計,技術來源和上面的22型一樣都出自澳大利亞AMD公司,其設計理念就是依靠隱身、快速和火力強來對抗大陸海軍的龐大數量優勢。沱江級由台灣海軍自行設計,首艦「沱江」號通過競標交給民營龍德造船公司蘇澳船廠建造,採用了美國建造瀕海戰鬥艦相同的電腦雷射切割設備,於2015年入役,目前僅一艘。

滿載排水量600噸的「沱江」號採用了更優化的隱身化設計:全艦為鋁合金結構,艦體和上層建築整合為一體內傾;安裝了大傾角主桅,沒有煙囪,排煙口設在舷側外部;甲板設備、飛彈發射裝置和排焰道都有舷牆遮蔽。動力系統採用2台MTU20V 4000M93L柴油發動機,驅動4具瑞典MJP CSU850泵噴推進器,最高航速達到44節。

「沱江」號的火力相當強大:艦橋前安裝了奧托76毫米炮,採用台灣自製的隱身化炮塔,在上層建築頂部密密麻麻地布置了4具雙聯裝「雄風-2」和4具雙聯裝「雄風-3」飛彈發射架,亞音速/超音速搭配共16枚(重量太大,日常只搭載一半8枚)。

防空只有後部的一座「密集陣」近防系統;艉部安裝有兩個大型艙門,右邊為硬式充氣橡皮艇,左邊為拖曳式陣列聲納,舷側還安裝了2部Mk-32三聯裝輕型魚雷發射管,具備一定反潛能力。「沱江」號沒有機庫,艦尾平台可以供直升機進行垂直補給,但尺寸太小無法降落。

「沱江」號安裝有CS/SPG-6N(S)二坐標對空搜索雷達和CS/SPG-6N(T)對海搜索/火控雷達,「聯成」戰鬥系統採用全分布式工作站,也可以通過「大成」數據連結收外部目標指示,獨立作戰能力比錦江級和「光華六號」有很大提高。

> 雙體穿浪設計令「沱江」號在6級海況下仍然能夠發射飛彈,航行能力和耐波性達到3千噸軍艦的標準

沱江級被台灣各界讚譽為「亞洲最快及火力最強」、「航母殺手」(聽著怎麼有點耳熟呢),計劃建造8-12艘,將來與「光華六號」艇混合編組執行反艦和反船團任務。批量生產的後續艦將有相當多的變化:尺度增大,排水量增加85噸;拆除2座雙聯裝「雄風-3」,取消拖曳聲納和魚雷發射管,省出空間和重量配備2座8聯裝「海劍-2」艦空飛彈發射裝置,增強防空能力,對空搜索雷達也升級為三坐標雷達;發動機排氣口改到雙船體內側,並配備水霧系統降低紅外信號特徵。

總體而言台灣的三種輕型艦艇都有點以色列「薩爾」級飛彈艇的感覺,在小艇身上堆砌了重火力,但防空、探測、電子對抗設備明顯不足,主要依靠外部提供目標指示,戰時面對強電子對抗和空中火力生存力堪憂,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均為台灣自行設計建造。

受到北台灣地理環境和港口條件的制約,台灣海軍把131艦隊的輕型快艇部署在基隆,其意圖就是以狼群戰術快速應對大台北防禦圈可能出現的海上威脅,戰時則分散配置把艇群疏散到各漁港中,避免目標過大被一窩端。

> 從前至後分別為「沱江」號、「光華六號」和錦江級




這篇寫得好長,超過一萬字了,給過去一直不太重視也不了解的幾型台灣軍艦整理了一下來龍去脈。有幾位台灣的朋友希望寫一寫今後的發展計劃,也就是「國艦國造」,放在下篇吧,和陸戰隊、海軍雷達和「海鋒大隊」岸基飛彈發射陣地一起介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