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世之作——奈良東大寺

中華網佛教頻道 發佈 2020-06-29T16:15:51+00:00

因此提醒大家,如果是有嚴格的時間表的話,不要和鹿兒們玩太久,尤其是早晨人們都是剛來,寺前正是人多,出來的時候再看鹿不遲。

去年此時,我第一次拜訪了奈良東大寺。


一大早,還沒有走到山門前,就遇到好多鹿迎上來,大家紛紛買鹿餅乾餵它們,趁機各種拍照,差點忘了預定的時間安排。


因此提醒大家,如果是有嚴格的時間表的話,不要和鹿兒們玩太久,尤其是早晨人們都是剛來,寺前正是人多,出來的時候再看鹿不遲。


寺門前的東大寺案內圖

一般在入口附近都有景區的總平面圖,這個一定要拍下來,便於在行程中隨時確定自己的位置和路線。

東大寺平面圖

東大寺的主要建築主要分布在一個方形的區域內,是在漫長的時間中逐漸形成了如今的格局,很多建築已經只剩下遺址。對遺址的研究使人們更加了解了東大寺的興衰歷史。


東大寺最主要的核心建築的是南大門、大佛殿、和大佛殿周圍和迴廊與中門。這條中軸線是來參拜的人必到的。但大佛殿背後的法堂遺蹟,還有作為倉庫的正倉院是非常有名的。日本一年一度的正倉院寶物展,指的正是這裡收藏的珍寶。在東側的建築群中主要有二月堂、法華堂,這個位置是東大寺的緣起之地,殿堂里也有不少國寶級別的造像。西側有戒壇院。在大佛殿院落南側的東西兩邊,有東塔和西塔的遺蹟。再往南,南大門內側,東側原來是天皇的行宮,西側現在是博物館和研究機構。


東大寺的南大門上掛著的匾額寫著「大華嚴寺」


東大寺是日本華嚴宗大本山,很顯然「大華嚴寺」的名稱來源於佛教經典《華嚴經》,之前也曾用過「金光明四天王護國寺「的名稱,寺名則來源於佛教經典《金光明經》,在這部經典里突出描述了四大天王鎮護國土的作用。

目前保存在博物館中的「金光明四天王護國之寺」匾額

匾額上的人物:最上方是兩位天女,最下方是兩位力士,中間是四大天王。


東大寺位於平城京(今奈良)東,是南都七大寺之一,距今約有一千二百餘年的歷史。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寺廟最初創建於天平五年(733),最初的名稱為金鐘山寺,在今天寺廟東部的位置。天平十三年(741)當時的第45代天皇聖武天皇模仿唐朝在全國建立大雲寺、隆興寺的做法,下令在全日本建造國分寺和國分尼寺,天平十四年(742)將這裡定為大和國的國分寺,更名金光明四天王護國寺。因而,這裡也算是國分總寺。因為位置處於當時的都城平城京的東側,因此也稱東大寺,和西面的西大寺呼應。


在奈良時代,法相、三論、俱舍、成實、華嚴、律等六宗已傳到日本,東大寺六宗兼學,尤重華嚴,南大門上高懸「恆說華嚴院」匾額。據說,大佛前有燈置於一對鏡子中間,燈光層層映於兩側的鏡內,表示法界緣起重重無盡。大佛殿內置有六座佛龕,名曰「六宗櫥子」,裡面安放有各宗根本經典,門上繪有各自的祖師及守護神像。


東大寺南大門的斗拱


現在的南大門是於1199年重建的,由當時負責重建工作的重源上人與南宋明州(寧波)來的匠人共同開創了後來被稱為「大佛樣「建築的先河。從斗拱的形式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中國明州地區建築帶來的影響。


南大門的阿形力士

南大門的吽形力士

南大門下面的兩位力士是著名的佛師運慶快慶所造,是日本著名的國寶。此處的力士又稱作仁王,因此日本的寺門也經常稱作「仁王門」。不同於他處的力士都是向外而立,在這裡的兩位力士卻是相對而立,你知道為什麼嗎。


南大門非常高大,為了不讓兩位力士被雨淋到,因此設置了高高的護板。如果還是向外而立的話,人們就只能看到護板後的兩張面孔了。在這裡處理成相對而立,人們走到近前一下子看到力士巨大的身姿全貌,會感到分外震撼


兩座雕像分別高8.4米,據說當時的兩位佛師率領一眾弟子,只用了69天就完成了,真是很難想像。



東大寺的中門

過了東大寺的正門,走過一段甬路,路過兩側的鏡池,就來到了中門面前。中門兩側連著長長的迴廊,和大佛殿一起組成了一個巨大的院落。


目前中門並不開放通行,人們需要走到西側院子角落的角門進入,進入之後,會感覺到廊子的巨大。


一切都是成比例的。大家都明白將要面對一個巨大的景觀。


從廊下眺望佛殿


東大寺的大佛殿正面

主殿大佛殿多次被焚毀,現在的主殿是1706年所建。即使規模比原來縮小了三分之一,仍然氣度不凡,讓人感到震撼。東大寺大佛殿,正面寬度57米,深50米,高度達46.8米,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我國的故宮太和殿連同基座的高度是35米,可以在心裡比較一下。


大佛殿前的御手洗尺度也大過一般


大殿正前方有一隻銅製的八角燈籠,巨大而且精美。是大佛殿最初創立時留下的原物。


走到近前仰望,更感覺到大殿的幽深宏闊。

大殿正門上方開有高窗,上部有突出的拱型山向屋檐,這種構造叫做「唐破風」。這樣的安排並非只是為了立面效果的好看。它是大佛看向外面世界的通路所在,因此才是如此重要。

用一張東大寺畫冊上翻拍下來的圖片來說明,大家就一目了然了。大殿是為了大佛而存在。即使是建造之初,也是先造佛後造殿。大佛是信仰的中心,佛教建築只是為信仰活動提供場所——這是佛教建築的本質所在

這一扇窗並非隨意而設。

反觀現在很多佛殿的建造,只是把佛像當成室內陳設的一部分而已,在建築建造的時候根本顧不上考慮,對佛教建築缺乏理解。

大佛殿內,放置著高15米以上的大佛像——盧舎那佛。這是日本的國寶,一般稱作奈良大佛。這尊大佛已經不是最初的大佛,已經是第三代了。


最初的大佛於752年舉行了「大佛開眼」的儀式,就是現在所說的開光儀式。想更生動的了解當時情形的朋友們可以找一部日本電影《大佛開眼》來看。在2010年日本又拍攝了電視劇《大佛開眼》。


現在的大佛是第三代,於元祿五年(1692)開光,高15米,高度是第一代大佛的三分之二。

不過大佛座下巨大的蓮台大部分是最初留下的


每個蓮花瓣上都有精細的花紋,反應了華嚴經中表達的「華藏世界」的思想



大佛兩側有銅製的巨大花瓶,尺度和大佛相應。注意觀察,花瓶上還停著青銅的蝴蝶呢。這些巨大的尺度,讓人恍如進入莊嚴的佛國


和我們後世熟悉的華嚴三聖不同,在大佛左側的是如意輪觀音。觀音的頭上的寶冠中有阿彌陀佛的小像。



大佛的右側是虛空藏菩薩。根據經典,虛空藏菩薩的寶冠中有三十五佛,此菩薩正是如此。


如意輪觀音和虛空藏菩薩造像除了寶冠外是大體相似的,手印的姿勢也是彼此相似(同時和大佛相似),但是彼此對稱的。在《華嚴經》中,虛空藏菩薩作為華嚴海會中主要菩薩的一員出現過,但並不是華嚴經的主角,如意輪觀音則沒有出現在華嚴經中。不過這兩位菩薩都是唐代密教中重要的代表菩薩,各自有專屬的經典和修法。大佛殿中這樣的設置,如果能考證其歷史源流和修法的傳承必定是十分有意思的。


大殿的四角分別樹立著巨大的四大天王木像。


這是位於東北角的北方多聞天。考慮到銅製的大佛都兩度損壞,這四尊天王也必定也是後來所做。不過,這種布置方式恰恰反應了唐代遺風。即:四大天王位於佛主尊的四周,鎮護壇場,構成以佛為中心的世界模式


很多朋友曾問過我唐代的天王殿是什麼樣,其實唐代的天王殿和現在寺廟的天王殿概念完全不同。如果不是以天王本身為主尊單獨供奉的天王殿,天王的位置都是在佛的四周構成一個壇城,代表著世界的中心。和後來淪為過殿保安的情形完全不同。


在佛典後側陳列著一些模型,反應了歷史上不同時期東大寺的主體樣貌。


在大殿東部有一個柱子,底部中心有一個巨大的空洞,據說從中間爬過去能獲得好運氣。雖說洞挺大的,不過豐滿的人看起來不宜嘗試。


看來全世界人民都一樣,發明了各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祈福方式。這個洞有源源不斷的人去鑽。


大殿的門外有著「賓頭盧尊者」的座位,這個設置也是日本的特色。個人以為這尊像也是比較晚近的了,如果考證一下這種設置的源流也應該是非常有趣的。一般這尊像的任務是接受大家的撫摸,有的地方乾脆就標註為「撫佛「,並且被撫摸的面目模糊。當然,大家都會不言自明的認為,原則是祈求哪個部位的健康就撫摸哪裡。


根據東大寺出版的畫冊,我們可以看一下大佛殿最初的樣子和現在的樣子的對比圖。考慮到當初大佛的高度在20米以上,大殿的高度比現在只高不低。我們關注的不應僅僅是建築的大小,更可以注意一下柱子的大小。在這方面,日本和中國一樣,最大的建築出現在唐代那個時間前後。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那個時代的技術達到可以建設這樣巨大的建築的水平,但是隨著一代一代的燒失,這樣巨大的木材再難以覓得,不僅巨大的建築不能再存在,與之相關的技術也不能保存了。


因為來去匆匆,沒有拜訪東大寺的其餘部分。期待著更多的了解和再次重遊。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給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脫

圖文皆來源於網絡,內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