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曾經面對一個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機會,可惜錯過了

九大山人 發佈 2020-06-29T11:57:52+00:00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面對一個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機會 ,可惜錯過了。在經過貞觀初期的休養生息之後,大唐王朝的經濟實力取得了巨大增長,於是唐太宗李世民改變了對周邊民族和國家的懷柔政策,開始大規模的對外擴張,在十餘年的時間內先後攻滅東、西突厥,降服了薛延陀,擊退了吐蕃的襲擾,征服和控制中亞綠洲,從而將王朝的西部邊境拓展到了現在的塔里木盆地和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伊塞克湖附近,與波斯人建立的薩珊王朝東部的呼羅珊地區接壤。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面對一個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機會 ,可惜錯過了

在經過貞觀初期的休養生息之後,大唐王朝的經濟實力取得了巨大增長,於是唐太宗李世民改變了對周邊民族和國家的懷柔政策,開始大規模的對外擴張,在十餘年的時間內先後攻滅東、西突厥,降服了薛延陀,擊退了吐蕃的襲擾,征服和控制中亞綠洲,從而將王朝的西部邊境拓展到了現在的塔里木盆地和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伊塞克湖附近,與波斯人建立的薩珊王朝東部的呼羅珊地區接壤。

薩珊王朝,也稱波斯第三帝國,也是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國祚始自公元224年,651年亡,曾經與羅馬帝國共存了超過400年。

620年前後,薩珊王朝全盛時期,控制的土地面積達到約56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達1970萬。領土包括當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高加索地區、中亞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海岸部分地區、波斯灣地區、巴基斯坦西南部,以及印度部分地區。

然而,在大唐的國力處在鼎盛之時,薩珊王朝卻剛剛在與拜占庭帝國的戰爭中遭受了慘敗,而其統治下的東羅馬帝國人及波斯人由於長年受到戰爭的侵害,加之經濟衰退、稅賦沉重等原因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斷起來反抗,造成了王朝陷入持續性的衰退之中。


632年伊嗣埃三世繼位,剛剛統一在伊斯蘭教旗幟下的阿拉伯軍隊開始入侵薩珊王朝所屬的美索不達米亞的南部邊境,從而揭開了征服波斯的序幕。

彼時的薩珊王朝無力將境內的諸多封建王國聯合起來,於是阿拉伯哈里發阿布·伯克爾旗下的軍官哈立德·伊本·瓦利德在短短一年之內就完全占領了美索不達米亞。不過,由於哈立德在634年受命調往敘利亞對付拜占庭帝國,而接替哈立德的將領能力不如他,從而讓薩珊王朝在634年的河橋戰役擊敗了阿拉伯人,獲得了短暫的喘息之機。

公元637年,在哈里發奧馬爾·本·哈塔卜的率領下,阿拉伯軍隊在卡迪西亞會戰擊敗魯斯塔姆·法羅赫扎德領導的波斯軍隊,並圍攻薩珊王朝的國都泰西封,泰西封經歷漫長的圍城戰後失陷,伊嗣埃三世放棄大量的寶藏向東逃遁。一些薩珊王朝的官員試圖召集兵力抵抗入侵者,但由於缺乏強而有力的中央權力,他們在納哈萬德戰役被擊敗,由於軍事指揮體系名存實亡、財政資源受到破壞,此時的薩珊王朝已經無力對付入侵者。

公元638年,國王伊嗣候三世派遣他的兒子卑路斯到長安,請求大唐派出援軍,幫助其抗擊阿拉伯軍隊的入侵,彼時的大唐帝國,正處在國勢蒸蒸日上的巔峰時刻,假如唐太宗李世民願意派出數萬精銳遠征薩珊的話,非但能在短期內將大唐的國境和影響力拓展到西亞,而且長期來看必將遏制阿拉伯帝國的崛起,進而完全徹底的改變整個人類歷史的進程。

要知道,早在西漢初年,中國與地中海地區的羅馬帝國就建立了橫貫中亞的絲綢之路,東西方的文化、技術和物資通過這條漫長的道路來傳播和交流,促進了雙方和沿途國家與地區的發展。但是阿拉伯帝國橫空出世,將歐亞之間的陸地聯繫完全的切斷了,隨後便完全壟斷了兩者之間的貿易往來,同時對東西方都採取了敵視的態度,故而伴隨著貿易而生的文明傳遞也隨之逐漸衰落下去,從而失去了相互借鑑和學習的機會。


那麼假如大唐帝國願意介入薩珊王朝的保衛戰,是否有能力擊敗阿拉伯人來改變歷史呢?

答案是肯定的,原因如下:

第一, 唐軍的整體戰鬥力遠遠高於同期的阿拉伯軍隊。

1, 彼時的唐軍已經裝備了明光鎧和採用了複合鋼工藝的唐刀,還有早在秦朝便普遍裝備、已經大幅改進的弩箭,與仍然使用拜占庭式樣直劍和簡單皮甲的阿拉伯戰士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

2, 唐軍騎兵比例很高,並且相當多都是遊牧民族出身(其中就包括後來成為阿拉伯騎兵主力的突厥人),而阿拉伯騎兵當中駱駝兵比例很高,在沙漠作戰或許還有些優勢,但是在薩珊王朝疆域內的草原和戈壁、平原上,完全處於下風。

第二, 雙方能夠出動的兵力存在巨大的差距。

大唐的人口總數在4000萬以上,在確保國內安全的情況下,派出五萬左右

的遠征軍是沒有任何困難的,而彼時薩珊王朝的大部分疆土還沒有被阿拉伯軍隊完全控制,糾集數萬軍隊輔助作戰是完全可能的。

彼時的阿拉伯帝國,總人口不過區區1500萬,其在與拜占庭帝國決戰之時投入的傾國之力不過區區2.5萬軍隊,兵力上處於絕對的劣勢。

第三, 遠征軍的補給問題是完全能夠解決的。

彼時的呼羅珊及其附近地區尚在處在薩珊王朝的控制當中,是能夠就地給遠

征軍提供足夠補給的,而百餘年後的怛羅斯之戰則證明了唐軍完全有能力解決從從安西到呼羅珊的補給問題。

第四, 阿拉伯半島的人口和資源決定了其完全沒有能力進行長期的戰爭。

在默罕默德統一阿拉伯半島之前,貝都因人為主體的阿拉伯人基本上都是以

遊牧+搶劫的方式生存下來的,之所以瘋狂的嚮往擴張,是因為征服戰爭能夠帶來大量的財富,或者說,以宗教和國家戰爭的名義進行搶劫,然後在以戰養戰,繼續擴張,單純依靠半島本身的資源和人口,是沒有辦法支撐長期戰爭的。

第五,唐軍的出現能夠有效的激發薩珊王朝殘餘軍隊的士氣,同時則嚴重的打擊阿拉伯軍隊的士氣。

要知道,彼時大唐帝國聲威遠播,連烏拉爾地區的高加索種族都到長安進貢,薩珊王國不遠萬里來求援,也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阿拉伯人自然知道東方這個強大帝國的存在。

當然,大唐皇帝最終沒有答允薩珊的請求,而在薩珊王朝苟延殘喘的數十年當中,又進行了兩次同樣的嘗試,答覆都是相同的。於是整個中亞和西域,逐漸落入了阿拉伯人的手中,然後通過怛羅斯之戰,將大唐徹底驅逐出去,伊斯蘭教隨即取代了佛教,變成了當地居民的信仰,直到現在。


「轉載自新浪博客獵書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