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尋記憶的痕跡》科學家的經歷中看種族歧視

鳳姐瑣談 發佈 2020-06-29T09:41:50+00:00

前不久,美國社會正陷入一場史無前例的大遊行當中,正處於疫情籠罩下的美國,大規模騷亂開始向全國擴散,至今尚未全部停止。這次騷亂是由於5月25日,明尼波利斯市喬治.

前不久,美國社會正陷入一場史無前例的大遊行當中,正處於疫情籠罩下的美國,大規模騷亂開始向全國擴散,至今尚未全部停止。這次騷亂是由於5月25日,明尼波利斯市喬治.弗洛伊德被警察跪壓七分鐘,無法呼吸而死亡引起,這次無數人特別是黑人群體,被這殘酷荒謬的一幕激怒,5月26日起,美國明尼波利斯、孟菲斯、洛杉磯等城市相繼爆發示威遊行,這次事件又一次讓種族歧視引起了全民的探討。

《追尋記憶的痕跡》是猶太人埃里克.坎德爾所著,這是一本自傳體著作,同時它也是一本記錄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發展歷程的著作,它還是一本「赴美留學指南」,更是一本記錄奧地利不光彩歷史的史書,從作者埃里克坎德爾親身經歷的講述中,我們仿佛親身經歷那段歷史,領悟種族歧視帶給人們的種種痛苦。

維也納兒時的經歷引發了坎德爾對記憶的迷戀

1938年11月10日早晨,看似艷陽高照,平常的一天,德國各大城市都亂了套,絕大部分猶太人開設的商店,窗戶全部被打碎,店內的之前物品也被洗劫不少。亮晶晶的玻璃渣在地上,經過陽光的照射後宛若水晶一般動人,但考慮到這場奇怪的鬧劇發生於前一天深夜,所以被稱為「水晶之夜」。

埃里克.坎德爾卻是在維也納經歷了這樣的一幕:在他九歲生日後的兩天,納粹警察將他們一家驅逐出了公寓,來到另一對年長的猶太夫婦家裡,而他的父親卻消失了,全家人不知道他身在何處。

等幾天後他們回到家時,家裡已經面目全非、慘遭洗劫。從此,「梆梆梆的敲門聲,被驅逐、遭洗劫、父親的失蹤和重現,以及之後在納粹政權下度過的一年,這種驚慌、窮困、羞辱和恐懼」成為童年生活中最深刻的記憶,也決定了坎德爾之後的人生。

埃里克.坎德爾將其後來對心智的興趣——人們的言行舉止、動機的不可預測性以及記憶的持續性與他在維也納度過的最後一年聯繫起來。他所做的工作就是研究倖存的猶太人的主題「永志勿忘」這句箴言的生物學基礎,既使我們能夠記憶的腦機制。

由此可見,由「種族歧視」引起的記憶在當事人的腦海中是多麼深刻,它能夠影響人一生的性格、興趣、乃至工作方向,這種種族歧視帶來的心理創傷和行為認知是漫長的歲月消磨不了的。

維也納人對猶太人的抵制使維也納變成了一個夢魘景象的城市

維也納是當時的德語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以偉大的音樂和藝術著稱於世,它是現代醫學、精神分析和現代哲學的誕生地,它也是很多現代思想的源頭,使各流派思家的故鄉。

維也納非同反響的文化很大一部分是由猶太人創造和滋養的。 但這一切終止於3月14日下午,希特勒及其隨行人員抵達維也納,受到了20萬狂熱群眾的歡迎,一個催毀了德國猶太社群的人受到壓倒性的支持。從那一夜起,維也納淪為地獄。

維也納暴民高喊著「打倒猶太人!希特勒萬歲!消滅猶太人!」進而蔓延成了全國性暴亂,他們毆打猶太人並損壞猶太人的財物。他們還強迫猶太人跪著清洗街道上殘留的政治性塗鴉,以此來羞辱猶太人。猶太人的學生受到所有同學的疏遠,在維也納大學,幾乎所有的猶太人——超過40%的學生和50%的教師都被開除了。維也納淪為一個「具有耶羅尼米斯.博斯畫筆下夢魘景象的城市」。

希特勒進入奧地利時,所發生的是一次歷史上「最飛快,而且最徹底的群眾信仰轉變。」也包括奧地利媒體的倒戈相向,到水晶之夜對猶太人的攻擊達到了頂峰。

我們很有必要了解一下這次事件的起因,他和如今美國社會弗洛伊德事件十分神似:

它源於1938年10月28日的事件,那一天,有1.7萬名猶太人被納粹圍捕並遣送至德國和波蘭邊境。那時候納粹因為自願或強制向外國移民是解決「猶太人問題」的辦法。11月7日,一名因父母被驅逐的男孩赫歇爾.格林斯潘把德國駐法國大使館第三秘書恩斯特.馮.拉特當成大使射殺了,兩天之後,一群暴徒以此為藉口,組織起來縱火焚燒了,幾乎所有德奧境內的猶太會堂。

這次事件和美國佛洛伊德事件都是因為一個人的偶發事件引起了兩個民族的對立,引發大規模騷亂。這是長久以來的「種族歧視」形成的對立思想。

埃里克.坎德爾分析了這次事件的原因:一個重要原因顯然是純粹的機會主義。猶太社群在經濟、政治、文化和學術領域取得的成功讓非猶太人心生嫉妒和報復的慾望,他們都渴望通過取代猶太人的職務來獲得提升,通過掠奪猶太人的房子和財產,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

另外一個原因是反猶主義從文化形式轉向種族形式。這種觀念因為傷害基督的猶太人是一個生來就缺乏隱性的種族,必定從遺傳上就低人一等,人們因此可以毫不愧疚地將他們除掉,一旦種族反猶主義取代了文化反猶主義,驅逐和滅絕猶太人就成了解決猶太人問題的唯一解決辦法。

種族歧視對社會危害很多,可以影響政治穩定,引發戰爭,社會治安混亂,個體和團體的衝突,社會地位的差別,法律法規的不平等 、各種福利待遇不同,醫療保障失調的等等。

種族歧視帶給人的記憶影響延續一生,帶給城市的記憶影響延續半個世紀

哈佛大學科學史學家傑拉爾.霍爾頓指出:對於許多我們這一代維也納流亡者來說,我們在維也納所受到的紮實教育與到達美國時體驗到的自由感,結合在一起,釋放出無能量,並激發出奇思妙想。

維也納的「反猶主義」造成了許多學者的流失,沒有猶太人,維也納的學術和社會生活日益惡化,它的經濟亦然。奧地利學術方面的損失清晰具有戲劇性,在希特勒到來沒過幾天,維也納的學術界就已經搖搖欲墜,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結驅逐了50%的猶太人身份教師,從此再也沒有恢復過來。

埃里克.坎德爾這一生都在研究童年時代的記憶產生的一系列影響,並在獲得諾貝獎之後的晚年致力於喚醒維也納人,讓維也納人正視自己的錯誤,並彌補猶太人的損失作出了許多重要的工作。

他策劃和主持了「奧地利對國家社會主義的反應,對科學和人文學術的啟示」的研討會。會上對三個的議題進行了研討:

  • 有助於承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奧地利在納粹消滅猶太人的惡行中所扮演的角色;
  • 嘗試處理奧地利對他在納粹統治期間所扮演的角色含蓄否認;
  • 評估維也納猶太社群的消失,對學術的影響。

這位偉大的思想者匯聚了各位從維也納被迫出走的學者,描述了德國、瑞士和奧地利在對待它們過去方面的差異,以及失去大量學者給維也納學術界造成的毀滅性後果,這些學者包括世界精神分析運動的領袖佛洛伊德,以及維也納醫學界和數學界的領袖維娜學派主要哲學家等。

這次研討會有助於讓維也納年輕學者認識到,奧地利曾在大屠殺中與納稅德國積極合作。它還通過報紙,電視,廣播和雜誌,讓公眾注意到國際社會上的一部分人已經開始關注奧地利在希特勒時期所扮演的角色。

其實他所倡導的就是:錯誤已經形成,人們要做到的就是要正視它,分析錯誤成因,承認錯誤事實,進行自我剖析用來對今後國家和引領的走向形成指導。

在這裡我又不得不提到如今美國的種族歧視。美國的種族歧視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它困擾的不僅僅是黑色人種,還有黃皮膚的族裔。美國是一個殖民國家,長期存在種族歧視是客觀事實,美國政府就應該正視它,剖析它,真正地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甩鍋或者高壓,這方面川普是最應該反思的,他的某些言論,某些作為在某些方面只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絲毫沒有解決問題的功效。

結語:

恩格斯曾經說:「每一次由比較野蠻的民族所進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摧毀了大批生產力。」 種族歧視是人類發展的攔路虎,有效地阻止這種行為,讓人類社會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這是我們全人類的使命和義務。

《追尋記憶的痕跡》這本書是一本偉大的著作,它集科普、自傳、歷史、人文為一體,很好的闡述了20世紀以來,從零開始的生物學、心理學到神經科學的發展歷程。

他還講述了進行科學研究追尋的痕跡:提出問題——尋求答案——步步提問——轉向——解決問題——突破,這一根本原則也是科學研究的過程。

他還著重強調科學研究離不開合作,離不開傳承,離不開互相學習,互相啟發。正如他所倡導的「年輕人必須努力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到那些一流學者雲集的環境中去歷練。

這本豆瓣評分高達8.9分的書是值得一看的書。

我是鳳姐瑣談,同您一起探討讀書寫作,您的閱讀和關注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文中圖片來自於書籍插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