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之戰:蜀漢終焉之戰,一首由「蜀二代」們譜寫的謝幕悲歌

咘咘愛三國 發佈 2020-06-28T03:25:18+00:00

公元263年,司馬昭把持的曹魏政權,決定大舉發動第三次針對蜀漢的攻勢,這一次曹魏從三個方向進攻蜀漢。

公元263年,司馬昭把持的曹魏政權,決定大舉發動第三次針對蜀漢的攻勢,這一次曹魏從三個方向進攻蜀漢。

鍾會率領10餘萬大軍作為伐蜀主力,兵分三路進攻漢中;

②鄧艾率領3餘萬人從隴西南下,牽制位於沓中的姜維大軍;

③諸葛緒率領3餘萬士卒從祁山南下,企圖阻截姜維支援漢中。

隨著戰況發展,鍾會取得漢中一帶的主動權,並且吞併了諸葛緒的3萬大軍。一方面鍾會率領大軍繼續南下,另一方面姜維擺脫鄧艾、諸葛緒的阻截,趕回了劍閣。

鍾會率領的伐蜀主力,與姜維率領的蜀漢主力,在蜀漢東部戰線形成了對峙

兵法有雲「以正合,以奇勝」

正面戰場上,鍾會面對劍閣險關,難有進一步戰果,撤軍已經提上日程。

關鍵時刻,鄧艾提出從陰平小道,翻過崇山峻岭,直插成都平原。通過開闢西部戰場的方式,為鍾會創造機會

在蜀漢軍界中,當時的大佬級人物姜維、廖化、張翼、董厥等人均在劍閣抵禦鍾會。

面對西線孤軍深入的鄧艾,蜀漢可以調動的將軍和兵力並不多。霍弋鎮守南中,羅憲鎮守永安,於是劉禪開始啟用蜀漢將臣的二代作為人選

雖然「蜀二代」們缺乏歷練,能力上有所欠缺,但是他們同蜀漢政權利益相關,更加值得信賴。畢竟在這樣的危急關頭,臨陣倒戈將會導致蜀漢政權徹底覆滅。

於是,諸葛亮的兒子,衛將軍諸葛瞻臨危受命,憑藉諸葛亮在軍民中的餘威,以及其官職,諸葛瞻成為蜀漢西部戰線的最高統帥

諸葛瞻帶著兒子諸葛尚,以及張飛之孫、張遵,黃權之子、黃崇,李恢之侄、李球,統帥諸軍進發前線抵禦鄧艾。

其中李球官職為羽林右部督,統領禁軍,可見劉禪已經將禁軍派出。諸葛瞻率領的這支部隊,可能是成都方面可調動的最後兵力,也是西部防線的屏障。

由於戰術失誤,已經抵達涪城的諸葛瞻,未能及時北上占據險要,鄧艾得以順利進入平原地帶。在擊敗諸葛瞻的先鋒後,諸葛瞻放棄涪城,後撤至綿竹

鄧艾占據涪城後,一鼓作氣繼續南下,準備進攻綿竹。鄧艾在綿竹同諸葛瞻交戰前,曾經派使者給諸葛瞻送去一份勸降信,聲稱可以表奏他為琅琊王。

鄧艾的這份勸降信十分高明,蜀漢形勢已經危如累卵,這份勸降信不僅是給諸葛瞻看,也是給蜀漢諸軍看。倘若得到部分響應,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上策。

如果沒能得到蜀漢守軍的響應,這份勸降信也有激怒諸葛瞻的目的

劉禪、孫皓在投降後,都尚且無法得到王爵,鄧艾又何以能讓諸葛瞻成為琅琊王呢?而且諸葛瞻祖籍就是琅琊,被敵國封為琅琊王可不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而是一種莫大的恥辱。

鄧艾孤軍深入,最擔心的莫過於蜀漢的層層抵抗。一旦鄧艾士卒士氣由盛轉衰,那麼敗亡便難以避免。所以對於鄧艾而言,要麼迫降諸葛瞻,要麼通過一場決戰瓦解這股防禦力量。

諸葛瞻看到鄧艾的勸降信後,不由勃然大怒,直接斬了來使,隨後決定出城列陣迎敵

鄧艾先是派遣鄧忠和師纂兵分兩路進攻諸葛瞻,結果都被諸葛瞻擊敗。倘若這支西線入蜀部隊不是由鄧艾統帥,而是鄧忠之流,諸葛瞻大抵是能夠消除西線危機的。

然而鄧艾畢竟是一名有著豐富戰鬥經驗的曹魏宿將,又是三國後期的一流將領,所率領的是經過天險篩選出來的精銳士卒,他再次發起了對於諸葛瞻的進攻。

對於諸葛瞻而言,擊敗鄧忠、師纂,使得大軍一路敗退而來的士氣等到了激勵,這個時候正是憑藉城池堅守的時候,當年張遼就是這麼做的。

只要諸葛瞻的這支部隊存在,便能阻截鄧艾繼續南下,給成都方面贏取更多的時間去組織防禦,甚至等來東吳的援救。並且,這支部隊也是成都方面的精神支柱,是支撐他們繼續堅守下去的動力。

​然而,諸葛瞻沒有及時入城堅守,而是繼續同鄧艾野戰,結果被鄧艾擊敗。

諸葛瞻、諸葛尚、張遵、黃崇、李球,這些蜀二、三代全體陣亡,在失去指揮系統後,這支防禦部隊徹底瓦解,基本被鄧艾殲滅。

鄧艾大軍順勢向成都進軍,劉禪投降,蜀漢覆滅。

諸葛瞻未能據城堅守,而是選擇同鄧艾野戰,這是其缺乏戰鬥經驗導致的錯誤決定,也是其低估了鄧艾的能力所致。

諸葛瞻的一決定,引發了綿竹之戰,「蜀二代」們用自己的忠烈,譜寫了一首蜀漢覆滅前的謝幕悲歌

(本文參考文獻,《三國志》、《資治通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