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魏蜀吳,還有一國是哪國?

歷史小霸王 發佈 2020-06-28T01:55:55+00:00

說起東漢末年,我們心中很快就會想起那句「東漢末年分三國」的歌詞。在東漢結束之後迎來的三國時期,是一段被後世無比推崇的英雄輩出的歷史,有著無數的文學作品用筆墨去描繪他們心中的英雄。元末明初,羅貫中寫出了《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描述出的三國世界也是最被後世所接受的。

說起東漢末年,我們心中很快就會想起那句「東漢末年分三國」的歌詞。在東漢結束之後迎來的三國時期,是一段被後世無比推崇的英雄輩出的歷史,有著無數的文學作品用筆墨去描繪他們心中的英雄。

元末明初,羅貫中寫出了《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描述出的三國世界也是最被後世所接受的。但是在這段歷史裡,人們都只知道三國鼎立,卻不知道在東漢末年是有著四國鼎立的存在,而羅貫中為何只寫了魏蜀吳的故事,那麼被移除的是哪國呢?這一國,就是割據在遼東近50年的公孫氏勢力。

東漢末年,皇室昏暗腐朽,十常侍權傾朝野。土地兼并現象的嚴重讓百姓民不聊生,民心已經不堪一擊。在連年天災和瘟疫的衝擊下,人民終於崩潰,徹底起義爆發。184年由張角領導爆發的黃巾起義徹底宣告了亂世的開始。

東漢政權在黃巾起義的進攻下已經搖搖欲墜,這時各地的豪強諸侯也開始參與了進來。誰都希望在東漢滅亡之時分一杯羹,如果能夠奪得天下,那就最好了。於是他們開始在各自的據點圈地稱王,並且四處討伐敵對勢力。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東漢皇室不得不扶持少帝劉辯上位。董卓趁虛而入,挾天子以令諸侯,讓亂世更亂了一分,中原一片戰亂不堪。而這時,公孫度卻敏銳地發現自己的機會出現了。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被徐榮推舉擔任遼東太守的公孫度看出了中原的動亂,遼東位遠反而顯得十分平靜。根據《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記載,公孫度聯合他的親信劉毅和陽儀採取強硬手段除掉了原河內太守李敏全族,直接在遼東稱王,自封「遼東侯」。

趁著中原各路勢力互相制約的時候,公孫度帶著他的軍隊不停發展勢力。東征高句麗,西征烏桓,連戰連捷,一時間領土擴張迅速。公元192年董卓滅,公元200年官渡之戰後曹操直接摧毀了袁紹勢力,至此北方曹操一家獨大。

在公元204年的時候,公孫度病逝,他的兒子公孫康繼位。不像父親一樣拒絕曹操的親近,公孫康非常信服曹操。公元207年,他協助曹魏消滅了袁尚和袁熙,並在公元209年直破高句麗國都,立功煊赫,被曹魏拜為左將軍。

自此公孫氏已經被曹魏降服,北方大定,曹操也可以專心的去中原和吳、蜀博弈。公元228年,魏國正在被蜀國的大軍牽扯,還有吳國虎視眈眈,對北方的操控大大減弱了。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認為這是一個天大的機會,當即逼叔叔公孫恭退位,在遼東稱帝,建國名為「燕」,直欲和曹魏勢力搏一搏北方的天下。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與北伐途中,蜀國大軍給魏國的壓力瞬間就減輕一大半,曹丕終於騰出手來對付在他枕邊自立的公孫氏了。遼東地勢不似中原地區錯綜複雜,反而是一馬平川的廣闊平原,加之遼東地廣人稀,是典型的難守易攻之地。

《後漢書》記載,在公元238年的時候,魏國有著443萬的人口,而遼東儘管占地遼闊,總人口卻只有不到30萬。這種致命的懸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沒有充足的軍隊。於是238年,司馬懿率4萬軍隊一路北伐,公孫遼東就此滅國。

遼東公孫勢力,可謂是東漢大亂世期間第一個割據稱王的勢力,他們沒有受到戰火的影響,借著董卓吸引風頭的時候悄悄發展勢力。但是在公孫氏統治的50年里,遼東一直都是安於一隅,在自己境內勵精圖治,並沒有參與到中原的格局,對歷史也沒有什麼影響,從而他們在歷史上都被選擇性的略過,並不如三國一樣充滿作為。

之所以公孫氏能夠撐到238年,想必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曹操被蜀、吳纏得太緊,並且對著一個小小的遼東侯不放在心裡的緣故吧。在真正的大勢力博弈的時候,遼東這種小勢力實在是不值一提。也正因如此,他們在歷史上留下的痕跡才會如此淺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