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武漢過端午:媽媽的粽子,高校的龍舟賽、老味道綠豆糕

大武漢美食榜 發佈 2020-06-27T21:59:12+00:00

裹粽子、織長命縷、喝雄黃酒,是端陽節的傳統習俗,最遲到唐代這一傳統完全形成。與中原不同,過端陽節的楚地,拜祭的不再是太陽,而是水,無所不在的水域。



1.屬於楚地的端午習俗

裹粽子、織長命縷、喝雄黃酒,是端陽節的傳統習俗,最遲到唐代這一傳統完全形成。與中原不同,過端陽節的楚地,拜祭的不再是太陽,而是水,無所不在的水域。學者的說法,端陽節實際上就是一種死後投生的儀式,而龍舟賽的輸家就是「人身犧牲」。

龍舟賽與包粽子,都是南方盛行的習俗,特別是楚地對屈原懷有深深的感情。這一節日,大概是唯一在全國範圍內不是起源於北方的節日,且在南方盛大度過。

端午節也許是唯一一個大規模推廣蠻夷風俗文化的節日了。龍舟是百越人的,早就使用板舟的漢人是看不上這種獨木舟的;粽葉裹飯糰也是百越人的,跟早就發明碗筷吃飯更文明的漢人也格格不入。但是大家用著用著,覺得這種異族風俗挺有意思的,用久了,反而成了漢人的風俗(西窗記語)。

在古代,端陽節比今日還要盛大。1822年范鍇《漢口叢談》表明,「自朔旦起,至十八日止,鼓鉦爆竹,燈火喧闐,晝夜不輟,處處皆然。



2.漢口曾長達十年廢止龍舟賽

在古代,龍舟賽是屬於湖北下層民眾的節日。在徽商、晉商占據富人階層的清代漢口,上流社會對龍舟賽並不感冒。

美國學者羅維廉提到了一個例子,1820年,徽商吳德芝向當地政府要求禁止龍舟節,並輕蔑稱之為「楚俗」,將參與者稱之為「遊民」。在他看來,這幫人不過是藉此逃避工作,在城市中肆意妄為幾天,更何況龍舟賽會導致漢口商業運輸的癱瘓,繼而影響整個長江中下游的生意。

實際上,太平天國後的一段時間,漢口政府的確禁止了龍舟賽。其理由是害怕復員的湘勇藉此集會,造成社會動盪,引發不必要的混亂。當然這不是全部理由,肯定離不開商人的壓力。

可是,龍舟賽是禁止不了的。支持龍舟賽的團體紮起了大型的紙船,點然後讓其在河流中漂浮。

1878年,長江水師提督彭玉麟,這個湖南人,注意到了漢口人燒紙船的活動。他知曉這是龍舟節的紀念,遂命令士兵燃放焰火,表示支持。

此後,媒體報導政府開始弛禁,龍舟團體開始打造龍舟,準備龍舟賽。政府只好任其行之。當龍舟賽開始的那一刻,「武漢商民,亦以為經久不見,莫不延頸而待。」

長達十年的龍舟賽禁令自此廢掉。


最近這些年,端午節龍舟賽最矚目的當屬武大與華科兩者間的友誼賽。2012年6月17日,兩所高校的首屆龍舟賽在東湖磨山楚城腳下展開,比賽分為男子組800米直道競速和公開組(男女混合組)500米直道競速比賽。最終,參賽兩隊各勝一局,戰成1比1。後來,這一場有意思增加為三個項目,分別為800米男子組,500米混合組和200米男子組。至今,龍舟賽已經舉辦多屆。


3. 網友們的端午記憶

(1)北方的端午節

在北方,端午有時會和夏收相撞。

記得那是一個潮濕的清晨,霧氣很大,陽光灑滿鄉間,站在塬上朝四周望去,整個村莊儘是朦朧。此時,塬上的小麥大多已收割,留下的麥茬,剛翻過的黃土,和著奶奶在麻布包里包好的幾隻雞蛋,是我童年端午最甜的記憶。

因為那是我們拾麥穗最大的犒勞,碰不上端午,平常年份的夏收只能幹巴巴的勞動,雞蛋是很少吃的。

那雞蛋是奶奶養的母雞生的。臨到端午,奶奶就把母雞下的蛋一個個的攢起來,隔三差五清點一下,五個、十個、十五個……,這些蛋不會拿到集市上賣掉,而是按照我們全家人的功勞、飯量大小,端午時煮著吃。我們家八口人,奶奶的四隻母雞,要攢半個多月才夠端午。

來塬上拾麥穗前,奶奶叮囑我們說,這個月的雞蛋你們過端午吃了,賣不到你們學習用品零花錢,你倆可要好好拾麥穗來補貼。端午一連吃上幾個雞蛋,我覺得這很值。

不一會兒,小竹簍里的麥穗快滿了,太陽火辣起來。

我和姐姐背著豐收的喜悅,嘴裡回味著往年的粽香,期待奶奶給我們發粽子。

是的,北方的家庭,無論如何,過端午都是要吃粽子。

如今,一家人,兩界四地,吃粽子,何時吃,於我個人而言已所謂,但要把這種儀式感、這份節日你喜慶要留給孩子,而在我的另一個世界裡難忘的是奶奶的端午,煮雞蛋、荷葉粽。(東威)



(2)媽媽的粽子

小時候每當到端午節時,母親就會忙碌起來,從街上買來筍葉,糯米,然後用筍葉把糯米包起來,裡面放上紅棗和紅豆做餡,接著用繩子纏緊,我就在旁邊看著母親忙和,母親對我說:「乖,聽話,媽媽給你煮粽子吃。」於是我便痴痴的等著,看著媽媽把包好的粽子放到鍋里開始煮,我在鍋邊看著鍋里開始冒氣,就喊媽媽,說粽子煮好了,媽媽笑著說,「傻孩子,得煮熟才好吃呀。」等煮好後,媽媽把粽子從鍋里撈出來,放到水裡面冰一冰,然後把皮剝掉,放在碗裡拌上白糖,我便拿著我的小勺子美美的吃起來,裡面透著一股清新的筍葉味道,可好吃了。

在端午節,母親還會從街上買來五香面和五彩線,在家裡找出來紅布,縫成一個好看的小包包,把五香面放進去,名曰香布袋,然後用五彩線搓成繩子,把香布袋掛到我的脖子上,又用五彩線給我做成手鐲和腳鐲,給我帶在手腕和腳腕上,到了端午節那天,媽媽又用雄黃酒抹到我的小鼻子上,說是去邪氣。

就這樣,在整個端午節這一段時間,我滿身便沫滿了香香的味道。 我喜愛端午節,我更愛我的家!(flyingbird)


又是一年端午,還是喜歡小時候在老家過的端午

家鄉的人都很親近,每個節日不管是做什麼都是鄰里之間相互幫忙

以前在老家的端午節媽媽都是提前摘棕葉,一片片粽葉清洗乾淨,把所有材料都準備好,小凳子小桌子往家門口一擺,到點了隔壁左右的都來幫忙包粽子,大家邊包邊聊天時間就過的特別快,雖然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是包的白米粽子,但是每次包完總會相互分享一些,想想還真是想念小時候每年吃的白粽子蘸白糖

現在家搬到武漢來住了,媽媽也不再自己包粽子,不是媽媽找不到摘粽葉的地方,而是沒有鄉鄰們幫忙包的粽子總是會少了些啥(小胡)

(3)難忘的綠豆糕

記得小時候,過完春節後就盼望著端午節。因為在我們當地,端午時節,嫁出去的閨女,要回娘家探望雙親,意思就是父母安康,兒女平安!小孩子們自然不懂這些,只知道端午節,姑姑們會帶著綠豆糕、粽子;那時候,婆會把綠豆糕和粽子分給我們吃,還會給我們佩戴親手做的香包,然後又跟著母親去外婆家,自然又是美味的綠豆糕、粽子和外婆做的香包;小孩子們吃著綠豆糕,帶著香包,走在村子街道,炫耀著,美好著! 對於我來說,怎是一個美字了得啊!不管是婆還是外婆,都很喜愛我,往往給我吃的綠豆糕最多,香包都是最好看、最香的那一個。

想到這時,我已經熱淚盈眶,因為婆和外婆都不在了,永遠的不在了!綠豆糕的味道和香包的香味在也找不回來了,屈原的故事也沒人再講了。

這些就是我記憶中的端午節,且不說像古人一樣舉行的大型祭祀活動,作為一個普通人,子女回家報平安,讓父母安心,看到父母安康,子女也放心,足以繼承發揚了我中華傳統美德!(新亞)


(4)一家人的歡聚

以前每年端午,奶奶都會買好粽葉包粽子,放很多豆沙,她說自己包的粽子最甜。爺爺就會不曉得從哪裡搞來雄黃酒,喝一點點,說是能祛毒爸爸就買綠豆糕芝麻糕回來。還是媽媽最棒,拿一點毛線,一分鐘都不要就能編一個網兜,把鹹蛋放進去裝好,我掛著頸子高頭去上一天學,回來才吃。想念小時候的端午節。(阿偉)

關於端午節,你有什麼樣的記憶呢?歡迎留言分享呀!

整理者:舒懷


更多武漢美食請加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