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虎門炮台被列入首批廣東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

鴉片戰爭博物館 發佈 2020-06-24T21:01:29+00:00

被列入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6月13日,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廣東主會場暨「全域旅遊在行動·廣東人游廣東」健康出行季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首批廣東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名單公布,其中包含孫中山文化遺產游徑、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游徑、華僑華人文化遺產游徑、古

被列入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

6月13日,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廣東主會場暨「全域旅遊在行動·廣東人游廣東」健康出行季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首批廣東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名單公布,其中包含孫中山文化遺產游徑、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游徑、華僑華人文化遺產游徑、古驛道文化遺產游徑和海防史跡文化遺產游徑五大主題共27段實體游徑。其中海防史跡文化遺產游徑主要分布於東莞、深圳和虎門,包括東莞虎門炮台游徑等5段實體游徑。我館下轄的威遠炮台和沙角炮台舊址,作為鴉片戰爭時期的古戰場,是海防史跡文化遺產游徑的重要節點。

亮相「品粵游徑」線上直播

6月13日當天,威遠炮台遺址及以炮台遺址為依託打造的海戰博物館《鴉片戰爭》陳列,成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品粵游徑」直播活動中具有代表性的站點。

「品粵游徑」是由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主辦的直播帶貨活動,主要圍繞首批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展開。

在「品粵游徑」的威遠炮台直播環節,我館宣教部副主任邢秀華為觀眾提供了精彩的講解導覽,帶領觀眾開啟了穿越時空的炮台之旅。


在海戰博物館《鴉片戰爭》陳列直播導賞部分,我館宣教部講解員文靜向大家介紹了鴉片戰爭的歷史故事,與觀眾一同回溯了民族復興的開篇。



威遠炮台穿越之旅

珠江之濱,百年前築起的三道禦敵防線今猶在;炮巷深深,當年的石壁已悄悄爬上青苔;鐵炮無聲,凝固著戰爭的記憶;仄小營房,仿佛還有守台士兵的低低耳語……隨著鏡頭的緩緩推進、講解的娓娓道來,百年記憶也在網絡空間緩緩鋪開。

威遠炮台是鴉片戰爭時期虎門海口防務的主要陣地,也是中國保留得最完整、最有規模的古炮台之一。從道光年間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為加強中路海防而興建炮台至今,威遠炮台已歷經180多年風雨滄桑。但三道防線的海防布局、木排鐵鏈鎖珠江的智慧、關天培將軍捨生取義的悲壯、守台將士拚死抵抗的忠勇,仍被銘記與傳揚。

威遠炮台記錄了歷史的屈辱,凝結著英雄的血淚,也見證了海防的發展,續寫著民族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今的威遠炮台,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課堂,年均**萬觀眾在這裡感受炮台雄風,緬懷英烈忠魂。在虎門海戰周年紀念日活動、「重走古戰場」青少年夏令營、清明祭等活動中,人們聚集於此,銘記歷史,追思英雄,同時也點燃了心中的愛國熱情,擁抱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海戰博物館探索之旅

結束了威遠炮台穿越之旅,觀眾跟隨鏡頭來到海戰博物館,走進展廳了解《鴉片戰爭》陳列展覽。直播中,講解員重點介紹了展覽序廳主題雕塑的含義,1841年1月7日的沙角之戰、1月26日的虎門之戰,帶領觀眾回顧179年前的風雲歲月,從而了解陳連陞、關天培等愛國將士為捍衛民族尊嚴以及祖國領土神聖不可侵犯而作出的犧牲。

《鴉片戰爭》陳列於2015年9月開始在原鴉片戰爭中英海戰史實陳列的基礎上改造升級,並於2016年12月8日正式對外開放。展覽面積4967平方米,展示文物達1860件,歷史圖片1310幅;油畫、工筆畫等藝術品約120幅;高科技、信息化項目10餘項。展覽由7個部分組成,以全新視角展示了鴉片戰爭這一反映中國歷史轉折的重大事件,具體介紹了鴉片戰爭前的中西方世界、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全過程以及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

為了給觀眾帶來更豐富更直觀的歷史體驗,海戰博物館全力打造社會教育活動品牌——探索工坊,在展廳一樓專門開闢出200平方米「多功能教室」,用於為未成年人提供專屬的課外活動、教育的場所。教育活動根據《鴉片戰爭》展覽內容分為外銷篇、軍事篇、海洋篇、藝術篇、科技篇、人物篇、和風情篇等7個系列,長期面向廣大市民進行,市民們通過科學實驗、角色扮演、動手操作等方式,能更輕鬆愉悅的了解博物館展覽的相關知識。除此之外,「探索工坊」內還設有不同形式的親子和成年人活動,讓不同年齡段的市民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新時代下的鴉片戰爭博物館,將繼續守望歷史,弘揚精神,與歷史對話,與時代同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