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有多乖巧,成年就有多叛逆」,范曉萱過山車般的人生有因果

家有小甜椒兒 發佈 2021-09-27T18:21:47+00:00

在帶寶寶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尷尬的瞬間,如果想要表達態度吧,恐怕對方想多了,如果不表達態度吧,孩子這一關又過不去。

我是一個全職媽媽,一個不斷實現自我價值的全職媽媽。拒絕焦慮,拒絕「內卷」,輕鬆育兒,理性對待婚姻生活,寬容應對婆媳關係,希望我的一些觀點能夠讓你豁然開朗,能夠帶給你正能量,解決你的現實問題。

文|家有小甜椒兒(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在帶寶寶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尷尬的瞬間,如果想要表達態度吧,恐怕對方想多了,如果不表達態度吧,孩子這一關又過不去。

我們家鄰居阿姨,是個很熱情的老人,她家寶寶跟我家寶寶相差2個月,能玩到一起,所以經常一起玩。

但是因為育兒觀念不同,經常會有一些上述尷尬的瞬間

比如說,昨天她帶著寶寶到我家來玩,我家寶寶正趴在地上玩耍,她板著臉對寶寶說:「不准趴在地上,地上髒哦,地上有很多細菌……」

我家寶寶瞬間就被她嚇哭了,她是好意,可是寶寶完全理解不了。

我就趕緊安慰寶寶,說沒關係,寶寶可以在地上玩耍,家裡地面乾淨,出門以後不能在地上玩耍……

再比如,昨天臨近中午的時候,我們從超市出來,我家寶寶要吃酸奶條,我就拿給她吃,鄰居小寶寶也想要吃,奶奶不讓她吃,理由是馬上中午了,要吃飯了。

我家寶寶吃完一個,還要吃,我又給她拿了一個,阿姨再次一臉嚴肅地對寶寶說:「不准吃了,馬上要吃午飯了……」

嚴肅的臉,外加恐嚇的腔調,寶寶又哭了……

我把酸奶條遞給她,然後安慰她,鄰居阿姨說:「你這樣教育孩子不行,她一哭,就給她吃!」

那一瞬間我很尷尬,寶寶哭,不是因為拿不到酸奶條,而是因為被她的「不能」和嚴厲的語調以及表情給嚇哭了,而且我從來不會限制她吃奶片和酸奶條。

不是的,我們教育的理念不同,你家寶寶規矩大,我家寶寶規矩小,我從來不限制她。」我說出了憋在心裡的話,她有點尷尬。

基本的規則要遵守,不過孩子可以享受多一點自由

鄰居阿姨,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家孩子規矩大,不讓她做什麼她就不會做什麼,孩子就要管得嚴厲點,這樣才有教養,以後才能有出息。」

按照這種育兒方法,只要嚴厲程度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相信她會把孩子教育的很好,女孩也會成為她期望的樣子,乖巧懂事

但是也會有反作用,很明顯的一點,這個處處被管制的寶寶,一到我家,就要不停地吃東西,就要試著去做各種奶奶不允許她做的事情,反而表現地有點極端。

可是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成為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因為我覺得對孩子而言,童年時期她們有多乖巧,成年之後,她們就有多擰巴,而這些感受只有她們自己知道,人生的劫,還是要她們自己去經歷。

幸運的人,遇到了好的環境和人,過了心理那道坎,不幸的人,可能一輩子的幸福感都不高。

我覺得對孩子而言,基本的準則和規則要遵守,基本的禮儀要做到,但是在這些基本的規則之內,孩子完全可以自由點選擇,完全可以過得隨心所欲一些。

換一句是,我對孩子並沒有太高的期望,我只是希望她成為一個快樂,有原則,且普通的人。

細節小到,孩子完全可以在家裡以任何舒服的姿勢躺著或者是坐著,可以躺在沙發上,也可以坐在地上。

大到,孩子完全可以選擇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必迎合任何人去硬要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

范曉萱的完美童年和成年後的叛逆形成鮮明對比

范曉萱這個名字,曾經太火了,90年代,簡直就是家喻戶曉。

本來人人皆知的天才少女范曉萱,好像一下子就變成了反面人物,成了人們口中的「不良少女」。

范曉萱從小跟著媽媽一起生活,從小學習各種樂器,學習音樂,她沒有讓媽媽失望,很有音樂天賦,小小年紀就簽約了經紀公司,成為公司力捧的歌手。

她火了之後,開始牴觸這一切,她並不是大家認為的那個「乖乖女」,她內心有一股強大的叛逆感,她剪短了頭髮,做了很多家長們不能接受的事情,成了叛逆的代表。

記得小時候大家傳言非常離譜,有的人甚至說她在耳朵上打了一圈耳洞,扎到了神經,然後整個人就瘋了,看,傳言是有多離譜!

轉型之後,被抵制,專輯賣不出去,她抑鬱了。

可是之後她甩掉了一直陪伴她的男友,然後找了一個來自山村的「醜男人」,甚至為他摘掉了子宮

對范曉萱而言,她童年時候有多乖巧,之後的人生里,就有多叛逆。

就是因為被長期壓制了天性,要按照媽媽的要求,去過一個乖乖女,所以才有後來的瘋狂反撲,獨立之後,那種叛逆就加倍地返回來。

好在這一切都過去了,之前范曉萱和其他三個姐妹參加了一檔綜藝,整個人的狀態非常好,整個人看起來很文藝,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已經從那段黑暗、叛逆的階段走出來了,重新定位了人生軌跡。

「完美」是父母追求的,不是孩子自發追求的

孩子的世界就應該是純真的,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玩樂,在遊戲中成長。

但是很多家長,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為了彌補曾經的遺憾,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孩子身上,他們面對孩子就像是面對一個機器一樣,想要試圖通過嚴格的管教,讓孩子沿著自己設定的方向去成長。

這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場噩夢

從一個父母的角度,來看待育兒,我們應該多用「應該」來代替「不能」,這樣會減少壓力感。

當孩子的行為有問題的時候,家長要及時引導他們說「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而不是經常告訴孩子「你不能這樣做,你不能那樣做。」

對幼兒來說,「應該」更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寶寶們更容易遵守這種語境下的規則。

但是「不能」,起不到引導的效果,反而容易激發孩子的反感情緒,尤其是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資質,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資質去引導,而不是逼迫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