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前期有遼夏,後期有金蒙,真的是生不逢時嗎?

宋安之 發佈 2020-04-12T12:16:02+00:00

但強大的經濟、文化實力之外,宋朝的武力的確是讓人不敢恭維,對外戰爭可謂是輸得一塌塗地,因此不只是沒有實現大一統,開國以後還讓西北李氏崛起自立門戶,之後更是有了屈辱的靖康之恥。


縱觀歷朝歷代,宋朝可謂是一個獨樹一幟的朝代,它的經濟發達,並且文化發展的極其昌盛,所以有著「富宋」、「文宋」之稱。


但強大的經濟、文化實力之外,宋朝的武力的確是讓人不敢恭維,對外戰爭可謂是輸得一塌塗地,因此不只是沒有實現大一統,開國以後還讓西北李氏崛起自立門戶,之後更是有了屈辱的靖康之恥。


可以說縱觀有宋一代,對外戰爭可謂憋屈至極,先有遼、西夏威脅,後有金、蒙元亡其國。


宋朝也在這些先後威脅之中,由局部統一的北宋,變成偏安一隅苟延殘喘的南宋,最後憋屈的亡國。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認為宋朝是生不逢時,換在其他時代,以宋朝強大的經濟、文化實力,對外戰爭中肯定不至於如此憋屈,不至於被外患壓成如此這般,那麼宋朝真的是生不逢時嗎,今天宋安之來具體分析分析。


一、宋朝對外戰爭如此憋屈,的確有生不逢時的因素,但並非主因


換個角度來看待中國歷史的話,其實會發現每個朝代都是下一個朝代的老師,他們會以各種方式影響著下一個朝代,使下一個朝代來加以改正前朝的弊端,力求不再犯同樣錯誤。


而一般這樣的影響,分為兩種。一種是新朝總結前代的政治得失,以此來制定製度,儘量避免前代弊端。諸如歷史上皇權的威脅有藩王造反、後宮干政、外戚擅權、權臣欺主等等,到了明清時代,得益於制度上的完善,除了王朝初期的混亂時段,還有晚清的後宮干政,基本上避免了以上幾種皇權威脅。


還有清朝入關以後的「清承明制」,就是沿用了前明的制度。等於是上一個朝代有什麼好的,直接就拿過來為自己所用。


另一種則是屬於被動式,諸如宋朝就是被動受到前面唐朝的弊端影響。


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藩鎮林立,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以後,最後亡於藩鎮朱溫之手。進入五代十國,可謂是放大版的唐朝藩鎮混戰,武將擁兵造反自立為帝的事情,可謂是屢見不鮮,當時可謂是重武賤文。


有著這樣的歷史背景,有著這樣的影響,再加上宋太祖趙匡胤,本身就是武將造反登基為帝建立北宋的。所以宋朝自然是需要扭轉這種局面,於是乎矯枉過正,就出現了重文輕武的情況,軍隊戰鬥力自然是直線下降。


可能今天的我們看待過去的歷史,知曉了前因後果,開啟了上帝視角,會認為宋朝這樣被動式受前面朝代弊端的影響,所以矯枉過正,不能都推到前面唐朝弊端身上,也不能以此認為宋朝是生不逢時。


但就事論事來說,能結束七十餘年的五代十國,宋太祖趙匡胤還有以趙普為首的智囊團,並非是草包,反而是相當精明的英雄人物,這些人精這樣做雖是矯枉過正,但是不這樣做,恐怕都沒有三百年的宋朝了,而又是一個亂世,畢竟不矯枉過正,做到剛剛合適,是真的太難了,所以說宋朝真有那麼一些生不逢時的感覺。


當然客觀來說,唐朝藩鎮弊端延續之下五代十國的重武輕文,宋朝矯枉過正成為重文輕武,雖然有著歷史背景的影響因素,但並非是主因,不能將宋朝的矯枉過正,都歸之於生不逢時的歷史背景之下的。


二、宋朝自身問題才是主要原因


雖然有著那般歷史背景,所以宋朝才會犯下矯枉過正的錯誤,但是宋朝自身問題是太大,犯的錯誤很是離譜,自然是先後被遼、西夏、金、蒙所以威脅著,壓的宋朝很是憋屈。


畢竟縱觀歷朝歷代,哪個朝代沒有外患,諸如漢之匈奴、唐之突厥、明之北元等等,他們可沒有使這些外患做大威脅到王朝,甚至最後因此而亡國。


而宋朝卻被北方強鄰遼、金、蒙一代又一代的壓制著,不只是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最後還被蒙元所滅,還有讓西北的西夏李氏自立門戶出去呢,究其原因就是自己不爭氣,沒有一開始壓住外患,讓北方邊患威脅越來越大,所以最後釀成亡國之禍。


宋朝的重文輕武對自身破壞力有多大呢?


在宋太祖趙匡胤時代,經過兩次釋兵權收取中央和地方的兵權,終於改變了長期以來的君弱臣強的局面。但是並沒有一刀切,在關鍵的邊境地區的將領,還有派大將出征,武將出身的趙匡胤都是給予其相當大的自主權,使他們擁有兵權,可以見機行事。


這時期雖然開始重文輕武,以文臣壓制武將,但是不至於很嚴重,還是有著一定的底線。


到了宋太宗趙光義繼位以後,就開始變本加厲,在宋太祖趙匡胤的重文輕武基礎上,對於帶兵征戰的大將,竟然實施「將中從御」的方法,對大將在前線的行動加以限制,使其沒有主動權,不能見機行事因地制宜,自然是屢屢失敗,宋太宗可謂是運籌於深宮之中,致敗於千里之外,更要命的是,這種方法還成為一條家法延續了下去。


還有以文制武,擁有發兵之權的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不只是由皇帝直接控制,連最高領導人也都是由文臣擔任。


更要命的是,中央朝廷上皇帝不只是牢牢掌握著兵權,到了地方邊境,朝廷還經常性派文臣統兵和太監監軍,讓不知兵的文臣和太監統兵,軍隊的戰鬥力可想而知。畢竟不是每個文臣都是能文能武的辛棄疾,不是每個太監都是童貫那樣的人物,更何況童貫這種人發揮不穩定,對戰西夏時屢屢得勝,面對金兵時卻如同老鼠見到貓一般,嚇得狼狽而逃。


北宋軍隊還有一個特色,便是派遣禁軍出外戍守,卻還採取「更戍」制度,一般是每三年變更一次防地,不只是消耗了不少錢財,還力求起到「兵無常帥,帥無常兵」效果。


總結來說,北宋重文輕武之下的軍隊,皇帝擁有兵權,武將沒有自主權,還對軍隊熟悉程度不夠,不了解軍隊戰鬥力。朝廷又經常性派不知兵的文臣和太監統領軍隊,內行的武將只能成為副手,這樣的軍隊哪裡有什麼戰鬥力可言呢?


正因為太過重文輕武,太過防範武將,所以北宋的軍隊戰鬥力是越來越弱,這樣一來,怎麼打得過北方的遼、金、蒙呢?更是在開國以後,讓西北李氏自立門戶,成為西夏,成為宋朝在西北的一大邊患。


所以說宋朝雖然因為歷史原因,加之受到前代弊端影響,多少有些生不逢時的感覺,但關鍵是他自己非要矯枉過正,非要自廢武功,因此不能說它是真的生不逢時,只能怪自己不爭氣了,所以使對手越來越強大。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讚關注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