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帝王史:成就了'世界級"宗教,孕育了倭馬亞帝國

史學鴻儒 發佈 2020-05-23T15:53:52+00:00

前言公元622年發生的"希吉拉"運動一直被歷史學界認為是伊斯蘭教以及阿拉伯人發展歷史中的重要轉折點,穆罕默德率領穆斯林信徒從麥加轉移到了麥地那之後,不僅保證了伊斯蘭教今後繼續得以傳播,為之後能夠形成世界級的宗教團體提供了可能,而且也使得阿拉伯半島統一國家的出現有了更為堅實的基礎和

前言

公元622年發生的"希吉拉"運動一直被歷史學界認為是伊斯蘭教以及阿拉伯人發展歷史中的重要轉折點,穆罕默德率領穆斯林信徒從麥加轉移到了麥地那之後,不僅保證了伊斯蘭教今後繼續得以傳播,為之後能夠形成世界級的宗教團體提供了可能,而且也使得阿拉伯半島統一國家的出現有了更為堅實的基礎和骨幹力量。

穆斯林公社的建立成為阿拉伯統一國家出現的先聲,並且使得穆罕默德有了一定的實力去和麥加貴族發動戰爭。

公元627年的"壕溝之戰"正是麥加貴族和麥地那穆罕默德宗教勢力之間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在取得"壕溝之戰"的勝利後,穆罕默德已經意識到麥加貴族對於自己的宗教團體已經沒有任何有效的抵抗能力。

因此穆罕默德在休整幾年之後,在公元630年率領龐大的穆斯林戰士正是進駐麥加城、這個地方作為原來阿拉伯人早期信仰的中心城市,從今以後成為了伊斯蘭教的信仰中心

穆罕默德在時隔將近10年的時間之後重新返回到麥加城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努力宣傳宗教、備受壓迫的角色了,此刻的穆罕默德在長期領導廣大穆斯林信徒以及伊斯蘭教的建設中逐漸成長為了真正的宗教領袖和國家領袖

穆罕默德在穆斯林信徒心中的崇高地位不可撼動,正是在穆罕默德帶領下,從公元630年開始,廣大穆斯林戰士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征服戰爭,將周邊的一些民族部落全部納入到了伊斯蘭世界的統治當中。

由此在公元632穆罕默德基本上完成了阿拉伯半島歷史上的第一次統一,這也標誌著阿拉伯人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當中。

不過,穆罕默德這位擁有著崇高宗教領袖身份以及最高統治者身份的偉大領袖卻在剛剛實現統一大業不久便去世了,這對於廣大穆斯林來說是一個悲痛的消息。但是更壞的消息就是剛剛穩定下來的半島局勢在最高領袖去世之後,開始了激烈的政權爭奪鬥爭。

阿拉伯內部的混戰,與前兩任哈里發時期的擴張戰爭

  • 麥加派與麥地那派穆斯林,雙方爭國家領袖的混戰

穆罕默德的與世長辭對於當時伊斯蘭教的發展以及廣大穆斯林的影響是非常具有打擊性的,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君,穆罕默德的去世使得能夠繼任他的領袖地位的人出現了空缺。當時阿拉伯人在選擇穆罕默德繼承人的時候主要按照地域分為兩個派別:

  1. 首先就是麥加派穆斯林,他們認為穆罕默德本來就出身於麥加貴族古萊西部落,並且從小就在麥加長大,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因此他們認為繼承人必須由古萊西部落的人擔任。
  2. 而麥地那派的穆斯林則認為雖然穆罕默德出生並且成長於麥加,但是穆罕默德能夠成為真正的伊斯蘭教先知和精神領袖應該是在麥地那時期,並且麥地那信徒在先知最為窘迫的時候接待了他,不然也不會有現在如此大的成就。所以麥地那派的穆斯林認為應當在麥地那的穆斯林中選出繼承人。

就這樣兩個派別在繼承人的選拔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剛剛統一不久的阿拉伯半島局勢再度混亂。

  • 前兩位哈里發統治時期的空前發展,初步形成阿拉伯帝國疆域

就這樣在局勢異常混亂的情況下,兩派穆斯林做出了妥協,最終決定由當時宗教資歷最老並且與穆罕默德有著親密關係的阿布•伯克爾繼承哈里發之位。

阿布•伯克爾其身份是穆罕默德的岳父,雖然比穆罕默德年紀大出不少,但是他確是忠誠的伊斯蘭教信徒,並且忠心追隨先知穆罕默德。在穆罕默德遭遇危難之際每每都有他陪在身邊,不斷鼓勵穆罕默德,因此他能夠成為繼承人是眾望所歸。

阿布•伯克爾在繼承了哈里發之位後,標誌著阿拉伯半島進入了四大哈里發統治時期:

  1. 作為該時期的第一位哈里發阿布•伯克爾,首先對於當時動盪的局勢進行了穩定,對於各派之間的矛盾他也進行了緩和。同時為了轉移內部穆斯林視線,他發動了入侵敘利亞的戰爭,並取得了勝利。
  2. 繼任的第二位哈里發歐麥爾則發動了半島空前規模的征服運動,其在為期間相繼滅亡了波斯帝國、占領了敘利亞。征服了埃及,阿拉伯帝國疆域初步形成。

第二任哈里發的對外擴張,與第三任哈里發的專制統治

  • 第二任哈里發對外擴張成功的國際環境,給與阿拉伯人擴張信心

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統治時期,之所以阿拉伯人能夠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對外征服運動,這離不開當時阿拉伯半島所面臨具有空前發展機遇的國際環境。

公元7世紀時期,阿拉伯半島雖然在穆罕默德去世之後出現了短暫時期的動亂局勢,但是在第一任哈里發阿布•伯克爾的調和下穆斯林之間相互對立的情緒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緩和,這為奧斯曼時期的擴張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內部政治環境。

給予阿拉伯人最大擴張信心的應當是當時國際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

  1. 首先一項十分強大的拜占庭帝國在公元7世紀已經遭遇了嚴重的內部危機和外部新征服地區的統治危機,這讓拜占庭統治者有點應接不暇。
  2. 同時東部強大的薩珊波斯在公元6世紀之時還在肆無忌憚地入侵阿拉伯半島,而此時的波斯卻也在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此刻的阿拉伯人在對外擴張中幾乎沒有任何阻力。
  • 第三任哈里發時期的貴族專制統治及內部分裂原因

哈里發歐麥爾的征服運動奠定了阿拉伯帝國的基本勢力範圍,當然這只是初期擴張運動。到了第三人哈里發奧斯曼統治時期,阿拉伯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軍事擴張,並且此時的阿拉伯政權哈里發統治時期也在接近尾聲,隨之而來的就是阿拉伯帝國。

奧斯曼時期的對外征服目標主要針對小亞地區和北非的利比亞,其征服意圖很明顯就是要使得阿拉伯人在西亞和北非地區的統治徹底穩定下來。

奧斯曼統治說起來還出現了帝國的苗頭,他本人雖然作為宗教領袖和國家領袖,但是在戰爭中大肆搜刮財富為自己所用。與此同時,奧斯曼出生於麥加貴族,其轉而信仰伊斯蘭教是極為不情願的,他也一直對穆罕默德清除麥加貴族勢力懷恨在心。

因此奧斯曼時期的統治已經有了非常濃厚的貴族專制色彩,這也使得伊斯蘭教出現了反對其專制的派別,他們尊奉阿里為哈里發,最終形成了什葉派。這和奧斯曼的遜尼派形成了對立,伊斯蘭教就此分裂。

倭馬亞王朝統治時期帝國的形成

伊斯蘭教在分為遜尼派和什葉派之後,這就標誌著在穆斯林內部已經因為政見的不同出現了派別的對立,這種現象對於伊斯蘭教未來的發展是有利有弊的。

  • 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被謀殺後的內部紛爭

公元656年,奧斯曼最終因為其貴族專制引發的穆斯林眾怒中慘遭謀殺,之後阿里順利繼任哈里發,不過阿里擔任哈里發時間只有短短5年,就被軍事貴族穆阿維葉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阿里的統治。

穆阿維葉其實和之前的奧斯曼出身一樣,都是來自於原來麥加貴族的倭馬亞家族,他在阿里擔任哈里發時期就任新征服不久的敘利亞總督,因此掌握著很大的軍權。

奧斯曼被殺之後,穆阿維葉非常憤怒,對於繼任的哈里發阿里,穆阿維葉堅決不予承認,與此同時對於阿里推行政策不滿的穆斯林也開始脫離阿里政權,成立了伊斯蘭教新的教派哈瓦利吉派,也就是軍事民主派。

  • 倭馬亞王朝的帝國之路

阿里最終在公元661年被哈瓦利吉派的穆斯林所殺,阿拉伯半島進入了權力真空時期,此時已經掌握強大軍權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發動了軍事政變,成功擔任哈里發。穆阿維葉擔任哈里發標誌著阿拉伯進入了帝國的發展階段。

因為之後哈里發的人選不在通過選舉產生,而是直接由麥加貴族倭馬亞家族的成員擔任,這就使得倭馬亞王朝已經具備了專制主義色彩的帝國特徵。

倭馬亞王朝通過軍事政變得以建立引發了其他穆斯林領袖的不滿,其中什葉派穆斯林擁護阿里之子海珊擔任哈里發和倭馬亞王朝並立,並且占據著聖城麥加。此後倭馬亞王朝進行了將近30年的平定內亂戰爭實現了帝國統一。

不僅如此在完成內部統一之後。倭馬亞王朝開始向四周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三攻君士坦丁堡,占領北非全境,征服中亞等等,成為了當時世界上領土範圍最大的帝國。

評價

穆罕默德在率領穆斯林實現了阿拉伯半島地區的大體統一之後猝然長逝,這冥冥之中或許有一種安排,先知在完成了對於阿拉伯人精神信仰的拯救之後,還幫助他們實現了國家的統一、民族的獨立,使命完成之後才去世,這使得穆罕默德在穆斯林心中的神聖地位無可替代。

阿拉伯半島在實現統一之後尚未形成一種具有東西方大帝國那種成熟的統治機制,尤其是在繼承者的選舉上更是經驗不足。宗教的力量使得他們更偏向於民主選舉,廣大穆斯林嚮往那種民主、廣泛的自由和權力,但是這又不符合之後阿拉伯國家及其社會的發展方向。

四大哈里發統治時期恰恰就體現了這種落後與先進之間的激烈衝突,前兩任哈里發幫助阿拉伯國家穩住了統治基礎,並且逐漸在大規模的對外征服運動當中走向了強大。後兩任哈里發之間的矛盾則凸顯了阿拉伯國家此刻正處於歷史發展的十字路口當中,因此當時的矛盾也是最為尖銳的。

伊斯蘭教最終分為什葉派、遜尼派還有後來的哈瓦利吉派很大原因就是在十字路口時期由於不同的政見和理想的穆斯林選擇了不同的道路,這也是伊斯蘭國家發展所要經歷的歷史過程。

倭馬亞王朝的建立標準著政教合一的高度專制的中央帝國形成,這也是當時世界上主要國家發展的帝國之路。在倭馬亞王朝統治時期的阿拉伯帝國不斷走向強盛,開始在東西方古老文明的夾擊當中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歷代先知與帝王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