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山村曾是分縣城所在地,遺蹟完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大河鄉土 發佈 2020-05-26T03:14:10+00:00

山西南部的平陸縣北依中條山,南鄰黃河,當地有一句俗語是「平陸不平溝三千」,用來描述平陸的地貌。平陸北高南低,成千萬年的雨水沖刷,讓境內溝壑遍布,除了深溝就是高高的土塬、山樑。就是在這樣的地貌之上,當地人聚集成村、繁衍生息、延續文化。近日,筆者聽說平陸一山村曾作為縣裡的分縣存在,且保留著很多明清古建。一個縣還有分縣?滿懷疑惑的筆者萌生了前往探訪的念頭。圖為村裡保留的分縣遺蹟。

這個村叫郭原村,位於坡底鄉東側的土梁之上,地處偏僻。在村裡,筆者詢問年長的老人,但因年代久遠,老人只依稀記得作為分縣是在1916年,當時叫河東平陸分縣,村裡還保留著當時作為分縣政府的辦公場所。至於為啥設置分縣,老人也說不清,或許是因平陸溝壑較多、交通不便的緣故。筆者後來也沒有查詢到相關資料,只了解設置分縣的年代是紛亂的北洋政府時期。圖為鑲嵌在分縣遺址大門上的漢白玉牌額,寫著「河東平陸分縣」的字樣。

現在,河東平陸分縣的舊址改成了村裡的養老院和日間照料中心,一些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住在整潔的房屋裡,安享晚年。圖為養老院整潔的房屋。

雖然村莊設在土樑上,但有著1200多居民的幾十個農家院落卻非常集中,不像其它村子那樣散亂,這或許與其做過分縣,之後又做過鄉鎮所在地有關。據了解,村裡原有60多座明清時期的四合院,因年代久遠失修破敗,目前僅存十餘座還保存較好,有的尚有人居住,有的因主人搬離而荒廢。圖為一座保存尚好的古院落,大門、磚雕和主房非常完整,只是門上掛著一把大鎖,透過門縫看,院內雜草叢生,應該很久沒有住人了。

今年74歲的張大娘和老伴就生活在一座明清時期的老宅院裡。老人告訴筆者,這座院子之前是一戶有錢人家的,1947年土改時分給了老伴家,她嫁過來時家裡就是這個樣子。張大娘有一兒一女,兒子一家在外打工生活,女兒嫁到了外村,老宅院隨著她和老伴年齡的增長,也在慢慢老舊。「就這麼住著吧,既沒能力,也沒精力來修它了。」

圖為張大娘家老宅院大門口的一幅磚雕。在目前保留完好的10餘座老院子裡,都有精美的磚雕或者木雕,每一幅圖案的內容都很豐富,以梅蘭竹菊、松樹、鹿、蝙蝠等為主,寓意健康長壽、多子多福、芝蘭契合、松柏同盟、龍鳳壽喜等,且紋絡清晰,樸實自然。

張大娘介紹,郭原村不僅做過分縣,保留著一些古建築,而且還是個英雄的村莊。村裡不僅湧現出勇斗土匪的農會幹部,還出了好幾位革命先驅,比如陳子華、張家府,李文輝等等,他們都曾經接受過李大釗的薰陶與教育,後來均投身於革命事業。圖為一棟院前長滿荒草、無人居住的老宅院。

在另一棟明清老宅院中,72歲的劉廣占老人正在發麵準備蒸饃。劉大爺的祖上是河南安陽人,後來逃難到了郭原村。土改時,村裡將這個地主家的院子分給了他的父親。劉大爺在這座院子裡出生長大、結婚生子,父母去世後,他和老伴就一直生活在這裡。半個月前,老伴去縣城做膽結石手術,現在城裡的閨女家住著養病。

劉大爺家的院子和其它明清院落一樣,也是一個四合院。他介紹,在他手裡曾對老院子做了翻修,重新蓋了正房,拆掉了原有的門樓,現在門樓兩邊的磚雕是移裝過去的,「門兩邊的福壽兩字和石榴、桃子圖案、松鼠吃葡萄玉米的圖案,都是以前的老物件,我知道那東西有價值,沒敢丟掉。」圖為劉大爺在園中搭了葡萄架,閒暇時可坐在架下喝茶休息。

在郭原村,筆者還看到一座磚箍的窯洞,據說也是之前留下的老院子。「我們村是個大村子,明清和民國時期有不少有錢人家,保留完好的四合院是有錢人住的,沒錢的人家就在村邊挖窯洞住。」一位年近80歲的老人對筆者說,村裡以前還有祠堂、娘娘廟,蓋得都很精美,可惜的是,文革時期都被拆掉了,「現在好了,我們村在前年入選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老院子已經不能隨意拆除了,你以後再來還能看到呢。」圖為在村邊的老窯洞院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