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顆榴槤,讓我理解了中國式母愛

尹建莉父母學堂 發佈 2020-05-10T08:40:25+00:00

小津是3個孩子的媽媽,大寶6歲,二寶4歲,小寶剛1歲。家養土雞下的蛋,一天就那麼幾顆,營養又美味,小津捨不得吃,都留給孩子。



小津(化名)是3個孩子的媽媽,大寶6歲,二寶4歲,小寶剛1歲。加入咱們學堂的好媽媽大家庭後,有天找輔導員大姐「告狀」:孩子太氣人了!



家養土雞下的蛋,一天就那麼幾顆,營養又美味,小津捨不得吃,都留給孩子。孩子卻不吃,捏碎了扔著玩兒,全浪費了,辜負了當媽的一片心。


一氣之下,小津給了兩個大點的孩子一頓打外加一頓訓。二寶嚇得哇哇哭,大寶登時哆哆嗦嗦地承認錯誤。


小津知道自己不該打罵孩子,挺後悔的。可孩子這麼不懂事,真讓她想不通,她也不知道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該怎麼教育。


小津的困惑讓我想起一段我媽和榴槤的往事。


「我買了顆榴槤,158元!」


我家住在北方。去年五一,我媽神神秘秘地提個大袋子回來,表情挺興奮,像剛乾了件冒險刺激的大事。我趕忙問:

「您提的啥呀?」

「嘿嘿,我買了顆榴槤!」

「多少錢?」

「158元!」

「嚯!」

「前幾天為了送禮,我買了一顆,今天過節,咱自己也來一顆。我和你爸都捨不得往自己身上花太多錢,從來沒買過這麼貴的水果,今後要改變。」

天哪,這話從一貫崇尚「艱苦樸素」的老媽嘴裡說出來,可算開天闢地。我暗笑,不知道她是被哪股新思潮吹開了竅。


可沒兩分鐘就發現,開竅哪那麼容易。


老媽把切好的榴槤肉裝碗,直接杵到我懷裡:

「你嘗嘗!」

「我這會兒不想吃,您先吃吧。」

「你吃點!挺好吃的!」

「我這會兒不想吃嘛!」

「你吃點!要不是你在家,我還不買呢!」


什麼?剛才還信誓旦旦地說要捨得往自己身上花錢,合著這顆榴槤還得算在我頭上。


老媽用一句話,把她購買一顆「奢侈品」水果的焦慮和內疚通通轉嫁給了我。


如果在一次「非生活必需品」消費中,必須有一個人承當「敗家」的罪名,那得是我。


我明白了,這顆榴槤,我不想吃也得吃,因為如果我不吃,我媽會被她的自罪自責感淹死。


「為了孩子」是她老人家給自己「花冤枉錢」找的免罪金牌,是她保持道德高尚感和清白感的萬能藉口。這種時候,孩兒我就是個頂缸的。


我窩火,憋氣,可靜下來想想又心疼——我能理解,讓「勤儉節約」慣了的我媽坦然享受一顆158元的榴槤,太難了。



「良心人」之爭


後來,碗裡的榴槤,我和我媽都嘗了,很甜。老爸嫌臭,不吃,把剩下的半顆放在了冰箱裡。


幾小時後,當老媽又惦記起好吃的榴槤,便又想起了我,毫無懸念地,故伎重演:

「剛從冰箱拿出來的,更好吃,你吃兩塊。」

「太涼,放會兒再說吧。」

「不涼!你快吃點!我都沒捨得吃給你留著!」


這回我急了:

「您想吃就吃唄!您這麼說到底是讓我吃還是不讓我吃?」

「嘿嘿,其實我已經吃了。」

「瞧,說實話多好,幹嘛徒增別人的心理負擔!」


拿老媽,我是沒轍沒轍的。


她迫使我聽話的「殺手鐧」就是塑造她的犧牲付出,誘發我的內疚自責,讓我覺得只要違拗她的意志,我就是個喪良心的大壞蛋。


像這樣打開天窗說亮話,在我們母女之間也算破題頭一遭。擱以前,老媽准得死不承認她在演苦情戲,准得回懟「我還不都是為了你!含辛茹苦把你養這麼大,有什麼好的都留給你,你摸著良心想想!」


我的良心?在老媽堅持不懈的「栽贓陷害」中,我的良心遭到了持續不斷的猥褻——它再也不想被摸了。



在迷障中掙扎多年我才意識到,我媽有個很強烈的需求,就是證明她是「良心母親」。為了滿足這一需求,就要尋機嫁禍我是「黑心小孩」。


當我看不破這是媽媽的劇情時,就會毫不猶豫地去接她潑過來的髒水,心裡充滿憤怒、委屈,努力去辯白我不是「黑心小孩」,奮力去證明我是「良心小孩」。


這樣,我也就被帶入了媽媽的劇情。


很多年來,我陪媽媽演得很歡,我們倆都像「戲瘋子」。


殊不知,媽媽的劇情根本與我無關,就算這世界上沒我,她還是會演這齣戲,找張三、李四、王五跟她搭戲。除非她自己有所覺察,不再啟動她的劇情。


如今,那爭做「良心人」的古老劇情還是會在我們家一次次回來,但我能在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內反應過來(有時候也會需要幾小時、甚至幾天才慢慢反應過來)——哦,又是那個劇情——然後儘量不去跟隨。


這已是莫大的進步。


年逾花甲的媽媽能在我表達抗議時,偶爾用嬉笑替代怒罵,偶爾肯鬆開下對那劇情的執著,更是莫大的進步。


畢竟,對她來說,證明自己是「良心母親」,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太重要了。



「愛自己」對中國父母是道超綱題


人為什麼非要證明自己有價值呢?


當然是因為打心眼兒里害怕自己缺少價值。


為了吃上一顆榴槤,老媽要百般糾結,以致拿出全身武藝演出一部連續劇——總之就難以痛痛快快滿足自己,大大方方承認自己想吃、愛吃——是困在了深深的不配得感和低價值感,而不是困在缺錢。


退休前,她老人家走哪兒都是響噹噹的專業人才;退休後,多家單位搶著請她做顧問。對比她老人家的收入水平,我這種年輕的上班狗只有望洋興嘆,恨不得「劫富濟貧」。


可就這樣,換季時給自己添幾件新衣服,老媽還要說幾句自我安慰的話:「我給自己花點錢,不過分吧?」


聽見這話千萬別以為她老人家在家受轄制、受虐待,她老人家在家可是隻手遮天、說一不二的聖母皇太后。


由此可見什麼呢?


可見一位有了金錢保障、有了社會地位、獲得他人尊重、種種外在條件都十分優秀的女性,仍可能對「愛自己」這件事萬分陌生。



你讓她怎麼愛自己呢?


出生時,她的爸爸、我的姥爺就重男輕女,知道姥姥生的是個女兒,立刻透露出嫌棄,取名給取了個男孩名。


又生在天災人禍接踵而至的年代,老百姓家庭條件普遍較差,溫飽還成問題,作為女孩子,上學的機會更得爭取。


在她之後,姥姥又接二連三生下她的弟弟妹妹,她很快成了要替父母分憂的長姐。


從小她就知道,做好了飯,乾的要留給父母,葷的要盛給弟妹——她就是靠不斷犧牲自己來證明她在家庭中的價值,贏得父母的尊重的。


讓她回憶她與父母之間有什麼溫馨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她回憶不起來。


她一下能想起來的是,當她還是個幾歲的孩子,街坊家死了人,她害怕,晚上睡覺時想靠近她媽媽,尋求一點安慰,她媽媽只給了她一個冷漠的後背——溫暖的懷裡,摟著她的小妹。


錢的資源、愛的資源,從上一代那裡,她都沒有獲取多少。她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如果你問她什麼是「自強不息」,她很清楚;如果你問她什麼是「愛自己」,真難為她了。


對缺愛的孩子來說,「愛自己」是道超綱題。


她沒有體驗過人生而有價值,沒有體驗過無條件地被父母接納與愛;她只體驗過被迫靠自我犧牲、積累道德資本,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求得生存發展的空間。


她只演過這一套戲,只會演這一套戲,她掌握得最純熟的台詞就是「我都是為了你」。


這個「你」,先是她的父母、弟妹,後來是她的丈夫、女兒。


她就這樣從一個極度匱乏愛、匱乏成長資源的小女孩,長成了一個道德綁架和情感綁架高手。


當她無意識地將她的焦慮感、痛苦感甩給我、甩給她最親近的人時,是有一個她內在的小女孩在哭喊「你看見了嗎?你感受到了嗎?我就是這麼焦慮,我就是這麼痛苦。」


她一直在通過演苦情戲的方式,為她內在的小女孩找尋外在的拯救者。她不知道,除非她將向外求的力,拿回去滋養、呵護她內在的小女孩,否則她會一直失望而歸。



重新擁抱我強悍又殘破的母親


作為母親,我媽媽給我的愛、為我提供的資源和支持,已經比她媽媽給她的多太多了。儘管她無意識的道德綁架和情感綁架也對我的心靈形成了桎梏;她還是會時不時就叫我「摸著良心想想」她為我做出的犧牲和奉獻。


本質上,父母無法給孩子他們自己未曾體驗過的東西。


當她無法痛痛快快地滿足自己,無條件地接納自己、愛自己,在愛我的同時又要跟我談點條件(比如要聽她的話),讓我吃點苦頭、背點包袱(比如要對她感恩戴德)——又有什麼難理解的呢?


反過來說,當她可以痛痛快快地滿足自己,無條件地接納自己、愛自己,作為她的孩子,我一定會活得更輕鬆、更快樂、更舒展。


當然,這麼說,不是想為自己該負的責任開脫——作為成年人,我的幸福已經是我自己的事了。


儘管我永遠是媽媽的女兒,我也要學著去擁抱那個殘破的自己,然後更多地把媽媽當成一個受過不少傷的孩子去理解、去包容。


當我越能理解和擁抱自己,就越能理解和擁抱媽媽——我那強悍又殘破的媽媽。


寫這麼多是因為我知道,這恐怕不是我媽媽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上下幾代人的故事,是中國女性集體的前世今生。


我猜,許許多多的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或自己父輩、祖輩的影子,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年輕媽媽小津。



對呀,小津家的事情解決得怎麼樣了呢?


後來,在輔導員大姐的傾聽、鼓勵下,小津說出了她對那些土雞蛋的真實想法——她是真的愛吃、想吃,忍著不吃、省給孩子吃,才有了滿滿的付出感,繼而才會對孩子的「辜負」行為產生那麼強烈的憤慨。


其實,孩子只是沒吃他自己不想吃的東西,有什麼錯呢?那麼小的孩子,又怎麼能理解媽媽百轉千回、萬般複雜的內心戲?


打罵之下,孩子快速承認了「錯誤」,只是出於恐懼。


小津想通了,時代不同了,家庭經濟條件普遍提升了,「父母省吃儉用孩子才不至於餓死」的老掉牙劇情,該丟棄了。


小津決定,家裡土雞再下了蛋,她要先煮兩個自己解解饞。說不定見她吃得香,幾隻「小萌獸」還會來搶呢!


媽媽開心,寶寶快樂——媽媽積極健康的情緒,可比幾個土雞蛋對孩子的營養價值高多了!



今天是母親節,祝文中提到的母親和所有看到本文的母親——節日快樂!記得痛痛快快地滿足自己。有可能的話,給自己的母親一個擁抱。


至於我嘛,除了擁抱,還打算送老媽一顆又臭又甜的榴槤,表達我對她又臭又甜的留戀。


如果你也喜歡這個創意,儘管拿走,不用謝!(偷笑.jpg)


作者介紹


小豬豬,傾聽者,感受者,記錄者,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 ID:yinjianlifumuxuetang」。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