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城泉州深厚的易學傳統

文城觀點 發佈 2020-02-28T07:51:01+00:00

泉州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古城之一,也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易學蒙引》此外,在明代,泉州易學名家中,還有以易理來演著兵法的學者和武將,如明代軍事學家趙本學,隱居鄉間,以易學來演釋兵學,著有《韜鈴內列篇》七卷、《趙注孫子》和《孫子書》三卷,趙本學把所著兵法傳授給

泉州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古城之一,也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的文化積澱異常深厚,泉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泉州被譽為是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被早先來中國的西方學者稱為是「光明之城」。泉州擁有多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中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世界惟一還留存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國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在唐代到泉州傳教的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的靈山聖墓、千年古剎開元寺、現存最高的東西石塔、被稱為是「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等等,皆是享譽全國,有的聞名世界。

此外,蔡襄主持修建的洛陽橋、記載著古代海上交通和貿易的九日山祈風崖刻、石雕藝術的匯集地崇武古城、廣受台胞和海外僑胞信眾膜拜的媽祖天后宮、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史跡與陵墓、清統一台灣的名將施琅故居、泉州文廟等等,也都是響噹噹的文物古蹟。

泉州有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有別具一格的閩南民俗風情,還有極具閩南特色的文化藝術遺產。比如,泉州保留著閩南戲曲文化遺產,像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也是蜚聲海內外,特別是有著晉唐士樂餘韻的南音,有著宋元南戲活化石之稱的梨園戲,保留著唐宋音樂戲曲的珍古韻味,至今仍堪稱絕唱。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既保留著中原傳來的儒學文化淵源,又有著海洋文化的開放和兼容的氣度。

在泉州,多種的宗教信仰和諧共處,互進共榮,十分難得,泉州有伊斯蘭教、印度教、教基督教、摩尼教、猶太教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多種遺蹟,世界上多種宗教在泉州廣泛傳播,而且至今還保留著大量遺蹟,這種現象世界上的其他城市是很少看到的,泉州的宗教一級越來越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

而讓我們特別感興趣的是,古城泉州,在歷史上有著成績斐然的易學研究和易學思想傳播,出現過許多位享譽全國的易學研究者,他們有些是文人學子,而更多的卻既是頗有政績的地方官又是很有學識的業餘學者,有的還既是武將又做學問。

中國古代有「四書」「五經」,「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即《易》《詩》《書》《禮》《春秋》。《易經》被認為是「五經」之首,是中國古代文化經典中最重要的經典之一。據說,晚清名臣、大儒張之洞在教育著名的才子、精通西洋多國語言的辜鴻銘時,為辜氏開的中國經典書目中,第一本就是《易經》,而且,張之洞告訴辜鴻銘,先讀通了《易經》,其它的經典就好辦了。據說,辜鴻銘正是從背誦《易經》來開始學習中國古典文化的,後來成了辜鴻銘成立一代國學大師。

泉州這個「海濱鄒魯」,自古以來就有研究「書、「經」的良好的傳統,據統計,泉州歷代研究經典的文人學者數以千計,出版的著作有近800部,其中,收入《四庫全書》「經部」的就有25家37種,而研究易學的著作最多,成果最大,在當時倍受稱道,在後世也屢受易學研究者推崇。

自唐以來,泉州研究《易經》的學者眾多,並屢出名家,泉州學者為易學研究作出了卓著的貢獻。據統計,泉州易學研究著作,見之於志乘的就有約200部,其中不乏具有全國性的理論影響。

唐開元、憲宗年間,越州會稽人秦系(約公元720至810年)隱居於泉州九日山中,潛心研究《易經》《老子》達25年之久,他以《易經》來註疏老子的《道德經》,獨辟一徑,大不同於魏晉時王弼等人以《老》《莊》來解《易》的研究方式,他被認為是泉州易學研究的先驅。

宋代時,以朱松、朱熹為代表的閩學學者,掀起了泉州學經研《易》的高峰。朱松在宋紹光年間任泉州石井鎮監,創辦了石井書院,該書院是閩南最早的書院之一,他在那裡傳播經典,教育學生,影響深遠。朱熹出身於尤溪,青少年時代曾隨父到過泉州,朱熹於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登進士第,二十一年任同安縣主簿,當時,他廣交父輩好友傅處得、陳知柔等著名學者,並結識了當時一些青年學者,如傅伯成、傅伯壽、許升、王力行、呂大奎等,與他們成為學術好友。朱熹與他的好友們交流學術、遊覽賦詩、講學論文,在泉州大開學術研究和教育的傳學之風,在泉州的多個縣、鎮都有朱熹和他的好友的足跡。所以,至今仍稱泉州為「二朱(朱松、朱熹)過化之地」。由於朱松、朱熹父子的影響,加上後來他們的學生的努力,泉州文風鼎盛,逐步形成了閩學學派,閩地成了理學影響的最重要的區域之一。當時,易學研究在泉州很盛行,出現了不少的易學著名學者,如陳知柔著有《易本旨》,呂大圭著有《易經集解》,邱葵著有《易解疑》等,都曾在學術界很有影響。

在明代中後期,明王朝處於內憂外患之中,理學處於虛談之中,很多學者「談道無真」,假道學盛行。但是,泉州的易學學者卻喊出了富有創造革新的理論新聲,令世人驚奇。比如,著名學者李贄著有《九正易因》《老子解》等,李贄的這些關於《易》《老》研究著作和他的史學研究著作如《藏書》《焚書》等一樣,大膽地表現新生階層的呼聲,倡導平等、自由,尊重個性。李贄等富有革新思想的學者公然撕毀假道學的道德理論面具,高舉起反傳統的理論旗幟,非議孔聖人,反對儒家道統,大力提倡思想解放,給當時的理論界注入了十分新鮮的氣息。

有趣的是,非議孔聖人的李贄思想在泉州出現和傳播,而同時,從儒家學說和理學思想的角度去「正統」地研究易學的,也是成果卓著。在大學者蔡清的帶領下,泉州出現了一批傑出學者,他們突破前人藩籬,把易學研究推向新的高度。隆慶年間(公元1567年至1572年),有學者28人在泉州開元寺結社,研究易學,傳播易理,被譽為是易學「二十八宿」。當時泉州的易學研究成風,談易釋理成文人很時尚的事。

在明代270多年間,泉州知名易學家近八十人,著作流傳下來的有120餘部。當時曾稱,「天下言易,皆推晉江」。因為領頭的學者蔡清是泉州晉江人,後來的他的門生很多都成立當時的著名的學者,泉州晉江湧現出了一批研究易學的專家學者,如林希元、陳琛、王宣、易時中、張岳、趙逮、傅夏器、李廷機、郭宗磐、林欲楫、林孕昌、許獬、蔡鼎等人。

泉州的易學研究在當時達到了全國的最高水平,比如,蔡清著有《易學蒙引》;林希元著《易注存疑》;陳琛著《易學淺說》;王振熙《四書達解》,這四部易學專著後來被簡稱為是「蒙存淺達」,在當時是泉州學子應舉考試必備的經學指導讀物,影響十分深遠。

此外,在明代,泉州易學名家中,還有以易理來演著兵法的學者和武將,如明代軍事學家趙本學,隱居鄉間,以易學來演釋兵學,著有《韜鈴內列篇》七卷、《趙注孫子》和《孫子書》三卷,趙本學把所著兵法傳授給俞大猷,俞大猷發揚其兵法並運用於實戰中,抗擊倭寇,護國衛家。

在清代,崇禎年間有蔡鼎著《易蔡》,沿襲明代泉州的易學研究傳統,深刻解易。康熙年間,清朝重臣、大學者李光地著有《周易通論》四卷、《周易觀象》十二卷,並奉旨纂修《周易折中》,仔細闡明易理,印證程朱學理,既為清王朝治理國家進行理論建構,又發展了泉州傳統的易學理論,在易學研究上是頗有貢獻的。對於李光地的易學研究,清康熙帝曾賜匾額「誦詩聞國政,演易見天心」給李光地。

海濱鄒魯泉州城,有朱松、朱熹、李贄、蔡清、陳琛、林希元、李光地等易學研究名家,足可以在古代中國的易學研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泉州,在古代不僅有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的經濟繁榮,而且,更有深厚豐富的文化底蘊,特別是在理學和易學研究方面,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曾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