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阿里政委的自述:我是如何從傳統 HR 向 HRBP 轉型的

蘿蔔君hr 發佈 2019-12-15T12:07:24+00:00

1、進入阿里我是傳統的 HR,2011 年進入阿里。 之前基本上十幾年的時間,把傳統 HR 的每一個模塊都體驗到了,做過培訓、考核、招聘、薪酬福利,eHR,以及業務流程重組等 HR 相關的業務板塊,進入阿里雲的時候,是從培訓的 function 角度進去的。

1、進入阿里

我是傳統的 HR,2011 年進入阿里。

之前基本上十幾年的時間,把傳統 HR 的每一個模塊都體驗到了,做過培訓、考核、招聘、薪酬福利,eHR,以及業務流程重組等 HR 相關的業務板塊,進入阿里雲的時候,是從培訓的 function 角度進去的。後來馬總 2011 年底一聲令下,HR 要深入一線,阿里集團的HR 部門被拍扁,分公司不再有 function,只保留 HRG(政委)的時候,轉型去做政委了, 就是外部所說的 HRBP。

註:「function」:傳統的職能類,模塊型 HR,對應就是 business,業務型 HR,HRBP。「阿里 HRG」:HR generalist,可翻譯為 HR 多面手。

2、從 HR 轉身「政委」

最開始的時候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對這個崗位覺得自己一定可以勝任,還信心滿滿的。但進入角色後,發現 HRBP 和 HR 的工作區別還是非常大的。

不管是 HR 業務本身的理解,對 HR 的執行和落地方面,HR 對於公司的價值,自己產生了非常大的質疑,到底 HR 是幹什麼的,應該如何做?在這個痛苦的思考過程中,我不斷對自己的各個方面進行質疑,當然也不斷學習求證,大約經歷了 6 個月的時間,才算明白和理解阿里的 HRG 是如何做的。比較幸運的是,我自己覺得轉型還比較成功。幾個月之後, 再和身邊的人溝通,他們會覺得這個人非常跳,和一般的 HR 不太一樣。今天我會和大家交流一下這個過程中間,我看到和觀察到的一些情況,把我的一些理解分享給大家。

3、HR 工作的意義

首先,HR 工作對於企業的價值和作用在哪裡?我之前的理解是,對於公司的人的選育用留負責任,對於公司的人的部分負責,也聽說過 human capital 的概念,這個資產是如何在業務中增值和實現呢?

理論很多,但似乎實踐中間卻是脫節的,負責任的往往不是 HR;在阿里我遇到問題之後,我又把這些問題翻出來,重新觀察和思考,發現我看到的和傳統的企業的 HR 是不一樣的。最大的不同在於,人力資源如何用 function 的方式工作,各個模塊都是有自己的工作方式,有自己的標準工作流程的,也都是自上而下的,我們會從公司、leader 這裡領到一個 KPI 或者工作任務,我們自己在自己的工作環節中間,更多是一個 follow 和執行的角色。而在用 BP 的方式的時候,你需要站在業務團隊裡面,如果說你有 function 的工作,這些全部內容你都是從後台獲得支持,你不需要關注他,你需要關注的是業務、是人,當然阿里的 HRBP 還需要對招聘負責,除了招聘以外的培訓、考核以及各種流程性、事務性的內容, 都不是你需要傾注精力的方面。

4、阿里政委如何做?

這幾句是我在阿里學習如何做政委的時候看到的幾個詞。「聞味道、摸溫度、照鏡子、揪頭髮」。

不要問我啥叫「聞味道」,這個在阿里我也沒有聽到過答案,這個需要你自己去悟的, 該聞什麼味道,如何聞味道,不會有人告訴你的。你找到你心中的答案,你就合格了,否則你懂的。我自己理解是,聞一聞這個人與阿里的主流企業文化是否一致;和團隊深度交流, 看一看團隊的溫度如何,是團隊已經高燒了?還是團隊的體溫過低?你作為政委,需要及時為團隊解決團隊中的問題,也許是溝通問題,也許是支持問題,也許是團隊需要找個地方high 一下。我最開始的感觸是,非常震驚!HR還可以這樣做,對我而言,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我做了十幾年的 HR,為什麼對這個事情的理解會完全不同呢。所以,這對於我來說,這又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我就用各種資料的尋找,以及各種人員的交流,來解決我對於這塊業務的盲區。

註:

「揪頭髮」:你知道你的上級現在想什麼?你知道你上級的上級在想什麼?上一個台階看問題,把問題揪出來,揪上去。多方位多角度考慮問題,有全局觀。

「照鏡子」:認識真實的自己,肯定自己的優點,發現自己的短板。美己之美,美人之美!照鏡子分照下屬、照自己、照同事和照老闆,都要做到及時交流,定期 review。

「摸溫度」:需要及時感知這個團隊狀況,團隊士氣是否過於低落,需要設法振奮一下,團隊士氣是否高燒不退,需要降一下溫。

「聞味道」:每個組織都有自己的氣場,管理者既要有敏感度和判斷力,又要懂得望聞 問切。望:透過現象看本質;聞:感受,聞氣味;問:溝通;切:以小見大,切中要害。

5、HRBP 的理論來源

HRBP 是怎麼來的,我一定要弄清楚,這個方式如何來的?他的背後有什麼邏輯。我試圖尋找這個的理論支持,尋找的過程中找到了 david ulrich 的 HR champion 這本書,也看到了他的四象限模型。

HR 本來就具有四種角色,隨著業務的發展、企業工作模式的改變,HR 的工作方式也需要改。

我們知道的人力資源最早是從行政事務方面演變過來的,現在還是有很多企業對 HR 的定義是從事輔助事務工作的人員,這個也是說明產業的發展的規律。

在行業演變過程中間,會比如說製造業,手工製造作坊、小規模生產線、中等規模大規模的生產線、乃至於現在出現的高端手工定製的製造業,他們所對應的管理方式,就是應該適應它當時的組織、運作形態的,對於 HR 管理也是這樣的。

因此,對於一些企業而言,人力資源也存在事務人員、專業人員,他就像現在常說的紡錘形結構,HR 的專業人士就處於紡錘形的中間部分的,事務人員也處於紡錘的一端,接下來就是 HRBP 的角色,他可能是處於紡錘的另一端,這一部分人員呢,就是適應另一部分企業,可能會是快速變化的企業的運作模式的。

而 david ulrich 定義的另一個角色,change agent 的角色,在我的實踐中間,多數是由 HRBP 這個角色來承擔的,這也是很多企業對於 HRBP 有比較高的期望的原因。

6、阿里政委的工作要求

我接下來採取的辦法,就是和我所支持的業務團隊去聊,也和各個事業部的老政委去聊, 理解他們心目中的 HRG。

聊得過程中,又遇到兩個比較崩潰的事,阿里對 HRG 的工作要求中間,多數是模糊的要求:懂業務、愛團隊、重執行、善合作。

從傳統的 HR 的角度,分類可以這樣分,懂業務,如何定義呢?招聘達成率達到 90%? 阿里這是不夠的。業務指標會隨時根據各種情況進行調整,那 HR 的 HC、各種計劃都需要調整,所以靈活性也是 KPI 的特徵之一,定性和定量的指標都會隨時來調整。這裡就必須提到靈活性。

關於靈活性:舉個例子,我們如何進行銷售人員考核呢?去年銷售業績 5 億,那今年目標多少?10 億?ok,10 億完成後績效成績是 A 嗎?

我們會遇到幾種情況:

1、業務部門自己設定目標自己打分,那 hr 是記錄員,行政事務處理者;

2、hr 和業務部門討論一下目標,分析一下 10 億的科學性,hr 來覆核一下打分,略微有點專業的意思了;

3、hr 在業績出來後,和業務部門討論一下,這個業績如何獲得的……這個討論的話, 可能會建議修改業績指標啊。為什麼不呢?如果外部市場平均增長率為 300%,你 10 億就是 100%,那這個人應該是績效不合格不是嗎?如果外部市場在收縮,平均收縮速度 500%, 這也是有可能的啊,這個人做到 3 億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所以,績效成績打分,是一個靈活變化的情況。

如果 hr 對於這種變化覺得惱火,那恭喜你,你是典型的傳統 hr;如果你在業務進行中間,就能夠提醒和幫助業務團隊修正,並改動績效目標,在團隊完成 1 億的時候,敢給出 A 的績效,那你是 BP。

7、阿里政委的時間分配

這部分是我當時的典型工作時間分配。前一個是阿里 HR 戰略變化之前,HRG 手裡還有 HC 編制可用的時候的時間分配。後一個是馬總一聲令下,集團凍結編制,全年只出不進之後的典型時間分配。HR 坐到所有的業務會議中間去,業務方面的時間占到 HR 的 10-30% 的時間,有多少公司可能做出這樣的要求呢?

8、阿里政委如何了解業務

最開始,對於我最大的震撼,其實來自於 HR 對於業務的學習和了解。阿里的政委往往在和業務團隊的會議中間,提出非常專業的、非常 aggressive 的問題,前提是對業務的了解。

到後面的時候,有一個邏輯是,業務人員都只看自己的業務板塊,而政委是站在業務團隊周邊,同時看多個業務的,把業務邏輯串起來,幫助大家從更高的、全局的角度看公司業務。

外部很多公司喜歡找阿里背景的 HR,我自己理解主要原因是阿里的 HR 對業務的參與更深,而不是這些人天生就先理解業務後理解 HR。所以我更多會和老闆們說,阿里的 HR到你這邊不一定能理解業務,因為阿里 HR 對業務的理解是有阿里的企業文化支撐著的, HR 參與到全部業務會議裡面,這個在阿里是硬性要求,但多數企業是不能接受的,就算老闆接受,業務的 leader 也不一定能接受。

9、阿里政委如何跟員工訪談?

我們再看看,阿里的 HR 有 50-60%的時間在和員工訪談,你和員工談什麼呢?傳統的企業里,HR 會在什麼情形下找員工訪談?都是遇到問題、有硬性的工作要求的的時候才談, 還真有一點夜貓子進宅的感覺。

而阿里的 HR 會隨時找員工訪談,他真的就像電視里演的那些政委一樣,了解員工的各種情況,家庭動態,業務動態,團隊成員間的狀態:他要買房子麼?他妹妹要買房子麼?他娃要讀小學還是幼兒園?他現在在工作中間遇到困難沒?是否需要支持?他和團隊中的其他人配合如何?……全方位立體化的,都需要了解,必要時也需要給出解決方案或者是支持。

阿里的員工訪談是個常態,今年阿里遇到的公關危機,員工離職的時候,阿里也有比較懶的政委、唯上的政委,也許會這麼做。但多數阿里政委,不可能這樣的,阿里政委每天都會和員工各種聊。

B2B 要求和員工聊理想、聊抱負,聊家庭、聊業務,甚至 B2B 的政委,會和員工一起拜訪客戶,了解員工在工作中間會遇到的真實問題,客戶的反應等等。

我和 B2B 的老政委交流,他對他手下的小政委的要求是,小政委聊完後,團隊中上百人,隨機抽到任何一個同學,有什麼困難,出於什麼樣的心理狀態都要非常了解;面對面碰到的時候,互相是否可以丟一個很默契的眼神,覺得他很懂你,你很懂他。

老政委有一個四段論的要求:

懂你

懂我

你懂我懂你

我懂你懂我懂你

好繞,我也有點暈,不知道大家明白沒。大體是這個意思:政委和員工、兩個人之間可以達到完全可以背靠背的程度,員工信任政委在任何時候的任何決定,尤其是阿里的發源地,B2B 那邊的政委,對於團隊的把握會真的接近於電視裡面戰鬥部隊的程度。

10、阿里政委是如何培訓的?

後來湊巧參加了阿里的「百年妖姬」項目,就是阿里的 HRG 培訓項目,具有阿里特色的命名方式。這個培訓內容包括什麼呢?這個項目是集團總部 lead 的,更多是接近心理學方面的培訓內容。包括:coaching 的技巧,共創會等等技巧。

對業務的了解和對人的了解,是阿里對於政委的基本要求。而阿里對政委要求的三板斧: 感知、診斷、推動。

前面談到的更多是感知。聞味道和摸溫度。診斷的難度就比較高了。在業務環節中間, 業務人員對業務的判斷是否正確,業務進行中間是否發生了什麼問題,都需要藉助政委的判斷。尤其是大政委,在業務變革過程中間,如果不能發揮作用,那基本就是不合格。

另外就是介入推動。尤其是業務發生變化的時候,是不是在業務還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 你就可以和公司管理層配合,提前做好準備。這個和前面說的揪頭髮基本接近,你要站在更高的地方,是否可以把自己薅起來,拎到一個更高的位置上思考和解決問題。

11、阿里政委與其他 HR 最大區別

但所有的這些要求中間,除了績效中間的體現,在阿里我自己沒有看到過文字或者明確的要求,都是靠自己總結的,不會有人明確的告訴你你該如何做。這也是阿里和其他公司的最大的不同。

有沒有悟性,就像老和尚教小和尚一樣,不會有清晰明確的要求,如果你試圖尋求明確的要求,那就不夠阿里味。

我最大的體會就是,在阿里呆過之後的 HR,靈活是一大特點。靈活到什麼程度呢?

舉個例子:我遇到過一個朋友,和我聊他的組織結構的設計,我的意見是,在最開始的時候,不要給自己的思維設定邊框,如果有這個邊框存在,那這個設計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比如績效考核的部分,阿里的話的確存在 KPI,但數據是需要隨時隨地根據市場情況進行調整的,而不是 1 月份設定了 6 月的指標後,就靜等著指標的實現了。

另外一個特別大的特點,就是自下而上,更多的時候,決策權在下面而不是等著上面的指令,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高效的工作網絡,這個網絡中的節點是由每一個小的戰鬥單位構成的,他們擁有充分的決策權。也就形成了一個自下而上的、自我驅動的機制,阿里 HR 隨時準備自下而上的推動業務團隊的開疆擴土。

這些就是我自己在向 HRBP 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一些總結。供大家參考。

關鍵字: